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一年
四季中的第四个季节,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并称“
四立”,都是季节的开启。本国传统上是以
二十四节气“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冬天季节,生气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季节简介
四季划分
季节划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节气法”与“气温法”。中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是以
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起始。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其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都是季节的开启。传统上的冬季以“立冬”为起始,至下一个“立春”前结束。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了新的分季标准——气温法,即以候平均温度(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值)稳定降到10℃以下作为冬季的开始,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温度从10℃以下稳定升到10℃以上时作为春季开始,从22℃以上稳定降到22℃以下时作为秋季开始。现今人们在气候学中使用的分季方法是张宝堃气温法的改进版,就是把“连续5天平均气温”变成“滑动5天平均气温”,增强了季节划分的准确性;不过,不管科学如何定义,民间始终认为“立冬”就是冬天的开始。
物候
冬天季节,阳退阴生,生气闭蓄,万物开始收藏。“
秋收冬藏”,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冬季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
动物会选择休眠,有的称作冬眠。
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越冬。
节气
立冬——太阳位于
黄经225°,11月7-8日交节;
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12月6-8日交节;
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12月21-23日交节;
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1月20-21日交节。
气象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
四立”,是季节类节气。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现,“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冬拉开了冬藏的序幕,其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
中国低纬地区(南方地区),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湿润、冬夏温差较小,季节转换时日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明显。北方地区,少雨、冬夏温差大,季节转换时变化明显的是气温,北方地区(中纬地区)四季气温变化分明。
现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法季节,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
候平均气温”法,按候平均气温法划分的四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等于或低于10摄氏度以下算是入冬。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于四季气温变化分明的中纬
温带地区。候平均气温法划分的四季,在中纬地区,虽与气温明显变化基本相一致,但各季的长度并不一样。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
气候特点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
黄经225度,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变小,白昼时间缩短,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
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间,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
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在南方部分地区初冬(
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北方地区,在进入冬季前至春季这段时间都很寒冷,冬季几个节气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下雪是北方冬季的主要特征。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立冬至小雪节令(相当于农历十月)期间,常会有一段温暖如春的天气,以致一些果树误以为春天到来,二度开花,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在冬天季节,所谓“
冷在三九”,“
三九天三九天”,强冷空气南下频繁,气温骤降,天气寒冷。所以,冬季真正寒冷,是在冬至后。
雪是北方冬季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冬季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雪节气在前,气温高,空气中的水汽总量比大雪节气大,下大雪的可能性也越大。实际上,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全年雪最大、大雪最多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因为那时气温更低、大气中水汽更少),而是在春季的雨水节气。
其它相关
别称
三冬。古人以农历十月为
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
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如:唐代诗人
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九冬。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如南朝
