十八相送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的一段,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爱情早已深深的进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他们用生命来歌颂爱情。如今,我们只能用那
悠悠的歌声纪念纪念他们,纪念他们那永远不朽的爱情。悠悠清唱“十八相送”。《十八相送》节选自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该部分是该剧中的经典唱段。
越剧版《
梁山伯与祝英台》取材自中国古代
四大传说(《
梁祝》、《
白蛇传》、《孟姜女》、《
牛郎织女》)之一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
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
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更被誉为“中国
民间文化”中的经典!
“十八相送”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一个美丽场景。按照传说,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的家,正好十八里路,到和孝镇梁岗梁山伯的家,也大约是18里。祝英台家在书院东北,梁山伯家在书院西北,而两家到书院的路都必须经过曹桥,曹桥到书院为8里。
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家距红罗山书院十八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两人到书院去都要途经曹桥,因此才有“草桥结拜”的情节;英台被逼下嫁
马文才化蝶汝南,梁祝故事中人物、地点的设置如此巧合,恐非偶然。
梁祝这个神奇的故事、迷人的传说大概源出于这小小的事实:一个女子乔装为男,到学堂读书,后来爱上了一个男同学,却不肯说出自己是女的。父母不知道,将她另许了人家。男同学知道她是个女的,想订婚,已经迟到了。结果,两人都郁郁而死……“十八相送”只能是
戏文与附会,但没有戏文与附会的梁祝,谁会爱呢? 参考资料:转引自
仲富兰《中华风物探源》
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家,正好十八里路,到梁山伯家,也大约是十八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 这十八里路上,满是浪漫和美好。对于梁祝来说,这十八里路显得太短太短。「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故事中的隐喻可用三个过程来呈现
心理空间的
融合现象,即组合(composition)、完成(
completion)、及执行(elaboration)三个过程(Fauconnier and Turner 2002:48-49)。在「组合」的过程中,由于祝英台是女扮男装,梁山伯相信心理空间中(
belief space)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预设为「男-男」,这个预设随着言谈的进行向下扩展,因此对于祝英台种种关于男女的比喻(例如兄弟与妻子, 公鹅与母鹅,牛郎与
织女,金童与
玉女),皆无法在心理空间融合的「完成」阶段形成祝英台所希望的比喻投射,仅能取其字面上的意义,例如对于「公鹅与母鹅」的比喻,梁山伯以「未曾看见鹅开口,那有母鹅叫公鹅」来回应。当祝英台提到家中有九妹想介绍给梁山伯时, 梁山伯的预设空间中的梁祝,变成了梁山伯和九妹,形成「男—女」的关系,梁山伯的心理空间融合,在此时进行第三个过程「执行」。他的新预设向上漂流,对于言谈中所提过的字面意义,于此时重新诠释为比喻意义,因此以「无怪出言多比喻,原来一味想联婚」来回答,刚刚的不可能,太荒唐,梁山伯预设中的九妹换成了祝英台,心理空间的融合
重新执行,新预设再度向上漂流,对于言谈中所形成的比喻意义,亦于此时重新诠释为另一个比喻意义,这部分可以在回十八「访英台」中得到印证。透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何以如此脍炙人口,令观众百看不厌,其巧妙地运用隐喻的各种技巧,是其吸引人心的重大助力。透过心理空间理论的探讨,更可印证隐喻是一种语意融合的现象,此融合的过程可以随着言谈的进行与新的讯息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意义。
祝英台:青青
荷叶清水塘,
鸳鸯成对又成双。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
1951年
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梁山伯与祝英台》,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
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
陈捷、薛岩音乐整理,
幸熙、
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
傅全香饰祝英台、
张桂凤饰祝公远、
吕瑞英饰银心、
魏小云饰四九、
金艳芳饰师母。
1952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
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
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由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
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