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能受到
湿热的侵袭,湿气侵袭到上焦,就会出现有痰难咳或早起
痰多的情况。湿属阴,热属阳,阴阳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寒热并存,就会出现
湿热体质。就是体内湿热。
症状
嗓子很难受,总感觉喉咙里有痰却咳不出来,还觉得浑身黏糊糊的。湿热天气,这类人还会出现浑身黏糊糊的感觉。长期遭受湿热侵袭,体湿的人就会出现倦怠、不想动弹、脸上出油多、头发容易脏、
舌苔腻等症状。还有不少人早上起来后
口臭,不想吃饭或者吃饭后觉得
胃胀,大便稀、黏,排起来费劲等症状。除此之外,女性如果出现脸上长“痘痘”、
白带增多发黄等现象,也可能受湿热侵袭了。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湿热的侵袭,尤其是30~45岁的人,属生命中“土”的年龄段,体内湿气比较重,夏秋之交属中医所说的“长夏”季节,也对应五行中的“土”,
内外相合,湿上加湿,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如果湿热侵袭到小孩,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泻、大便不顺畅。如果湿热侵袭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现下肢酸困、
腰疼等症状。土生金,“土”受侵袭影响到肺“金”,就有痰却咳不出来。
成因
湿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湿,分
外湿和
内湿两种。内湿是一种
病理产物,常因脏腑正常
功能失调所致。
消化不良,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甘甜、厚味的食物,就会加重脏腑负担,位于
中焦脾胃肝胆最易受损,特别是脾最易受湿困,脾不能正常运化进而使机体“水湿内停”。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
居住环境潮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的。外湿束缚体表,脾运化功能受阻或脾运不健,水湿滞留,致使湿从内生。因此湿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热则是一种热象。如辛辣或者热性的食物吃多了,人体会滋生
内热。体内阳气过盛,阴并制阳,也易产生热象。水湿滞留过久会化热,而阳热的人则因水湿入侵而形成湿热。湿热是指人体内的湿与热同时存在的现象。
湿热体质是以
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所谓湿热内蕴是指湿热蕴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水湿阻滞气机,与热邪相合,形成湿热交困的局面。阳热因受水湿困阻而难以正常运行,水湿受阳热熏蒸而使阳气更受损伤。
《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即常食
味厚、脂多、油腻的食物会导致湿热内蕴,易患
疔疮之类的疾病。《
读医随笔》中说:“病痉者,其人必平日湿重而
气滞,或血燥气涩也。”即湿热体质者
体内湿气较重,且容易引起气滞,或者有血燥热、气机不畅的现象。《
温热论》中说:“有酒客里热素盛,外湿入里,里湿为合。在阳之躯,胃湿恒多;在阴之体,
脾湿亦并少,然其化热则一。”意思是说,常饮酒、内热盛的人,受外湿入侵易生湿热。阳热的人,多有胃湿;阴盛的人多有脾湿。有湿的人受热邪时只会形成湿热。
种类
治疗湿热一证,虽多守湿去热孤之基本法,但在临床上有效或少效。这是许多医者不注重湿热证的
病机演化,忽略了该病证的辩证分型。湿热证大致可分为湿重热轻、热重湿轻、
湿热并重等证型。证型不同,立方选药显然有别。下面兹将湿热证的三个证型的治则治法分述如下:
湿重热轻
证候:无身热或
身热不扬,头重肢困,
胸闷脘痞,胃
纳呆、腹胀
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
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
病机:住处卑湿,水中作劳,汗出当风,湿衣裹身,湿邪客体;
肺气失宣,
肾阳不足,
脾虚运化失司生湿,三焦
气化不利等导致水湿过剩。湿渐化热,乃
湿中蕴热,热轻湿重之证。湿为阴邪,故无身热或身热不扬;湿性凝滞,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所以见
头重肢困,胸闷
脘痞等症;而湿浊困阻也会反过来困阻脾胃,则脾胃运化失常,故有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等,也是热轻湿重的
征象。
湿热并重
证候:神疲乏力,头重身困,胸闷脘痞,两肋隐痛,腰部
胀痛,恶心呕吐,胃纳呆,口渴不欲饮或喜热饮,
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黄,大
便溏而粘滞不爽,
舌质红,
舌苔黄腻,
脉滑数。
病机:清湿欠早,久必郁热,化热入里。里热转盛,故小便短少黄赤,发热渐高,但不随汗出而解;口渴为热盛之故,但湿邪中阻,故虽渴而不欲
多饮;恶心呕吐,胸闷脘痞,胃纳呆等症,是湿热郁阻于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湿热相搏,腰络不利,故腰部胀痛,伴有
热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均是湿热并重的表现。
热重湿轻
证候:发热,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纳呆,两胁胀痛,
