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佛图澄大师(232年~348年),
西域人,
后赵时期高僧。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一说本姓湿,
天竺人。九岁在
乌苌国出家,两度到
罽宾(今
喀布尔河流域)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
人物生平
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岁。他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中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他知见超群、学识渊博并热忱讲导,有
天竺、康居名僧佛调、
须菩提等不远数万里足涉流沙来从他受学。中土名德如
释道安、
竺法雅等,也跋涉山川来听他讲说。《
高僧传》说他门下受业追随的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及一万。教学盛况可见。
佛图澄重视戒学,平生“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并以此教授徒众;对于古来相传的戒律,亦复多所考校。如道安《比丘大戒序》说:“我之诸师始秦受戒,又之译人考校者勘,先人所传相承谓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但《
僧传》中叙述他的神通事迹颇多,说他
显密兼修,志弘大法,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彻见千里外事,又能预知吉凶,兼善医术,能治痼疾应时瘳损,为人所崇拜。他的
义学和
戒行反为神异事迹所掩。佛图澄到了洛阳之后,本想在洛阳建立寺院,适值
刘曜攻陷洛阳,地方扰乱,因而潜居草野。永嘉六年(西元三一二年)二月
石勒屯兵葛陂,准备南攻
建业。这时佛图澄因石勒大将郭黑略的关系,会见了石勒。澄劝他少行杀戮。当时将被杀戮的,十有八九经澄的劝解而获免。澄对于石勒多所辅导,石勒既称帝,事澄甚笃,有事必谘而后行。石勒卒,
石虎废其子
石弘而自立称天王,对澄更加敬奉。朝会之日,澄升殿,
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上殿,主者唱大和尚,众生皆起。又敕司空
李农每日前往问候起居,太子诸公五日一往朝谒。
佛图澄既在赵推行道化,所经州郡,建立佛寺,凡八百九十三所。其教诲甚诚笃。石虎的尚书张离、张良家富奉佛,各起大塔。佛图澄斥其贪吝积聚,方受现世之罪,何福可希?问
石虎曰:“暴虐恣意,杀害
非罪,虽复倾财事法,无解殃祸。”由此可知他的教导注重在励行慈济,当时群众由于他的影响
奉化,竞造寺宇,相率出家。但其中品类杂滥,生出了许多事故,石虎也认为“今沙门甚众,或有奸宄避役,多非其人”,而下书嘱
中书命“简议真伪”。可见当时佛教虽畅行,杂乱情形也自此而盛。其弟子释道安博学多才,通经明理,最为杰出。其所注经理渊富,妙尽深旨。经义克明,自安而始。《
高僧传》说∶道安初到邺地,入中寺遇佛图澄,澄一见安便加以赏识,相语终日。众人见安形貌不称,全都轻怪。澄告众说∶此人远识,非尔等可比。安因事澄为师。澄讲学时,安每复讲。众人纷纷提出疑难,道安挫锐解纷,行有馀力,四座都震惊。于此显示澄对道安授以
心传和教学的善巧。致使道安所证的经义和后来罗什译出的经旨符合,因而使佛法大显于中土(《
魏书·释老志》)。《
高僧传》卷八《义解论》说:“
释道安资学于
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
慧远,惟此三叶,世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使夫
慧日馀辉,重光千载之下,香吐遗芬,再馥阎浮之地,
涌泉犹注,实赖伊人。”又《
水经注》称
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
苻坚、
慕容德、
姚兴对于朗公皆很尊敬。苻坚时沙汰众僧,特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昆仑一山不在搜例。”到唐时义净的《
