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简称“HR”)即人事,最广泛定义是指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含六大模块:
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和
劳动关系等。多用于公司的人事部门。也是公司的一个重要的职位。公司的
人员招聘,培训,职员的考核,职员的薪酬,职员调动都和人事有关。
定义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简称HR)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或者表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减去
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后的人口。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狭义讲就是
企事业单位独立的经营团体所需人员具备的能力(资源)。
主要内涵
人力资源的广义定义为一个社会具有智力
劳动能力和
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而狭义的定义为组织所拥有的用以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力。
人力资源,又称
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
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经济学把为了创造
物质财富而投入于
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通称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从现实应用的状态,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特质性、可用性、有限性。
通常来说,人力资源的数量为具有劳动能力的
人口数量,其质量指
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
文化知识和
劳动技能水平。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
社会生产的必要的
先决条件。一般说来,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其数量要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若超过
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消耗了大量新增的产品,且多余的人力也无法就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产生不利影响。经济发展主要靠
经济活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如果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则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具有
劳动能力的人,不是泛指一切具有一定的脑力和体力的人,而是指能独立参加
社会劳动、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所以,人力资源既包括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包括劳动年龄外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
在劳动年龄,由于各国的
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劳动年龄的规定不尽相同。一般国家把劳动年龄的下限规定为15岁,上限规定为64岁。中国招收员工规定一般要年满16周岁,员工退休年龄规定男性为65周岁(到65岁退休,不包括65岁),女性为60周岁(不包括60岁),所以中国劳动年龄区间应该为男性16-64岁,女性16-59岁。
概念辨析
人口人才资源
基本简介
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的总量,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底数,一切人力资源机构、
人才资源皆产生于这个最基本的人口资源中,它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
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较多
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
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
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即优质的人力资源。
应当说这三个概念的本质是有所不同的,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本质是人,而人力资源的本质则是脑力和体力,从本质上来讲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
可比性。就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来说,它们关注的重点不同,人口资源更多是一种数量概念,而人才资源更多是一种质量概念。但是这三者在数量上却存在一种
包含关系。在数量上,人口资源是最多的,它是人力资源形成的数量基础,人口资源中具备一定脑力和体力的那部分才是人力资源;而
人才资源又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是人力资源中质量较高的那部分也是数量最少的。
在比例上,人才资源是最小的,它是从人力资源中产生的,而人力资源又是从人口资源中产生的。
人力资本区别
联系
人力资源和
人力资本都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概念,研究的对象都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从这一点看两者是一致的。而且,现代人力资源
管理理论大多都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根据的;
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分;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的核算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进行的;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
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产生的。
区别
首先,在与
社会财富和
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两者是不同的。人力资本是由投资而形成的,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因此劳动者将自己拥有的脑力和体力投入到
生产过程中参与价值创造,就要据此来获取相应的
劳动报酬和
经济利益,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果的关系。
而人力资源则不同,作为一种资源,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的创造起了重要贡献作用,人力资源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
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它与社会
价值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果溯因的。
其次,两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是形成人的脑力和体力的
物质资本在人身上的价值凝结,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它强调投资付出的代价及其收回,考虑
投资成本带来多少价值,研究的是
价值增值的速度和幅度,关注的重点是收益问题,即投资能否带来收益以及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人力资源则不同,它将人作为财富的来源来看待,是从
