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三世
英格兰国王
亨利三世(英文: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金雀花王朝的第四位英格兰国王(1216年—1272年在位)。虽然他的在位时间相当长,但他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无名的国王之一。
统治情况
亨利三世是约翰王(号称“无地王”)与昂古莱姆伊莎贝拉的长子。约翰死时他才九岁。反对约翰的英格兰伯爵们当时正准备支持法国王子路易入侵英格兰推翻约翰。约翰的不期之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们迅速加冕约翰的儿子亨利为国王。在亨利年幼期间这些伯爵可以按大宪章作为国王的执政人来统治英格兰。这些执政人一直统治到1227年。但亨利成人后他立刻开始重建国王的权利。法国专制王权是他的榜样。他娶了法国普罗旺斯的埃莉诺为王后,许多他的法国亲戚都获得了权势和财富。亨利长时间没有公开任命任何管理某个领域的部长,许多领域没有任何明确的负责人,这一切都使得他的统治很麻烦。许多英格兰伯爵觉得他的统治方式很古怪。
此外,亨利的王位并不安稳,他早逝的伯父布列塔尼公爵若弗鲁瓦二世的女儿埃莉诺比他年长23岁,且有更为优先的王位继承权。埃莉诺于1202年在米拉博被约翰国王俘虏后即被囚禁在多塞特的科弗城堡,当约翰去世时,她的权利被贵族忽略。亨利亲政前,就流传着将埃莉诺救出来送到法国的图谋。鉴于埃莉诺的特殊身份,亨利仍将她半监禁在科弗城堡,又先后将她转移到格洛斯特马尔博罗布里斯托尔。另一方面,亨利称她为“国王的骨肉之亲(king's kinswoman)”,当她被关在格洛斯特城堡时,当地治安官员承担她的开销。1237年11月,亨利曾在伍德斯托克和身体状况良好的埃莉诺会面。此后不久,埃莉诺被迁回布里斯托尔城堡并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日子,而亨利则责成市长和法警扩建她的居所。所以,埃莉诺虽然终身未能获释,也不被允许结婚,但在生活上和一般王室成员一样舒适,也曾得到王室的慷慨赠礼。根据《拉纳科斯特(Lanercost)编年史》的一则传说,在埃莉诺于1241年8月10日在布里斯托尔城堡(一说科弗城堡)去世前,亨利出于后悔,曾将一顶金王冠送给埃莉诺,而埃莉诺在三天后就把它送给了亨利年轻的长子爱德华,一说她只戴了一天王冠就将其交还。埃莉诺的无嗣而亡也使得亨利及其子孙的王位终于合法化,她被葬在安斯贝里教堂。1268年,亨利还将威尔特郡的梅尔克沙姆庄园赠予安斯贝里教堂,为堂姐埃莉诺及其弟阿尔蒂尔招魂,以求为父亲约翰赎罪。阿尔蒂尔因与约翰争夺英格兰王位,在与埃莉诺一同被俘后,次年4月即神秘失踪,一般都认为是被约翰所谋杀。
爱德华。他听说爱德华衣装朴素后他也只穿戴最简单的大衣。他的寝室中有多幅爱德华的像,它们用来在他入睡和醒来时引导他。
但亨利的统治越来越困难了。在西蒙·德·蒙德福特的领导下英格兰的伯爵们要求更多的发言权。蒙德福特出生于法国,他是亨利大力提拔的外来者之一。但后来梦德福特没有争取亨利的意见就与亨利的一个妹妹结婚后两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1250年代亨利甚至试图控告蒙德福特。
为了让他的二子埃德蒙德获得西西里王位,他资助教皇西西里岛上的一场战争。这件事使英格兰的伯爵们感到亨利越来越像他父亲了。他们必须好好地监视他的行动。蒙德福特成为提出重立大宪章的首领。要求国王与伯爵议会分权。1258年七名最主要的伯爵迫使亨利同意牛津条例,这实际上就是放弃专制王权,将权力交给一个由15个伯爵组成的议会来领导政府事物,以及建立一个每三年一次的国会来监视伯爵议会的成果。
议会起源
亨利三世做了五十几年的国王。他在位时,最重要的事是,英国产生了议会
亨利初登位时,只是个九岁的幼童,当时英国一片混乱,斐利二世派来的法军占据了英国南部。当初,贵族们反对约翰,得到了法军的支持。英国人随即又面临着将法军赶出英国的任务。亨利年幼,于是,大臣威廉·马歇尔成为摄政,并成立了一个由马歇尔主持的御前会议,来处理国务。御前会议的成员包括,首席政法官,王宫总监,财政大臣,大法官,大主教等。
英国人政局初定,内战停止,开始同仇敌忾,驱逐法军。英军与法军之间,不断爆发战斗。
1217年,斐利二世派他的儿子,法国王子路易,亲征英伦。但是,路易王子的到来,也仍敌不住一心要驱逐侵略军的英国军民,法军遭到失败。九月,经过激战,路易王子不得不承认失败,与英国人签订和平协议,在取得一万马克的补偿金后,法军撤离了英国。
