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化不利
中医基础术语
气化不利,又称气化无权。指气化功能失常而致消化、吸收不良,影响气、血、精、液等的化生和体液代谢产物的排除。狭义的常指由阳虚而引起水液代谢机能障碍,实证病多在腑,与膀胱、三焦有关;虚证病多在脏,与肺、脾、肾有关。其典型症状为痰饮内停,水湿不化,小便不利,尤以小便不利最为典型,《伤寒论》中关于小便不利的论述内容极为丰富,其辨证和治疗具有鲜明的特点,为后世诸多医家推崇。
解读
气化不利指因各种原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使人体内气化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而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狭义的常指由阳虚而引起水液代谢机能障碍,致痰饮内停,水湿不化,小便不利等症。其中,实证病多在腑,与膀胱、三焦有关;虚证病多在脏,与肺、脾、肾有关。
中医应用
一、气化病及其辨证论治
中医学从以气为本的人体观发展到以气化为生命力,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以气化正常为生理,气化异常为病理。《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自然界与人的气化都是“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气化有自己的规律,时序有自己的节奏,不能代替,不能违背,应该“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内经》以此建立了气化论疾病观,其论病和养生,都要“各从其气化也。”
按气化论疾病观,气化过度或气化不足,精、气、神转化障碍、升降出入紊乱都可导致疾病,堪称“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素问·经脉别论》说:“生病起于过用”,人体如此,自然界也如是。例如人体五志过激则有七情之变,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气化太过则为六淫。人体气化不足,在气化中枢的脾胃,则是脾胃虚弱或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用仲景建中法的小建中汤,中气不足用东垣补中益气法的补中益气汤。气化不足如发生在蕴生原气的基地命门,则为命火衰,治当温补命火,填精益肾,在补阴的基础上,略加温阳之品,开启发机,使少火生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胡桃》项下,论及了胡桃(核桃仁)能“益命门,利三焦”,明代命门学派的医家已经归纳出补益命门的一类药,如胡桃、鹿茸、紫河车等。
饮食代谢异常之病多属气化之为病,例如消渴主要是气化能力低下而导致多食。癃闭、关格等病证,皆系三焦气化失常所致。精气神三者的转化障碍,常引起虚证和情志病。例如因脾虚气化功能低下,不能化精,可发生肾虚精亏。因气化功能低下,不能化水湿而生痰,可发生郁证和癫狂等。
二、《伤寒论》关于因各种原因导致气化不利而致的小便不利论述内容极为丰富,外感六淫及疫疠之气,影响脏腑的气化功能,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特别是影响肺、脾、肾和膀胱、三焦的气化,可发生小便不利。
(一)风寒外袭,气化不行——祛风解表,化气行水
《伤寒论》76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欲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条以口渴为主要症状,首先论述了缺水与蓄水的鉴别。前者由于发汗过多,耗伤津液,胃中干燥,故渴欲饮水。后者由于发汗而邪气未除,进而影响三焦气化功能,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而形成蓄水证。原文中还有第4条、71条、156条、127条等多条原文均提到了蓄水证证治。治疗均用五苓散祛风解表,化气行水。方中桂枝通阳化气兼解表邪,猪苓、茯苓、泽泻利小便,导水下行,白术健脾,合为通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此时服用五苓散方后注强调“多饮暖水,汗出愈”,即是配合桂枝以取发汗解表作用。通过解表可以宣通肺气以促进膀胱的气化功能。后世根据五苓散利水之功效,将其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水液运行失调之证,如肾病综合症、急慢性肾炎、泌尿系结石、心力衰竭、外伤性尿潴留、尿崩症、早期肾功能不全、胃肠炎等。黄煌教授认为五苓散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分布异常的基本方,适用于所有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病证。朱海峰等指出五苓散对人体水液代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对脱水状态的机体呈现抗利尿作用,而对水肿状态的机体则显示利尿作用;且其利尿作用基本不影响尿中电解质浓度。本方药理研究表明五苓散复方利尿效应强于单味药,不仅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而且亦可使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动物的尿量增加。临床常以本方合五皮饮加减。