沈约《夕行闻夜鹤》:“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严冬。“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如唐代僧贯休《塞下曲》:“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
清冬。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如:唐代诗人
皇甫冉《
冬夜集赋得寒漏》:“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玄冬。“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别称“玄冬”。如:东晋张望《贫士诗》:“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
穷冬。“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穷阴。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如
白居易在《岁晚旅望》:“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北陆《隋书·志第十五·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如西晋
张载《七哀诗二首》:“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玄序。玄,冬之色;序,季节。用“玄序”称冬季者,如唐
许敬宗《
奉和守岁应制》:“玉移玄序,金奏赏彤闱。”
玄英。《尔雅·释天》云:“冬为玄英。”后人因用之代称冬天,如唐代
魏征《
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
此外,冬季的别称还有“严节”,如梁任《赠徐征君》中的“何以表相思,贞松擅严节”;岁馀,如唐孟云卿《
田园观雨兼晴后作》中的“秋成不廉俭,岁馀多馁饥”等。
我国冬季南北温度差异
这个跟我国的地理位置,南北不同气候特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归纳来看主要有这么几点:
1.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距离远,地理角度来说是南方低纬度北方
高纬度,相差30多度。太阳在北半球冬季时直射南半球,导致南方
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都强于或者长于于北方,温度较高。这个是纬度位置的原因,纬度位置不同导致太阳辐射不同。
而夏天呢,夏天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辐射强度南方仍然大于北方,可是日照时间北方却长于南方,这样南北太阳辐射量的差别就不会想冬季这么大。温度差别也就没有这么大。
2.北方冬季受蒙古
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影响,经常有冷空气南下形成
寒潮,使气温大大降低。南方则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冬季大多是温和的。这是气候的原因。
3、东西走向的山脉比如
秦岭阻挡了冷气团的南下,使南方气温偏高而北方气温很底,温差自然就大了。这个是地形的原因。在多个地理因素(太阳辐射,气候,地形)的综合作用下,使得我国南北温差冬季比夏天大很多。
寒潮形成
冬季,太阳光热能将进入一年中最少的时节,北半球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光热能,高纬地区的空气就会被大量冷却下沉进行堆积,最终形成寒潮倾泻南下。立冬过后,东亚已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冬季环流,
副热带高压已退至太平洋北纬20度以南,西风带南压到北纬35度上下,西风带将在帕米尔高原被分为北支西风和南支西风,北支西风将地中海和北海的水汽送往天山形成降雪,降雪后的空气深入冷却堆积,在青藏高原东侧的槽位形成冷空气南下。而南支西风在青藏高原南侧形成南支槽拐入孟加拉湾,将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至我国中东部地区,当北支槽的冷空气和南支槽的暖湿气流交汇时,就会形成低温雨雪天气。
季节饮食
●进补
冬季,气候寒冷,阴盛阳衰。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各项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因此,合理地调整饮食,保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充足,对提高老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顺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冬季进补,是我国传统的防病强身、扶持虚弱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
冬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中国医学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节,更宜进行食补。这对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体康复等方面,更能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冬季进补应顺应自然,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
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饮食
冬季蔬菜水果种类减少,但仍应该注意补充蔬果,蔬果可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调节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可选用的食材不多。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
冬季燥咳患者食疗方
第一,百日咳。梨1个,去核,放入贝母末3克或麻黄1克,蒸熟后,去药,吃梨喝汤。每日服用2次。
第二,燥热咳嗽。大梨1个,蜂蜜60克。将梨挖洞,去梨核,装入蜂蜜,置于大碗中,隔水蒸熟吃。每日服用1~2次。
第三,
感冒咳嗽。梨1个,清水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煮成水喝。每日服用2次。
第四,麻疹咳嗽。梨1个,瓜蒌皮1只,将梨挖洞,装入瓜蒌皮末,用面粉裹上,烧熟吃。
第五,气管炎咳嗽。雪梨1个,杏仁10克,白砂糖30~40克,加清水500毫升,隔水蒸熟吃。
第六,哮喘热咳。梨1个,上刺50个小孔,每孔内塞入花椒,隔水蒸熟,待冷却后,去花椒,吃梨。
冬季预防感冒三步曲