1227年,二十岁的亨利开始亲政,正式统治英国。亨利三世做了五十几年的国王,但是,他并无治国的才能。说起来,亨利三世性格和善,虔信宗教,热爱艺术,为人不错,但是,从治理国家来说,他又缺乏判断力,容易冲动,既怯懦无能,又野心勃勃,不切实际。在他统治时期,总的说来,英国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亨利三世亲政后,一改以前向御前会议咨询国事的习惯,抛开御前会议,越来越独断专行。这引起了贵族们的不安。此外,亨利三世在对外作战中,也是屡战屡败。为了夺回诺曼底等地,亨利三世于1230年和1242年,两次进攻大陆,但是,寸土未得,以失败告终。
亨利三世最为英国人所垢病的是,教皇对英国事务横加干涉,亨利三世却没有任何的反抗,一味唯唯诺诺,成为罗马教皇所利用的工具。当时,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九世,为了打败神圣罗马皇帝斐特烈二世,需要大量金钱,于是,亨利三世不断以大批钱财,供给教皇,以填充其在大陆战争的无底洞,而且,教皇经常派其他国家的教士来英国领取教禄,这更使英国人不堪重负。
到了1236年,英国已是民怨沸腾,暗流涌动。英国的大小贵族们,普遍担心亨利三世会否认《大宪章》中国王应承担的义务。亨利三世并未觉察到危机,仍于1242年发动对法国的远征,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亨利三世两次失败的远征的最后一次。自1252年起,英国年景不好,连续三年粮食歉收,民生更加艰难。但是,亨利三世不管这些,他打算进行更大的不切实际的冒险,从而激起一场剧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254年,亨利三世与教皇英诺森四世达成一项协议,教皇允诺将西西里王位授予亨利三世的次子埃德蒙,同时,亨利三世则需向教皇提供西西里战争的军费。当时,埃德蒙只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而西西里,则在德国皇帝的控制之下,亨利三世必须通过战争,才能得到西西里王位。于是,亨利三世一再向贵族们征收军费,但是,贵族们则认为,西西里距离英国太过遥远,发动战争太过冒险,但是,亨利固执己见,他不顾英国农业连续三年遭灾,仍强行摊派,要求贵族们缴纳他们三分之一的收入,作为军费。亨利三世的无理要求,最终激起了贵族们的武力反抗。
1258年四月,以蒙特福特为首的男爵们,全副武装去见国王,要求实行广泛的改革。要说起来,这蒙特福特还是亨利三世的妹夫,因和亨利三世的矛盾,从而成为反对派的领袖。武装贵族们要求,亨利三世放弃征税要求,进行政治改革,以更好地遵守《大宪章》的要求。
1258年六月,亨利三世被迫在牛津召开了被称为“狂暴议会”的会议,会议上,贵族们迫使亨利三世接受了《牛津条例》。《牛津条例》更进一步地限制王权,条约规定,议会定期召开,每年三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没收土地及分配土地,国王亦不得擅自决定对外战争。
会议后,亨利三世被迫遣散了他的外国顾问,而不得不接受英国的议会,从此,“议会”这个词,就广泛出现在英国的社会生活中。但是,亨利三世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只是勉强地遵守了三年《牛津条例》,到了1261年,亨利三世就把条例抛到脑后,他罢免了贵族们提名的最高法官,并将蒙特福特驱逐出国。
那蒙特福特也不是省油的灯。1263年,他在一些贵族的支持下,重返英国,打算和亨利三世在战场上见个高低。内战在即,法王路易九世进行“调解”。但是,路易九世一味偏袒亨利三世,蒙特福特宣布不接受法王的调解,内战终于爆发。
1264年五月,蒙特福特在英国南部击败了亨利三世的军队,生擒爱德华王子。蒙特福特遂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英国的权柄。他建立了一个九人委员会,并于1264年召开“西门会议”(西门为蒙特福特之名)。
1265年,蒙特福特召开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蒙特福特的议会,参加者除了男爵,高级教士,和每郡两位骑士外,还增加各自由市每市两位市民代表。这表明,贵族市民阶层开始联合对付国王,市民阶层开始登上英国的政治舞台。蒙特福特召开议会会议的目的,是想使他的革命取得合法的地位。