《伤寒论·太阳病》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肺合皮毛,外感风寒邪气不解,进而影响肺的宣发肃降,除咳喘外,还可引起小便不利。用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化水气。方中麻黄、桂枝、细辛祛风散寒解表,同时麻黄、桂枝又能利小便;半夏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既能配合桂枝调和营卫,又能利水活血。炙甘草调和诸药,建中气。
《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小便不利为水气内停,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仍有表证,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水为主,用生姜、大枣、甘草、芍药调和营卫。
《金匮要略·水气病》29条:“黄汗之病……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黄汗因水湿停滞,湿郁热伏,交蒸于肌肤所致,黄汗日久,病情加剧,脾阳被郁,影响膀胱气化功能,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因病变仍主要在肌表,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加黄芪扶助正气,托邪外出,同时黄芪,配合桂枝通阳化气利小便。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乃湿邪内阻,影响膀胱气化则小便不利。治疗当以利小便为主,利小便以祛湿,内湿去,阳气通,外湿也得以祛除,则湿痹自愈。本条未提出具体利小便方剂,王履《医经溯洄集》认为“五苓散及甘草附子汤之类,当意在言表”,可以参考。
该篇24条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证的小便不利为风寒湿邪侵袭,湿阻于里,三焦不利,气化失宣所致。方用甘草附子汤,以附子祛寒止痛,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除湿,三药同用,具有温阳化气利水之功。
以上内容,均是感受外邪,影响了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所发生的小便不利,治疗当首先祛风解表,再通阳化气利水。其中麻黄,桂枝都有发汗解表,利小便的作用。
(二)邪入少阳,三焦不利——和解少阳,疏利三焦
三焦具有通调水道,总司气化之功。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故两者可相互影响。邪入少阳,气机郁滞,枢机不利,疏泄失常,则三焦也因之壅滞,决渎不利,膀胱气化失职,则导致小便不利。《伤寒论·少阳病》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为枢,邻表近里,其气游走于上中下三焦,可波及其他脏腑,发生诸多或然证,其中的小便不利系因三焦水道失调,水饮内停所致。治疗当清热解郁,疏利三焦气机。方用小柴胡汤。方中柴胡升发,助少阳之气达于外;黄芩苦寒,清少阳火热;半夏辛散结气,降逆止呕;生姜助柴胡宣散表邪,助半夏降逆止呕,助甘草大枣调合营卫。邪既已入少阳,说明正气有亏,故用人参扶助正气。本方功能和解表里,调和阴阳,疏利肝胆,调节上下升降,为扶正达邪之总方。
《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条论述了少阳病兼痰饮内结的证治。其小便不利因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职,痰饮不化,津不上承,水不下行所致。治宜和解少阳,温化痰饮,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该方为小柴胡汤的变方,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泌尿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尿毒症、尿闭症等。
《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论述少阳胆火内郁,扰乱肝魂的证治。因表证误用攻下之法,导致邪气内陷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失通,既不能外通肌腠,又不能下输膀胱,故一身尽重,小便不利。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枢转少阳,通利三焦,镇惊安神。
总之,太阳风寒不解之邪传入少阳,正邪纷争在胁下,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故容易出现小便不利。小柴胡汤类以枢转气机,恢复气的升降出入功能为主,不特地用利尿药,而小便自通。
(三)肺气不宣,通调失职——宣通肺气,利尿消肿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本条论述皮水的证治。此皮水是因外感风邪,束闭肌表,肺气失于通调,水气内停,而出现小便不利,全身浮肿,此时虽表证已罢,仍用发汗解表的越婢汤,加白术以加强祛湿功能,宣通肺气而利小便,有“提壶揭盖法”之意。
