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庙也称
关帝庙,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其中供奉着三国时期的
蜀汉大将关羽。
历史起源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
运城)人,
三国时
蜀汉名将,早期跟随
刘备辗转各地,曾被
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
袁绍大将
颜良,与
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
东吴周瑜攻打
南郡曹仁,别遣关羽
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
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
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
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
徐晃前来增援,东吴
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中国民间尊为“
关公”,又称
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1914年,政府下令将
岳飞和关羽合祀,关帝庙陆续改名称
关岳庙。
《
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
五虎上将”之首,
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古今地位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
山西关羽故里
常平关帝庙,河南洛阳
关林,湖北当阳
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
许昌霸陵桥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关羽的故里——山西省
运城市
解州城西的关帝庙了,它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全国最大关帝庙。
规模之大
庙内楼台殿阁共达三百余间,为游览胜地之一。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
东南亚以及海外
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
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
牌位,挂
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祇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
泰国。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
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相关典故
美国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
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
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
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
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
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文物保护
东山关帝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
福建省
东山县铜陵镇岵嵝山下,依山临海,气派魏然,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庙宇,且具有明古建筑
艺术价值。
唐
总章3年,
陈政、
陈元光奉旨开发
闽南,带来了家乡所奉祀的关羽神像香火入闽,作为战士们心灵依托。后来,历代帝王为了颂扬关羽的忠义精神,不断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宋祥符年间,
赵恒皇帝召颁天下崇祀关公。当时,东山设置四铺,驻铺兵,并奉祀关公。
明洪武20年(1387)建
铜山城时,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明正德3年(1508)扩建,至正德7年(1512)落成。在庙大殿石柱镌刻着“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字句。
雕刻艺术
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分为清代和近代建筑。庙宇属抬梁式
木构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总长40米,宽17米,面积680多平方米。
悬山顶,绿瓦。多是石
梭柱,柱础鼓状。庙前有一大广场,
石雕栏杆,叠隔其间,莲花池介场中,绿水满波映衬古庙。
庙前有明清时代雕刻
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神气各殊。庙门建筑用六支圆石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
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的楼亭,称“太子亭”。亭上有各种闽南地方特色的
瓷雕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兽图”(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节中的120个人像,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举目环视,气势雄伟,“太子亭”不但
建筑艺术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筑
科学价值,它经历500年来所发生的大地震大台风袭击仍是安然无恙,赢得中外古建筑专家感叹不已。
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
双龙抢珠”及“凤凰飞舞”的瓷雕。
庙内的
金木雕更是巧夺天工,金碧辉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条全国罕见的
盘龙,腾云吐珠,峥嵘露角,这些金石雕刻,都出于历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间是
关公神像及神龛,两边是四员大将,右边是
周仓。庙内有许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对联、匾额。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高悬于上。
大殿东侧悬挂一口高1.2米、底长2.15米、重400多斤的清道光年间铸造
铜钟,声音洪亮,整座庙宇布局严整有序,气魄非凡。
历史查证
据查证,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众多
关帝庙分灵入台的
祖庙,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
明永历18年(1663)
郑成功的儿子
郑经撤离铜山归台湾,宁靖王
朱术桂特地在王府内建造了从铜陵关帝庙分灵过台湾的关帝庙,庙宇仿效铜陵关帝庙形式建造,神龛上挂着一幅清乾隆54年(1289)
府知事杨延理献的仿明
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为铜陵关帝庙书写的对联,据
澎湖红毛城关帝庙管委会王镜芳先生介绍:红毛城关帝庙早在明朝就从铜陵关帝庙分灵入澎湖,再由澎湖入台,衍播于台湾南部,称“文衡帝君”。
清康熙23年(1683)
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复台后,官兵们把“铜陵关帝庙”香火分布台湾。
清
嘉庆年间,
漳州平和县人林枫从东山关帝庙分香回乡并雕塑关帝神像。后来,林枫的后裔林应狮等人又亲自赴铜陵关帝庙分灵,渡海到台湾
噶玛兰(今
宜兰)建庙,名为
协天庙,成为台湾北部最早庙宇,并传播台湾各地建关帝庙。台湾关帝庙,不少是东山人去建的。如在康熙52年至54年,铜山人任台湾水师左营游击
游崇功在
诸罗县东北隅建关帝庙。清代有东山师傅蓝木在台湾
澎湖建了一些
关帝庙。民国23年(1933).
东山县康美村建筑师傅林进金、林进添、林保宗三人应聘到澎湖的马公、赤嵌、小卷及
台北,住了3年建了4座和铜陵关帝庙同式样的关帝庙。
历史以来,
台湾同胞对东山关帝庙十分敬仰,经常前来朝圣捐资。东山关帝庙里《重修武庙碑记》记载了台湾安平、澎湖、
鹿港等地四十多位军、政、商、渔筹备界人士捐款的姓名与金额。
民间传说
《三国演义》小说号称七分真实三分虚构。那么对于关羽容貌的描写又有几分是真实呢?
陈寿所著的《
三国志》,用九百字写尽关羽一生,但谈到他的容貌,却只用了一个字---髯。
诸葛亮在给关羽的信中也提到髯的问题。看来关羽的胡须必然有特殊之处,所以后来人称他为
美髯公,那不是一点道理没有的。
大红脸是关羽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但《三国志》里却只字未提。我们只能从
中国民间传说中找到关羽大红脸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