之前的议会,由国王召开,而此次议会,则意味着没有国王,也可以召开议会,而且讨论的是国家各项事务。蒙特福特议会,控制了所有国家机构和法官系统。换句话说,蒙特福特控制了英国的政局,时间长达一年之久。亨利三世大权旁落,成为权臣手中的傀儡。
英国各界,大都支持蒙特福特的改革。但是,蒙特福特并未借此机会废黜亨利三世,因为英国国王在一些人心目中还很有市场。蒙特福特纵然大权在握,也不敢轻举妄动。
同时,在革命者阵营里,因为权力的腐蚀,也出现了争权夺利的现象。蒙特福特政权的内部开始出现分裂。蒙特福特的战友吉尔伯特伯爵离他而去,转投国王阵营,在他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趁机逃脱。
王子逃离了伦敦,很快集合起一支军队,和蒙特福特的军队开战。1265年八月,两军对决,发生埃夫舍会战。蒙特福特在战斗中被杀,王军获得大胜。亨利三世在他英勇的儿子爱德华的支持下,夺回了权力。
教会人士掩埋了蒙特福特的尸体,掩埋处成为圣地。蒙特福特作为英国议会政治的重要改革人物,长期受到英国人的尊崇。
1266年,英国王室夺回所有权力,之后,爱德华王子渐渐成为实权人物。1270年后,亨利三世身体日渐衰落。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爱德华王子即位为英王,是为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金雀花朝在历经约翰和亨利两朝混乱之后,终于又有一位勇武的君主登上了王位。
关于《牛津条例》,它的命运与《大宪章》不同,随着蒙特福特战死,英国王室重掌大权,《牛津条例》被废除了。但是,牛津改革运动并未完全失败,国家大事应交议会讨论,国王和贵族应该合作解决问题,这在英国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牛津改革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亨利三世(1216~1272年)在位五十六年,其年幼时,大封建主以大会议之名掌握权力,待亨利长大亲政,遂与大贵族发生矛盾.1258年,亨利于牛津召开讨论征税的大会议,贵族发动兵谏,迫使亨利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牛津条例规定,议会法是最高权威,一切法令不得与其相悖,并组成由15名贵族参加的委员会与国王共同施政,国王采取的任何措施均得他们同意,方能实施。如此形成贵族寡头政治。但贵族宗派不和,政府无法工作,1261年,亨利下令废除牛津条例,导致内战。1264年西门·德·孟福尔伯爵率领的联军击败王军,俘虏了国王父子。
1265年,西门·德·孟福尔在威斯敏斯特召集大评议会,各县有2名骑士,各镇派2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被看作是最早的议会。
大评议会后来演变为议会,分为上议院下议院,习惯在威斯敏斯特皇宫会议厅举行。一般只邀请封建主和主教(上议院)开会,而骑士和市民只在特殊场合才被邀出席。下议院可以向国王呈递请愿书,这就是最早的议案。议长奔走于两院之间,联络并约束议员们。此时的议会只有皇室邀请才能召开,其作用是咨询,没有政党和选举。国会最重要的部分是上议院。
参与的战争
亨利被迫参加一次集体的宣誓支持牛津条例。此后数年中双方的意见越来越背道而驰。1261年亨利从教皇手中获得了一个训令说他不必遵守这个誓言。双方开始武备。亨利方的首领是他的长子爱德华。内战开始了。1263年蒙德福特和他的支持者们占据了英格兰的东南部,1264年亨利战败被俘。蒙德福特乘机扩大了议会的范围,每个郡和许多重要的城市都参加,这远超过了过去的贵族议会。许多蒙德福特一开始的支持者感到蒙德福特太远离他本来的目标了。
但15个月后爱德华得以逃脱俘虏,他重返战场。从1265年开始战局开始对国王有利了。反叛者受到了惩罚。
亨利命令建立的爱德华的纪念堂终于于1269年完工。从1270年开始所有的政府工作都由他的儿子爱德华领导。他1272年去世,死后他的遗体一度放在爱德华的墓中,因为他本人的棺材还没有造好。他的继承人是他的长子爱德华一世
家族成员
妻子:普罗旺斯的埃莉诺(Eleanor of Provence)(于1236年1月14日迎娶)
子女:生有五个孩子:
相关资讯
英小村庄炮制“亨利三世羊皮书” 宣称立刻独立
英格兰伍斯特郡费肯哈姆村是个有500口人的小村庄,可是却名噪英伦。这里的村民们声称,他们不久前从村里的一块墓地下发现了一份13世纪的古代文献。该文献是一张用拉丁文书写的羊皮纸,上面盖有亨利三世国王的玉玺,日期为1237年。文献称,当年亨利三世将费肯哈姆村赐给了他的姑妈马蒂尔达,不过约定一旦后者死后无嗣,当地村民便可实行自治,享受独立于英王统治之外的自由。这是因为亨利三世深深感念当地人民早年的绝对忠诚,才使得他后来得以顺利继承王位。