天气寒冷,人们患感冒的机会就多。现总结预防感冒三步曲介绍如下:
第一步:遇冷做体式呼吸。外出活动时,有时因天气突然变化,所穿衣服不足以御寒,这时不能把身子往一块紧缩,因为越紧缩寒气越易侵入,而应立刻做体式呼吸,方法是将两手抬至腹前,做深呼吸,吸气时意想四肢吸气,并将两手臂略向外扩张,这样就可以增强抗寒能力不致感到冷了。
第二步:身冷搓后颈。如果冷气已侵入肌体,感到全身发冷,就用手掌使劲搓颈后发际,每手搓100下,一般就可出汗了,出了汗就可避免感冒。
第三步:感冒擦葱、姜、盐。如果已经有了感冒感觉,如唾液黏、浑身不自在,那就在当天晚上临睡前,将葱白、生姜各20克,盐粉3克,捣烂,用纱布包好顺序擦前胸、后背、手心、肋窝、肘窝、脚心等六部位,然后盖被睡觉,夜间略出点汗第二天早起就会好的。但两天内要注意防寒,以免反复。
环境要舒适
冬季人们习惯把健身房的窗子关得紧紧的。殊不知,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呼出的
二氧化碳有20多升。若十多人同时进行锻炼,一小时就是200升以上。再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的不良气体等,致使室内空气受到严重污染。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出现头昏、疲劳、恶心、食欲不振等现象,锻炼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在室内进行锻炼时,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锻炼方法要合适
由于冬季寒冷,身体的脂肪含量较其他季节有所增长,体重和体围相应增加,这虽然对瘦人增重长胖有益处,但对肌肉轮廓、线条和力度的发展不够理想。因此,冬季健身要提高锻炼的强度和力度,增加动作的组数和次数,同时增加
有氧锻炼的内容,相应延长锻炼时间,用以改善机能,发展专项素质,消耗体脂,防止脂肪过多堆积。
冬季养生
冬季始于立冬,止于立春。此时万物凋零,既是自然界的闭藏季节,也是人体阳气的闭藏季节,因此是进补的最好时节。
原则
冬季养生原则——保阴潜阳
冬季,气温非常低,阴盛阳衰,人体因为受寒冷气温的影响而应该多食用些祛寒就温的食物,如肉类、蛋类、果仁类等补气填精、滋养强壮的食品。冬季,起床后可先喝一些热饮,以益心脾,或者喝一些醇酒来鼓舞。
●保养皮肤
保持皮肤滋润,科学洗浴
冬季洗浴有四忌:忌太勤、忌水过烫、忌揉搓过重、忌肥皂碱性太强,否则,极易破坏皮肤表层原本不多的皮脂,让皮肤更为干燥,因而也更易发痒、皲裂。洗澡次数以每周2—3次为宜。洗浴后可擦些甘草油、止痒霜、润肤膏等,以保持皮肤湿润,防止皮肤表层干燥、脱落。
●保温防寒
冬季气温低下,皮肤裸露部位极易冻伤,如手部、头部、颈部等。其它如脚部也易受冻,因而应注意这些部位的防寒保温,可围围巾,戴手套、耳套,穿棉鞋等保暖,还可随时摩擦双手和耳朵,适时进行、锻炼。忌穿潮湿的衣服、鞋袜,同时,手脸洗后要揩干后才可外出。
穿着宜柔和
冬寒穿衣较多,如不注意穿着,更易感觉
皮肤瘙痒。这是由于身体与衣服、衣服与衣服间不断发生摩擦产生静电,静电刺激皮肤所致。因而,冬季应尽可能地选用纯棉、真丝之类不易产生静电的衣物做内衣、内裤、衬衫等。同时还要注意衣服搭配,穿了涤纶衬衫就不要再穿腈纶毛衣,里面穿了合成纤维的衣服,外面就不宜再穿绝缘性的涤纶外衣,以防止产生静电为宜。
加强锻炼
加强皮肤的锻炼,增强皮肤的适应能力,以适应寒冷的环境。可进行冷水浴、空气浴、日光浴、按摩等,或者坚持洗冷水脸,冷水擦身。
注重食物保健
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皮肤会变得干燥,有鳞屑出现,甚至使皮肤出现棘状
丘疹,因而冬季宜多吃些富含
维生素A的食物,如猪肝、禽蛋、鱼肝油等。还可常吃芝麻(麻油)、黄豆、花生等食物,它们含有
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等。人体缺乏亚油酸,皮肤会变得干燥,鳞屑增厚。同时,有的食物,会使原本患有某种皮肤病的人病情加重,如化脓性皮肤病人宜少吃甜食、酒类等,辣椒、葱、蒜、酒、浓茶可使患瘙痒性
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的人痒的症状加剧,海带、面食可使患疱疹性皮炎病的人发生碘过敏。
●保健误区
冬季,有不少有碍健康的生活习惯,常被一些人误认为是正确的。
戴口罩防冷
鼻粘膜里有丰富的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网,血液循环十分旺盛,当冷空气经鼻腔吸入肺部时,一般已接近体温。人体的耐寒能力应通过锻炼来增强,若依赖戴口罩防冷反而使人体变得娇气,更容易患感冒。
蒙头睡觉
把头蒙在被窝里,感觉上暖和一些,但被窝里的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故蒙头大睡的人醒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
热水洗脸
冬天人的面部在冷空气刺激下,汗腺、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当遇上热水时则迅速扩张,但热量散发后,又恢复低温时的状态。毛细血管这样一张一缩,容易使人的面部产生皱纹。
饮酒御寒
饮酒后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的结果。酒劲过后,因大量热能散出体外,反而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导致酒后寒。
手脚冰冻用火烤
冬天手脚长期暴露在外,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此时,如果马上用火烘烤会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缩力,出现动脉瘀血、
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局部性瘀血。轻的形成冻疮,重的造成
组织坏死。所以,冰冻的手脚只能轻轻揉擦,使其慢慢恢复正常温度。
皮肤发痒用手抓
冬天因干燥感到浑身发痒时,切不可用手抓挠,否则易抓破皮肤引起
继发感染。防治方法是多饮水、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少饮烈性酒。勤洗澡,勤换内衣。瘙痒严重者,可服用扑尔敏、非那根等药物,也可涂些
炉甘石洗剂或涂搽肤轻松软膏治疗。
●生活禁忌
忌常舔嘴唇
有人认为嘴唇干裂用舌头舔可以湿润一些,结果却适得其反。唾液是由
唾液腺分泌的,里面含有淀粉酶等物质,比较黏稠,舔在嘴唇上以后,就好像抹上了一层浆糊。水分蒸发完了,嘴唇会更干燥。如果嘴唇干燥不舒服,涂上不含色素及香味的润唇膏即可。
忌涂纯甘油
人们平时使用的是含有20%水分的甘油,若用纯甘油,其吸水能力太强,会吸收皮肤里的水分,反而会使皮肤更干燥。
忌穿衣过多
如穿衣过多过厚,则由于热量大,会使皮肤血管扩张,流向皮肤的血流增多,从而增加了散热。这样,反而降低了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文学艺术
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陆游--《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毛泽东--《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