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尚叙僧朗居泰山金舆谷许多事迹。可见僧朗是受到群众尊重的。
竺法雅妙达精理,研测幽微。与康法朗创立
格义。与
释道安、法汰每披释凑疑,共尽经要。比丘尼安令首是石赵时兵部徐冲的女儿,从佛图澄和
净检尼受戒。博览群籍,思致渊深。她曾造五寺,从她出家的有二百馀人。这些人既然都是一代英杰,则其师的学问就可知了。
生平介绍
《
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中记述:佛图澄是西域人,
本姓帛氏。少年时出家学道,能背诵经文数百万言,善解文义。虽然没有读
汉地儒学史书,而与诸位学者高士辩论质疑,全能符合理义,没有人能难倒他。他自说,曾两次到
罽宾国学法,受诲名师。西域的人都称说他已经得道。在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志弘大法。
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用
麻油掺合胭脂,涂在手掌中,千里之外的事物,全部显现于手掌之中,就如面对一样。不仅他能看到,也能使
持戒治斋的人看到。他听见塔铃之声就能断定事情的凶吉,没有一次不灵验的。他本来想在洛阳建寺弘法,但此时正逢
永嘉之乱,帝京动乱。因此,佛图澄在洛阳建寺弘法的大志没有实现。于是他
隐居山林草野之地,以观世态的变化。
后来佛图澄来到
襄国(今
邢台市),奔投石勒部下,出谋划策,辅助
石勒称帝,建立赵国。石勒登位后,对佛图澄十分崇敬。有事必先问佛图澄,而后才发令行动。石勒死后,
石虎废除其子
石弘,自称天王,对佛图澄更加敬奉。
在
后赵建武十四年(348年)十二月八日卒,享年一百一十七岁。他在赵国弘扬佛法,推行道化,所经州郡,建立佛寺,有八百九十三所。追随他的弟子,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多达万人,而且门徒中高僧辈出。有关他的神异事迹,《
高僧传》中记录甚多。
事迹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以全景式连环画描绘了佛图澄的神异事迹,根据《
高僧传》、《
晋书》记载,主要神异事迹如下:
幽州灭火
《
高僧传》中记述:一次,佛图澄曾与
石虎共同坐在
襄国(邢台)中堂之上,谈论经法。佛图澄忽然吃惊地说:“变!变!幽州发生了火灾。”随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喷洒。过了很久,佛图澄笑着对石虎说:“现在幽州的火灾已经救灭。”
石虎觉得奇异,不太相信,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验证。使者回来对石虎说:“那一日火从四大城门烧起,火势猛烈。忽然从南方飘来一层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雨中还能闻到酒气。”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四组
故事画中部的两组画面是描绘《幽州灭火》的。
闻铃断事
《
高僧传》中有关佛图澄闻铃断事的神异事迹有几次。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上层故事画,据
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先生考证,是指“擒获
刘曜”一事:
光初十一年(328年),刘曜亲自率兵攻打洛阳。
石勒欲亲自率兵抵抗刘曜,朝廷内外,文武大臣,无不劝谏石勒不要亲率出兵。石勒心意不定,因而前去拜访佛图澄,以决行动。佛图澄对石勒说:“佛塔相轮上的铃声,告知说:‘秀支替戾罔,仆谷劬秃当。’这是羯语。秀支是军队,替戾罔是出征,仆谷是刘曜胡位,劬秃当是擒捉。此言是说:军队出征,刘曜必擒。”
当时,徐光听闻佛图澄的预言后,苦苦相谏石勒立即出兵。于是石勒留下长子
石弘,和佛图澄共同镇守
襄国(邢台),亲自统率步兵和骑兵,直指洛阳。两军激烈交战,
刘曜军马大败而逃。刘曜落荒,乘马落入水中。
石勒之子
石堪乘机活捉刘曜,押送至石勒帐前。