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研究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的重点是产出问题,即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经济发展的
推动力有多强。
最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计量形式不同。众所周知,资源是存量的概念,而资本则兼有
存量和流量的概念,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也同样如此。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人力资本,如果从生产很多的角度看,往往是与流量核算相联系的,表现为经验的不断积累、技能的不断增进、产出量的不断变化和体能的不断损耗;如果从
投资活动的角度看没有与存量核算相联系,表现为投入到
教育培训、迁移和健康等方面的资本在人身上的凝结。
发展历史
1、约翰·R·
康芒斯曾经先后于1919年和1921年在《产业荣誉》和《产业政府》两本著作里使用“人力资源”一词,但与21世纪人们所理解的人力资源在含义上相差很远。
2、20世纪初人们所理解的人力资源的含义是由管理大师
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先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他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
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必须经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开发利用,并给企业带来可见的
经济价值。
3、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W·
舒尔茨和
加里·贝克尔提出了现代
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体现于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所表示的资本,它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该理论的提出使得人力资源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4、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在《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中写道“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
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发展任何新的东西。”从此,对人力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的涵义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解释。
六大特征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具有如下特征。
能动性
人具有
主观能动性,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有目的地改造外部
物质世界。其能动性体现为在三个方面。
两重性
人力资源与其他任何资源不同,是属于人类自身所有,存在于人体之中的活的资源,因而人力资源既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人力资源中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使其具有巨大的潜力,以及其他资源无可比拟的高增值性。
时效性
人力资源与一般资源如
矿产资源不同,矿产资源一般可以长期储存,不采不用,品质不会降低。人力资源则不然,储而不用,才能就会被荒废、退化。
工作性质不同,人的才能发挥的
最佳期也不同。一般而论,25岁到45岁是科技人才的黄金年龄,37岁为其峰值。时效性要求人力资源开发要抓住人的年龄最有利于
职业要求的阶段,实施最有力的激励。
社会性
人力资源处于特定的社会和时代中,不同的
社会形态,不同的
文化背景都会反映和影响人的价值观念、
行为方式、
思维方法。人力资源的
社会性要求在开发过程中特别注意社会
政治制度、
国别政策、
法律法规以及
文化环境的影响。
连续性
人力资源开发的
连续性(持续性)是指,人力资源是可以不断开发的资源,不仅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是开发的过程,培训、积累、创造过程也是开发的过程。
再生性
人力资源是
可再生资源,通过人口总体内各个个体的不断替换更新和劳动力的“消耗——生产——再消耗——再生产”的过程实现其再生。人力资源的再生性除受生物规律支配外,还受到人类自身意识、意志的支配,
人类文明发展活动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的制约。
八大特性
人力资源特性,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是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素质,是人力资源科学性、实践性的表现。
不可剥夺性
人力资源是人的价值意义的内在贮存与外在表现,它是同人的生命力密不可分的,是同人的尊严与权益相联系的。不可剥夺性主要表现为:
(1)不能压取,不能骗取,不能夺取;
(2)一切不科学的办法都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3)一切不正当的手段都将带来人力资源的破坏;
(4)尊重、支持、满足人的需要是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最佳方法。
因此,不能剥夺,只能在任用中通过良好的管理与开发让其自觉运用与发挥。
生物性
生物性是人力资源行为特征的因由与结果。生物性既存在双向的
物质运动,也存在双向的
精神运动,还具有单向的抵抗运动。生物性必然带来人力资源使用与开发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社会性
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信仰性,传统性,人群性,时代性,
地域性,国别性,
民族性,职业性,层级性,文化性。社会性反映出人的立场观点、
伦理道德、
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与
行为模式,为
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基本思想依据。
时效性
人力资源的培养、贮存与运用是同人的年龄有直接关系的。不同年龄阶段反映出人力资源不同类别发挥的不同程度。这种不同时效的反映,也是一种
自然规律制约的结果。它为人力资源使用的
社会政策与技术手段提供了重要参考。如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培养
教育资源增存阶段;青中年时期,主要是资源运用与发挥时期;老年时期,主要是剩余资源价值发掘阶段。人力资源的时效性显示出用时有效,用必及时,用逢其时,
过时效用不大或无效用;用必须因类而不同,因目的而不同。
资本积累性
人力资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活资本,是最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资本是靠不断地培养、教育、维护而形成的,是投资长期积累的结果。其结果显示出:
第一,投资伴随人的终生,资本的积累也伴随人的终生;
第二,由投资形成的这种活动资本量具有反复利用性;
第三,滚动式的资源(资本)运用发挥形式,必然造成无限增值性。
资本积累性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过程中,必须加大投资以支持良好的培养、教育和维护。
激发性
激发,来源于人的满足需求心理。人力资源的激发性在实践中表现为:拉动力量的激发,协同与启示力量的激发,推动力量的激发,刺激力量的激发。激发性为
潜能开发提供了理论方法,是
激励机制的出发点。
能动性
能动性,是人在
自我价值实现中的
自主运动行为,是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前提。能动性表现为正向能动与负向能动,其对社会的作用意义是不同的。人力资源的政策应使其充分发挥正向能动,减少和避免负向能动。
载体性
载体性是人力资源具备装载、运输、传递的能力,是不可剥夺性的必然结果。人力资源的载体性取决于:一是确实有能力承载;二是确实承载了有用资源;三是确实能输出承载之源。人力资源的载体性,为人才的交流提供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