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右相赵汝愚受诬陷,六人为之上书,发配,时人称之为“六君子”。
说起历史上的“六君子”,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指清朝末年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中捐躯的
谭嗣同、
林旭、
刘光第、
杨锐、
杨深秀、
康广仁等六位爱国志士。但是“六君子”这个名词,却由来已久。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时期就出现了。到了
南宋宁宗时代,所发生的一次“六君子”事件,则在福建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南宋孝宗皇帝统治时期(1163~1189年),算是整个腐朽的一百五十年的南宋政权之中相对比较安定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一位颇为开明贤达的名臣
赵汝愚为之协理朝政。由于赵汝愚很看重读书人,当时士林中的一些名儒学士如
朱熹、
彭龟年等人,都因赵汝愚的推荐而被一度重用。
就在孝宗时期这样一个短暂的比较安定的社会局面出现以后,却引起了一股阴私腐朽的反动政治势力的反对。这股政治势力就是以当时全国最大的官僚地主韩佗胄为首的一群反动官僚。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崩,接位的光宗皇帝,因为病弱,不能治理国家大事,在即将出现一个中央“权力真空”、全国动乱的局势之时,还是赵汝愚较有胆识,兢兢业业地辅佐
宁宗皇帝继承了帝业,稳定了局势。但是韩佗胄就在这个时期,利用宁宗皇帝和
皇太后的缺乏理智和经验,制造流言,诬告陷害。他把
赵汝愚重用天下英才,说什么是有野心的,对朝廷不利,非把赵汝愚清除不可。于是在宁宗
庆元年间,赵汝愚含冤受贬,被撒掉了
右丞相的职务,并谪住
宁远军(广西
容县)。当赵汝愚被谪途中,经过衡州(
湖南衡阳),又被当地的守臣虐待而至暴死。
当赵汝愚被谪的消息传出以后,立即激怒了京都的一些正直的读书人。其中以太学生杨宏中为首,联合了
徐范、张道、
林仲麟、蒋傅、周端朝,共六个京都名士,上书朝廷,强烈要求保救赵汝愚。但这一保,不但救不了赵汝愚,反而更加激怒了韩佗胄。当时大权已经掌握在韩的手中,于是六位正直的书生,全部被韩佗胄判刑,分别被遣送到安徽太平州(今
当涂土县)、浙江临海县一带“
编管”(即交给地方官去管制),当时人们就把这六个人称之为“六君子”。由于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宋朝庆元年间,所以史家又称为“庆元六君子”因他们都是福建人,故又称之为“闽中六君子”。以后清朝末年的“戊戌六君子”的称号,也是使用了这样一个历史名词。
福建六君子是以
杨宏中为首。杨宏中,字充甫,
侯官县人。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政论家。他在那一篇仅对韩佗胄陷害忠良的《上书》中,痛陈:“自古国家祸乱之由,初非一道。惟小人中伤君子,其祸尤惨……小人得志,仇视正人,必欲空其善类,然后可以肆行而无忌。于是人主孤立而社稷危矣!党锢敝汉,朋党乱唐,大率由此。元祐以来,邪正交攻,卒成
靖康之变。臣子所不忍言,而陛下所不忍闻也!”文章中还提到,自孝宗以来数十年间,国家之所以较为安定繁荣,全赖
赵汝愚辅佐之功。当时赵汝愚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何事不能为?为什么国家动乱时,赵汝愚手中又有兵权,当时却不说他有野心,而现在国家安定了,却反而说他有野心?
杨宏中的这篇《上书》,在京师太学生中争相传阅。后来宁宗幸学,特旨放参,宏中登开禧初进士,教授
南剑州。
福建六君子中的其他五位,也都是当时的京都“
太学生”。他们是:
徐范,字夷父,
侯官县人。少孤,刻苦授徒养母,举于乡,入太学,诗赋极佳,大都以诗明志。如他的一首登
太行山诗云:“茫茫远树隔烟霏,猎猎西风振客衣,山雨未晴岚气湿,溪流欲尽水声微。回车庙古丹青老,
碗子城荒草木稀。珍重
狄公千载意,马头重见白云飞。”全诗的立意在最后二句。狄公即
狄仁杰,是唐朝的名臣,曾经劝止
武则天大造佛象,以不畏权势著称于世。徐范在诗中寄意,希望出现象“狄公”这样不怕死的名臣,才能扭转局势。后来徐范登
嘉定初进士,累迁
国子监主簿,知
邵武军。
张道,字周甫,一字用叟,先世
宁德人,徙
罗源,在京都太学时,与
杨宏中等同上书。时道之伯父磻宰
清河,寄之以诗云:“
贾谊谁言终不遇,郦生自谓我非狂。横江一网空朝市,何物充庖荐庙廊”后佗胄诛,诏褒庆元上书六人,道受泰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