此时,佛图澄用麻油胭脂掺合,涂在掌心,看到手掌中有许多人,其中一人被绑缚,朱红丝线束在脖子上。佛图澄因此告诉石弘:“刘曜已擒。”佛图澄相告之时,正是刘曜被擒之时。
刘曜平定之后,
石勒就自称赵天王,行皇帝之事,改元为建平,这一年是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石勒登位以后,对佛图澄更加崇敬,事奉更厚。
此幅故事画上层画一佛塔,
佛塔下是石勒拜访佛图澄。所描绘的就是佛图澄以铃声预言刘曜生擒之事。
以水洗肠
《
高僧传》上记述:佛图澄左乳房的旁边起先有一个小洞,直通腹内。有时佛图澄把肠子从小洞中取出来,有时佛图澄用棉絮把小洞塞住。如果想读书时,就把棉絮拔掉,洞中发出的光亮,使一室通明。逢到斋戒之日时,佛图澄来到河边,把肠子从洞口掏出来,用水洗净,然后再装进腹中。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故事画下层左侧,描绘的就是佛图澄在河边以水洗肠的情景。[注释]
龙岗咒水
据《
晋书·佛图澄传》记载,佛图澄在
襄国(邢台)时,最有名的当为敕
龙取水,当时襄国城堑干涸,
石勒问佛图澄解除缺水良方。佛图澄说:“今当敕龙。”虽然石勒以为佛图澄是在开玩笑,佛图澄说出理由,“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今往敕语,水必可得。”当时,水源虽有数处,但都“久已干燥,坼如
车辙”。佛图澄带领弟子数人来到泉源旁,自己坐于
绳床之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此时,一条小龙 “长五六寸许,随水出来”。不久,“水大至,
隍堑皆满”。佛图澄有很多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安和尚。
①羯语:是
羯族人的语言。羯是古代
匈奴族的别部,源于小月支,后来归属匈奴。魏晋时散居在
上党郡,今山西
潞城一带。
东晋十六国后赵主
石勒,就是羯族人。
②
襄国:
古县名,其地包含今河北
邢台县和
沙河县。春秋时为邢地,战国时为赵地。
秦朝置县为
信都县,
项羽改为襄国。秦汉之际,
赵歇为
赵王,
张耳为
常山王,皆以此县为都。东晋列国时,
后赵石勒亦占据此地为都。隋初改名为龙冈,为
邢州治所。宋代改名为邢台县。[附记]
有关佛图澄在后赵国都襄国(邢台)时的神异事迹还见如下经典资料:
(1)《
神僧传》卷1《佛图澄传》。见《大正藏》第50册,第951页。
(2)《
晋书》卷95《佛图澄传》。见《大正藏》第50册,第951页。
(3)《
法苑珠林》卷61《咒术篇·感应缘》。见《大正藏》第53册,第744页。
(4)《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下。见《大正藏》第53册,第432页。
(5)《
佛祖统纪》卷36《法运通塞志》。见《大正藏》第49册,第339页。
(6)《
释氏稽古略》卷2。见《大正藏》第49册,第780页。
(8)敦煌藏经洞遗书《佛图澄所化经》,日本友人青山庆示先生1997年赠
敦煌研究院8件敦煌写卷之一。
影响及贡献
佛图澄在乱世之中,以神通力,吸引
统治阶级的崇信,再利用宗教力量来安定人民,推展佛教,是
汉传佛教早期极为重要的宣教家。
他注重戒律,为
僧团立下良好的传统。他的德行与学识,为佛教义理的传入展开新页,下启鸠摩罗什与
道安。
佛图寺
--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名的古老寺庙
佛图山位于
安徽省
太湖县寺前镇境内,地处
花亭湖风景名胜区北岸,亦名大尖山,又称嵯峨寨。山高险峻,苍松覆盖,翠竹参天,景色奇异,景区
摩崖石刻众多。清代
内阁中书、直隶清河道
鲁之裕在《佛图山记》中云:“太湖之胜,非司空也……则
必以佛图山为最”。
晋朝时期佛教开始在太湖县流传。据史料记载,东晋时
天竺高僧佛图澄到中国宣扬佛法,于大兴二年(319年),路经太湖寺前时,见山势突兀耸拔,一石奇峰异起,大有佛家胜地之相,于是在此修建寺庙,定名为
佛图寺。这是太湖县有文字记载的首座寺庙。
佛图寺位于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寺前镇,又名大尖山,亦称嵯峨寨。