(四)湿热内郁,水不畅行——清热除湿,利尿行水
《伤寒论·阳明病》篇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此为治疗湿热内郁,三焦水道不通致小便色黄不利之法。方用茵陈蒿汤。方中茵陈、栀子能利小便退黄,大黄清泄瘀热。该方为清热利尿退黄的名方,临床多合五苓散治疗肝硬化之腹水、水肿等。
牡蛎泽泻散见于原文395条,本条虽未言小便不利,但据其病机及方后注“小便利,止后服”可知,临床必有小便不利。此属湿热壅滞之实证水肿,用牡蛎泽泻散逐水泄热,软坚散结。临床多用其加减治疗水肿、膨胀等证属湿热壅滞者。刘静认为该方对心、肝、脾、肾等多种全身性水肿,或局限性水肿,只要证属水湿郁遏,津结痰阻,气机不畅者均有效。慢性肾炎湿热蕴结下焦,水饮停聚身半以下而见浮肿,小便短赤,手足烦热,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以本方逐水清热。临床用于一些尿毒症患者,常以生牡蛎、泽泻软坚、利水泄浊。
(五)脾失运化,水气不行——健脾益气,温阳利水
脾居中州,人体水液的代谢与输布,上行与下泄,无不依赖于脾的运化转输。若脾气虚弱,脾阳不振,或因病邪入里,损伤了中焦脾胃功能,使其受纳无权,运化转输失职,中阳不能施化,水液不得下行,则可引起小便不利、小便难等。
《伤寒论·阳明病》篇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脾胃阳虚,不能正常运化水谷,必小便不利。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水饮内停,多由阳气不化所致,多有小便不利,故治疗当以利小便为主。但阳气不化,水饮内停,有在脾在肾之不同。由脾阳亏虚,水饮停留者,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慢性肾病患者常有脾阳亏虚,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见有水肿、肢冷、纳呆、便溏、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细,可用此方温阳健脾、利水化饮。方中茯苓、桂枝合用,正如尤在泾所谓“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
(六)肝气郁滞,水湿不化——疏肝理气,通利三焦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具有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功能。若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条达,则导致气机郁滞,水道失于通调,水湿不化,从而可引起小便不利。
《伤寒论·少阴病》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气机郁滞,湿邪内郁,阳气不能温煦四肢,故四逆;湿邪内停,或小便不利,或泄利下重,腹中疼痛。用四逆散疏肝理气。方中柴胡疏肝,枳实行气,芍药活血利水,甘草调中。肝气得以疏泄,脾气得以运化,津液得以敷布,小便自然通利。
(七)肾气虚衰,气化失职——补益肾气,化气行水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肾主水,肾的气化功能正常,开合有度,才能维持和调节水液的代谢平衡。肾虚虚劳,肾主水的生理功能下降。气化失常,则可出现小便不利。用肾气丸补益肾气,化气行水利小便。方中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补肾阴,桂枝、附子助肾阳,茯苓、泽泻利水,丹皮活血。全方阴阳并补,气水血并调。肾气丸方在金匮中还治疗痰饮病小便不利、妇人转胞由肾气不举,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的不得尿,均是以补肾气利水立法。
《伤寒论·少阴病》篇原文316条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渴,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此为脾肾阳虚而导致水气内停。用真武汤助阳利水。方中附子温肾扶阳,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胃,宣散水气,芍药利水止腹痛。慢性肾病患者病程日久,脾肾阳衰,水湿内生泛滥肌肤见有浮肿、尿浊、尿血、恶心、畏寒肢冷、腰酸尿少、脉沉迟,均可用本方加减以温肾阳、散水饮。此方是治疗肾性水肿的经典方,现代研究均表明它可增加尿量,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另外还可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水电介质平衡,从而减轻浮肿,缓解症状。现代实验研究,真武汤还有抗慢性肾衰和强心、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方中茯苓、白术有利尿作用;白芍(赤芍)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尚能通过中枢神经而发挥镇痛效果等。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曰:“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此论述上焦燥热,下焦虚寒之小便不利的治疗。下焦肾虚,水气不化而出现小便不利,津液不能敷布于上,故口渴,用瓜蒌瞿麦丸治疗,方中用附子、山药温肾助阳,瞿麦、茯苓利尿行水,瓜蒌根生津止渴。
