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钟
原始社会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
铜钟早在原始社会,作为礼器的钟就出现了。当时的钟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
综述
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古属八音之一金类。由王孙钟上的铭文:“用享以孝,于我显祖文考。……用宴以喜,用乐嘉宾父兄,及我朋友”,可以证明钟是宗庙及宴会时的乐器。最初的钟大约是由商代的发展而来的。最古的钟是西周时代的。在历代所铸的钟里,期间或有铁铸的,但绝大多数还是铜铸的钟。
佛教法器:
铜钟发音宏亮而悠扬,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铜钟就逐渐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写道:“梵宫仙殿,必用以明×(手+耳 打动之意)谒者之诚,幽起鬼神之敬。”因此,名刹宝寺皆有钟。当暮霭渐合,寺院庙堂钟声回荡,木鱼橐橐,与僧尼颁经声溶为一钵,增添了莲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气氛。
王权的象征:
钟和鼎一样,也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钟鸣鼎食”就是权势地位的标志。悬挂编钟,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规定:天子宫悬(四面悬钟)、诸侯轩悬(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两面悬钟)、士特悬(一面悬钟)。封建统治者铸造巨型铜钟象征王权,这种钟也叫“朝钟”,“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钟也是人们心目中崇高、公正、贤明的华夏文明的象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著名诗句,就是这种象征的反映。
自唐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并且越铸越大,以求达到彰显自己神权和政权的地位来巩固统治的目的。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型铜钟,重量达数十顿,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体积重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形状构造
类别
常见的大钟有三种类别,唐朝时期的“平直形”钟口铜钟,唐宋时期的“浅波形”钟口铜钟,以及明清时期的“喇叭形”钟口铜钟。明清时期大钟的钟壁在钟口处都有外扩,呈现出所谓的“喇叭形”;铜钟的壁厚,由唐钟的均匀分布,演变为从上往下逐渐增厚,避免了早期大钟重击易裂的缺点。
种类
钟有特钟编钟之别,特别人的钟叫特钟,能单独的悬在架上。成组依大小次序悬在一个架上的是编钟,大小和它的高低音有关系,有的十六个为一组。现存的钟有西周初期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国较盛行。钟用木槌敲击演奏,考古发现的编钟,有槌同时出土。
形制
钟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带高的筒形纽,钟的下口两边突出如月牙形;另一种上端的纽是扁的,有的纽作伏兽形,钟下口是平的。
花纹
一般钟的花纹两边相同,每边大率有六排(每排三个)共十八个突出的乳。乳的形状有突出如柱的,有突出作螺旋形的。有“乳”的点缀,是钟区别于钲、饶、铎、铃等的特点。
历史背景
开始用以振军威:
钟的节奏感强,它能表达人们的欢乐喜悦,又可以在生产劳动中协调人们的劳动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齐优美、在练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军威,因而在劳动生产中最需要这种乐器。《诗经》中有不少诗篇都记载了钟的演奏。如:《关睢》:“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
铜钟的制作逐渐精致: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阶、音律的认识日渐完美,作为乐器的铜钟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致,钟的家族逐渐发展出铙、钲、鎛、铎、铃等种类,它们的杰出代表的将若干个不同振动频率的扁钟组合在一起的编钟,制作精美,拥有的艺术价值最高。
价值
宝贵而丰富的史料:
古代铸造的钟,除了雕铸一些图案,还有文字,或吉祥用语,或纪时记事。因此,古铜钟不仅在文字发展史上,更在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学、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同时体现出了我国古人的高超技术。
古代工艺技术之精华:
中国是钟的故乡,流传于世、难以尽数的古铜钟作为中国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优美、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对研究中国的断代史、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由于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等高超技术水平,更是研究我国传统科技的宝贵实物。
例举
普陀六和钟高2.7六米,口径1.76米,净重4.9吨,钟上铸有五方五佛,偶意世界和谐,钟体铸有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手书
坐落于河东区大直沽的荐福观音寺的大钟为纯铜铸造,直径2米、高3米、重约5吨,比新建鼓楼上的大钟还重1.5吨,每当大钟鸣响的时候,连一公里以外的海河西岸都能听到。
广西壮族自治区莲音寺青铜钟高2.2米,口径1.5米,净重4吨,是由诚信铜雕铸造厂监制。铜钟上铸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数千字排列整齐,清晰,铸造水平可谓国内屈指可数。铜钟余音能响140秒之久。
北京大钟寺博物馆的明永乐大钟,是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钟高6.75米,直径3.3米,钟唇厚18.5厘米,重46.5吨,钟内外有文字23万多字。此钟原在万寿寺中,后被清乾隆皇帝下令移植大钟,于乾隆八年(1743)完成。每天晨钟暮鼓,后一术士说,北京西为白虎,敲钟恐惊动白虎,因此不再敲钟,清乾隆时 移到此寺,移动时是利用冬季在地上泼水,结冰后,钟下垫圆木滚到大钟寺,先将钟立在一个土堆上,再盖房子,后将钟下的土堆上,再盖房子,后将钟下的土堆挖掉。
钟楼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钟通高7.02米,最大直径3.40米,重约63吨,为我国发现最重的铜钟。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钟楼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碑阴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笃弼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碑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6 02:20
目录
概述
综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