寺前镇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故乡。佛图寺不但是外来僧人在
太湖县所建的首座佛教寺院。也是太湖县乃至
江淮地区有文字记载的首座佛教寺院。佛图寺的建设,标志着佛教文化在晋代就正式传入太湖县,传入江淮地区。
佛图山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跻身名山之列,素有“
小蓬莱”之誉。
佛图寺有著名八景:
天柱塔、飞来泉、天就门、披云石、八
正桥、生白洞、一线天、祖师洞。
山下的小溪边,一石平面如削,宛如一块屏风,人称“屏风石”。石上有
明万历元年(1573年)秋太湖知县王大谟题刻的《游佛图寺》五言诗一首,赞曰:“仙桥度迷途,佛塔挺白日。天工结构奇,凿空无斧质。”虽大部分已脱落,但仍有少数字可分辨。
登佛图山,可见寺前两块巨石当寺而峙立,一巨石横架其上,天成石门,俗称“禅门”。明崇祯八年(1635年),知县李盛英题“天就门”篆体3字于石门前额,笔力遒劲,直窥
秦汉。门内石壁上有
罗汝芳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题刻的“闵狮界陈时范仰山林鹏肝近溪罗汝芳
乙卯秋书在石纪游”24个行书大字。史载“罗汝芳,江西
南城人,明嘉靖年间任太湖知县,
仁政爱民,颇有文才,喜爱山水”,在太湖很多地方都留有他的石刻。1985年,赵朴初先生给寺
前河一位小学教师蔡铸锟的信中对儿时游
佛图寺还记忆清楚:“佛图寺,小时曾往一游,犹记‘天就门’三字篆刻,彼时似未逢一僧,寺已濒荒废矣。”
入石门即为古刹佛图禅寺。佛图寺为一进两幢,下幢宽敞,为
进香拜佛之所;上幢地势较高,为藏经阐法之地。清
嘉庆、
道光、
同治年间,古寺迭经修葺,气宇轩昂,香火鼎盛,“古寺
梵钟”,名噪一时。佛图寺香火最盛时房屋达一百多间,可惜在1958年被全部拆毁。有佛门弟子在旧基上幢建造了佛殿和生活用房,但较简陋。
寺东百步,一泉飞悬崖壁间,俗称“飞来泉”,三折三迭,三迭三泻,泉流愈迭愈急,水声愈高愈远,形如玉花缤纷,飞来泉声若春雷滚动。风来泉雾飘飞,风定白练长悬。虽是盛暑,仍凉爽如秋;任凭晴日,却
雨雾空蒙。崖壁间镌有“天上来”、“尘襟洗尽”、“且来
观瀑”等题刻,将此景装点得益发幽奇。又有“屏风石”,长二丈,高丈余,
石面如削,清
乾隆太湖知县王大谟题刻长诗于石上,年久难辨。山中又有披云石、屏风石等天成
石景以及老树修篁,奇花异草,清溪碧潭,处处显灵露秀,趣若蓬莱仙境。
寺后悬崖顶上高耸着五块
岩石风化而叠成的“天柱塔”, 此塔险绝天工,上粗下细,高达十余米,略向外倾斜,造化神工,似书万卷,如柱擎天。旧志载:“塔,仰睇之,帽趣落,风撼云移,虩虩如将下坠者。”崖端镌有清太湖教谕阮裕所书“乾坤一柱”四个繴窠大字。明代陈范明题刻楹联:“
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应做状元峰”。明
嘉靖太湖县令罗汝芳题刻楷书“天柱塔”。塔底有洞,沿壁有无名氏镌刻颜体“生白”二字;“生白洞”,凉爽幽邃,洞顶石罅中开一线,名“一线天”,洞上飞架“八正桥”。八正桥边有明代陈明范题联“锦石巧留
天柱塔,青山
应作状元峰”。
在
佛图寺,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姑砌山门嫂砌塔”就是其中之一。相传古代有姑嫂二仙到佛图寺游玩,见佛图寺一无山门,二无石塔,便商议建造山门和石塔。姑投机取巧,认为山门好造,就选择了造山门,嫂无法推却只好造塔,二仙相约鸡鸣时完工,结果姑先把山门造好,故意装鸡叫,嫂以为天快亮了,只好将仅差塔顶没造好的石塔弃之而去,故佛图寺石塔无顶。
千百年来,佛图寺吸引了无数游人,留下了大量石刻和诗篇。1981年,
佛图寺摩崖石刻收录入《
中国名胜词典》。1982年,
太湖县人民政府又将其列入县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佛图寺以佛图澄而得名,一千六百多年来,从未易名,现全国所存佛图澄所建寺庙为数不多,但以佛图澄命名的寺庙,太湖佛图寺独一无二。由此可见,佛图寺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历史地位相当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