(八)瘀热内阻,小便不利——清热化瘀,通利小便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曰:“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主之。”小便不利发病原因很多,此处小便不利并列三方。蒲灰散由蒲黄、滑石组成,功能活血清湿热,适用于湿热夹瘀引起的小便不利。滑石白鱼散由滑石、乱发(烧)、白鱼组成,白鱼又名衣鱼、蠹鱼,能消瘀行血;乱发,《别录》谓其“主五淋、大小便不通。”此方治疗瘀热引起的小便不利。茯苓戎盐汤为治疗脾肾虚劳之小便不利而设。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妇人产后,恶露不来,小便不利,此为水气与瘀血俱结在血室,故用大黄攻瘀,甘遂逐水,阿胶养血活血。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曰:“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通,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均言水血可互相影响,治疗当活血利水,方用当归芍药散。方中当归、芍药、川芎调肝活血;茯苓、泽泻、白术健脾利水。
(九)津液受损,化源不足——顾护津液,化通小便
人体的尿液为水津所化生。在外感病中,若患者素体阴虚,津液不足,或火毒内盛,下灼阴津,或误用、过用汗、吐、下以及火劫等法,均可导致津液外亡或津伤于内,津液枯竭,水道干涩,气化无源,亦可出现小便不利、小便难。
《伤寒论·太阳病》第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误治发汗后,致津液耗伤,而人之尿液乃津液化生,由膀胱气化而出,故汗下之后小便不利,乃是“亡津液故也”。切不可见小便不利而误用渗利之法,可待其津液恢复,阴阳自和。清代名医章虚谷说:“得津液生而小便利,必自愈也”。
《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此乃误用下法,导致阴液大伤,水源枯竭,则小便不利。
《伤寒论》307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此为脾肾阳气不足,肠胃虚寒,肾阳虚衰,火不暖土,日久导致下焦失于固摄,滑脱不禁。其中小便不利,是由于下利不止,耗伤津液,加之阳气虚衰,失于气化,故小便不利。方用桃花汤温中涩肠止痢。因小便不利非水饮停蓄所致,故不需直接利水,待利止则水津自能敷布,小便必自利,间接起到“利尿”的作用。
《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为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漏汗、津耗阴伤导致的小便不利。阳虚为病本,阳升则阴长,故仲景治疗重点在扶阳固表,阳复则表固,表固则汗止,汗止则津复,则小便自会通畅,四肢拘急自会消失。
为了顾护人体津液,在许多疾病中提出禁用或慎用利小便法。特别是热盛伤津所致的小便不利以及误治伤津导致的小便不利,不能强利小便。周学海在其《读医随笔·利小便》中指出:“世但知大便滑利之伤气,而不知小便滑利之更伤气也。但知小便频数之伤阴,而不知以二苓、泽泻、术通等强利小便,而小便并不能利者之更伤阳也”,其论尽得其要。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许多条文虽未明言小便不利,但皆含有小便不利症状。如《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五脏水的肝水、肺水、脾水与肾水皆可有小便不利的症状。第14条论述了肝水的症状,“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由于肝失疏泄条达,三焦气机不畅,影响到了水液的代谢,出现小便不利。原文第15条论述了肺水症状,“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而通调失职,则水不下输膀胱,而见小便难。原文16条论述了脾水,“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脾阳虚衰,脾失健运,不能散津布精,气血生化无权,故见小便难。17条肾水,“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尿,阴下湿如牛逼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因肾阳虚衰,导致气化不行,水湿内聚不得下行出现小便不通。在治疗上要随其五脏的生理特性辨证施治。
总之,张仲景治小便不利并不专主利水药物,而是针对病因、病机,不是固执成方,而是揭示治法,其总则是恢复脏腑气化功能。其用药方法是发汗解表则麻黄、桂枝,枢转气机用柴胡,起到不利小便而小便自利;并且利水必用茯苓、白术两味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2:41
目录
概述
解读
中医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