身重头昏,心烦
心悸,或胸闷气促,脘痞腹胀,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病机:长夏之际,湿热
熏蒸,侵入人体,与湿相搏;过食肥甘,饮酒太多,酿生湿热;素体阳盛,或有伏火,感受湿邪,郁而不达,蕴结湿热;素体
阳虚湿盛,或感受
疫毒,或
五志化火,
湿遏热伏,或体湿误服温燥药,使
热毒更盛,达营入血,湿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热;如是误治失治,湿热性类的疾病大多会转变为热重湿轻。若热
盛于阳明胃,故口渴欲饮,
湿阻于太阴脾,则,恶心呕吐,纳呆、脘痞腹胀。
脾胃湿热若熏蒸于肝胆,则易患
黄疸(
阳黄);热炽灼液,故小便短赤,大
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等,也为湿热俱盛之证。
用药注意事项
以上仅介绍了
湿热证的大致辨证分型和其基本
治则治法,但就该证的证型之间区分要点、用药注意事项及许多疾病常见于湿热证具体证侯与治则、治法和湿热证的同类证和疑似证鉴别又再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兹分述如下:
湿热证的证型之间区分要点、用药注意事项:
1、通过对
湿热证三型的辨证分型,能是医者初步辨别出湿邪与
热邪之熟轻熟重,以便对
清热药和
利湿药的选用相应地有所侧重:初起湿重于热者,以利湿药为主,清热药为次;随着病程病的发展,湿渐化燥
化热,演变为
热重于湿时,则应以清热药为主,利湿药为次;湿热俱盛者,则清热与利湿并举。辨别湿热之偏轻偏重,最简单但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看舌苔;其次
问口渴。若湿重热轻者,舌苔白且腻,口淡不渴;湿热并重者,舌苔黄厚腻,
口渴不欲饮,或口渴而喜
热饮;热重于湿者,舌苔黄微腻或黄燥不腻,口渴明显而欲饮。
2、清热药与利湿药大多数为寒凉之品,属于“阴柔”之药物,其性凝重粘滞,守而不走,较难以运化而影响疗效,而且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所以,使用此类药物时,应酌情配伍温燥行走之品。以促使气机的
升降出入,并有助于药物的运化,同时也保护了脾胃功能,从而提高了疗效。
3、使用清热利湿药通利小便,难以避免地会耗伤津液。所以,运用
清热利湿法时应该适可而止。素体阴虚液亏者慎用本法,或酌情配伍养阴生津之品。不兼湿邪或湿邪已化燥化火者,
忌用本法。
饮食调理
湿热天气,
湿热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调理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小方法,不妨试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
香菜、
荆芥、
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
黄豆芽、
绿豆芽、
冬瓜、
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作料:生姜、大茴香、
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
健脾祛湿养胃。
小孩或长期
脾胃虚弱的人,如果不想吃饭、浑身没劲或者饭后感觉胃满满的、
腹胀、拉肚子等
脾虚湿盛的人,可以用
炒山药和
炒鸡内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冲着喝,缓解症状。
少吃油腻、甜味品,预防湿热。湿热体质,除通过
饮食调理外,不宜暴饮暴食、
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适度饮水,避免
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应早睡早起,室内经常通风换气,能不用空调尽量不用,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早起出来活动到出汗为止,出汗可帮助
排湿,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伤气。
体内湿热,如果只表现为轻微的症状时,通过以上调理就会有所好转,如果症状严重通过调理效果不好的,最好找中医辨证施治后再调理。
热性体质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
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藕等甘寒、
甘平的食物。还适宜吃些清利化湿的食品,如
莲子、茯苓、
蚕豆、
鸭肉、
鲫鱼、冬瓜、丝瓜、
葫芦、
苦瓜、黄瓜、
西瓜、白菜、
卷心菜、
空心菜等。
食用蜂蜜针对热性体质去火排毒治便秘:蜂蜜的食性是有区别的,有的是凉性蜂蜜,有的是热性蜂蜜,比如
槐花蜜就是凉性的,而
枣花蜜就是热性的,治疗热性便秘最好选用凉性的
洋槐花蜂蜜。
饮食注意事项
尽量避免吃一些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如
辣椒、生姜、
大葱、大蒜等;对于
狗肉、
牛肉、
羊肉、酒等温性食品和饮品,以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食物,应该少食和少饮;平时建议可用中医葛奕汤调理,可起到较好的调理效果。湿热体质的人忌吃
石榴、大
枣、
柚子,且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限制食盐的摄入,否则会加重湿热。在生活中要学会吃。会吃才能健康。健康才能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