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
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
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
普遍性和
概括性。
观点
关于价值的本质,存在多种观点。
“抽象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等,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时时、处处起作用,指导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评价某一事物就是来源于并反映了抽象的理想价值。
“奥妙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个深奥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义模糊,其
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其
精神实质难以领悟。价值决不是实在,既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心理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
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
事实性。价值的最后基础在于人类的自许,在于人类对世界的冀望,在于人类对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的祈愿。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文德尔班把价值当作是一种联系和关系,并认为是诸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不是专指人类与
客观世界的联系和关系,即任何有联系的事物之间都可能存在价值,这样,价值就成了联系和关系的代名词,从而混淆了
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区别。
“本性说”
这种观点认为,我们赖以生活的价值是天生的,像包括真、善、美在内的人类的古老价值,以及后来的愉快、正义和欢乐
等价值,都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质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
“情感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
情感:当
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对开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帮助我们时,那么思维的对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帮助。情感是通过我们的感觉释放的,它帮助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这里提及的价值是不能测量或计算的价值,只能通过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例如美的价值。
“意义说”或“需要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解释“意义”或“需要”本身又是什么内涵,因此这种观点只能是两个名词之间的“
同义反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指
客观事物的一种有用属性。这种观点把价值等同于事物的功能属性,忽略了主体特性和
介体特性对于价值的决定性作用。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就是
劳动价值,它由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量来决定。这种价值学说是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指定资本化市场下交易的本质,他是一种特定范畴的价值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赋予客体的属性,它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态度。这种观点把价值与价值的主观反映混淆起来了。
以上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价值的某些外部或内部特性,但都有其片面性,均不能全面反映
价值的哲学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
起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大脑及机体也是
物质世界高度进化的产物,也是物质的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
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的、政治的与文化的运动是一般
物质运动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类一切
社会运动的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也必然是能量。人类社会中的一切
作用力(如
管理能力、
综合国力、战斗力、权力等)最终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维持和推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
动力源——价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
进化
人类和生物的
价值关系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生物对于价值关系的
反应方式也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价值关系与反应方式的进化是同步进行的,共分为五个具体的进化阶段。
单因素
对于单因素价值的反应方式是
趋性。趋性是指生物对单一
环境因素的刺激所产生的选择
倾向性,是生物对外部刺激的
定向反应形式,包括
趋向性与
避离性两种基本形式。趋向性有
趋光性、趋热性、
趋湿性、
趋地性、喜氧性等。避离性有避光性、避热性、避湿性、
厌氧性等。如
草履虫的趋酸性、
臭虫的趋热性和
昆虫的趋光性等。趋性是低等
生物细胞、生物
组织和
原生动物常见的反应方式。趋性是生物体内一连串的内部
感应性按一定的方向有机地组合起来,以形成有序化结构,并对外部单一环境因素形成单一的反应,使生物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产生功能上的相干作用,以加快机体的有序化发展。当这一连串的感应性按正向的方式组合起来,就形成正趋性——趋向性。当这一连串的感应性按反向的方式组合起来,就形成
负趋性——避离性。总之,趋性是低等生物对单因素价值的外界事物最初级的有序化反应方式。
多因素
对于多因素价值的反应方式是刚性本能。刚性本能(又称
非条件反射)是指若干不同的趋性按一定的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完整
反射弧的反应模式,它是
低等动物先天形成的、对确定外部刺激所产生的相对固定的反应形式。刚性本能是生物体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逐步形成的被动适应环境的一种低等
生存方式,它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无需后天训练即可出现的反应。例如,
腔肠动物和
节肢动物的机械刺激反射;新生儿的
抓握反射、
吮吸反射及成人的
膝跳反射、抓痒反射等。刚性本能是趋性的发展形式,是对来自某一
具体事物的复合刺激的综合性反应,它使生物体与外部环境产生更高层次的
相干性,形成更高级的
有序结构。总之,刚性本能是较低等生物对多因素价值的外界事物较初级的有序化反应方式,是对趋性所作的修正、扩展和综合,使趋性具有更多的
目的性,是得到升华的趋性。
多样性
对于多样性价值的反应方式是知性。知性(包括概念与形象)是
高等动物在众多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更为普遍、更为抽象的条件反射,它是人对事物的
内部联系和
外部联系所产生的抽象认识。其中,人对事物内部联系的抽象认识就形成了概念,人对事物外部联系的抽象认识就形成了形象。概念与形象是对学习得来的东西所做的归纳与总结,使人的
行为模式具有更多的系统性和目的性,使人不仅能够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而且还能主动地选择环境。由于学习得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往往是零碎的、无规律的和盲目的,人们经常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自觉地运用,只有形成概念和形象以后,才会从中理出一条“主线”来,并按照这条“主线”所确定的逻辑方向将学习得来的东西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