上个月,费肯哈姆村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历史文化节,活动持续近一个月。在一个简短的开幕式上,村长郑重宣告该村“独立”,新国度的一切事务将交由一个名叫“利亚特法庭”的组织全权管理。与此同时,他还煞有介事地给500位村民每人颁发一份可以前往“邻国”英格兰的护照。为了庆祝“费肯哈姆国”成立,当地特意隆重举办了一次板球比赛、一次赶鸭子比赛和一次挖宝竞赛。
然而英国政府官员调查后发现,那份所谓的“出土文献”竟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假货。从一开始,这项“独立运动”便是一个小村官员在小酒馆中炮制出来的噱头,其目的在于推广和宣传费肯哈姆村一年一度的历史文化节。来源:中青在线
亨利三世画像
亨利三世,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从1216年获得统治权直到1272年,如此稳固的统治在古代社会是很难得的。一般而言,平顺而持久的“大治”之世,需要君主本人有较为平缓的性格,国内政治局势也需要平稳而少争斗。亨利三世任期虽长,但国势却不太平。他的一生都在同各种势力作斗争,可以说是伤透了脑筋。
一、亨利三世的亲政之路
亨利三世的父亲,正是那位将英格兰折腾得天翻地覆的约翰王,亨利9岁继位也与其父的突然失势有直接关系。在约翰王将国内的教俗贵族和人民通通得罪完之后,忽然在满腔愤懑中去世了。约翰王一死,众多反对他的伯爵们,便趁机以辅佐亨利为名夺取了王国的摄政权,英国政治秩序在《大宪章》规定的模式下平稳运行。
被限制权力的小亨利
亨利身上终究流淌着父亲的血,小亨利成人之后,还是表现出了金雀花王朝君主特有的“善于折腾”的个性。羽翼渐丰的亨利开始意识到,那些在他身边行“辅助”之功的伯爵们是君主集权的最大阻碍。并且,约翰王那早逝的兄长曾为王国留下了一位有优先继承权的女儿“布列塔尼的佳人”埃莉诺,如何处置这位公主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享誉欧洲的绝世美人:布列塔尼的埃莉诺
按照“长子长女继承制”,英格兰的君主之位早在1203年就应传于埃莉诺,但亨利之父约翰王在1202年就已非法将其俘获。约翰王的夺权行为时常被人提及,这让亨利不得不加紧处理公主以及与她关系紧密的人士。英格兰东南部常有农民发动起义,打着埃莉诺的旗号反对亨利执政。若这位公主安心呆在城堡中也就罢了,可埃莉诺是一位心高气傲的佳人,她本人也乐得作为反动势力的口号。
埃莉诺被关押的城堡由权臣彼得·莫里负责看守。恰恰在此时,莫里对宫廷事务的干预也遭到了亨利的不满。国王于是制定了一个一石三鸟的计划,想要在镇压叛乱的同时,解除摄政贵族与公主夺权的威胁。
贵族与国王在谈判当中
一方面,亨利三世剥夺了莫里对公主的看守权,并以此为由削夺了他在宫廷中的部分权力。大臣们见莫里失宠,也开始对其落井下石。有人告发莫里曾企图与法王合谋,将埃莉诺偷渡至法兰西。这样一来,亨利重新以谋逆罪判处与此事相关的数十位大臣受惩,宫廷内的权力争夺遂以青年国王的胜利告终。
埃莉诺由于失去了帮手,实力再也不如以往那么使人介意了。亨利在处置过暗中作梗的大臣后,开始用安抚政策对公主施以好意。一开始,国王将埃莉诺从监狱中调出,重新让其回归城堡,并且交代侍从,要按照王室公主的规格为其服务。此后,埃莉诺也知趣地同国王和好,并越来越获得王室应有的待遇,甚至还获准佩戴过象征王室权威的金王冠。由此,埃莉诺夺权的威胁也被亨利化解。
老年埃莉诺受到众人服侍
二、贵族分离主义和议会
亨利在权力稳固后,终于放心大胆地开始亲政。从4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初,亨利亲政期内的英格兰仍旧不太平,这表现在国王愈发急迫的集权主义同贵族的分权趋向相抗衡,而导致的对英国国家立法、司法、行政权等至高权力归属与限制问题的探讨和争夺。
亨利率军参与了对威胁教皇权益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意大利战争,但这场耗资甚巨的战争却遭到国内伯爵们的反对。人们清楚地知道,亨利三世与教皇的勾结,其实是为其次子埃德蒙德谋得权位而做准备,人们当然不允许国家的财富被这样无度挥霍。以西蒙·德·蒙德福特为首的伯爵向国王重新提出要实践《大宪章》上的要求,申请与国王和伯爵在议会内分享权力。
西蒙·德·蒙德福特的雕像
西蒙·德·蒙德福特领导下的英格兰伯爵们要求国王定期召开议会,但亨利三世不准。西蒙·德·蒙德福特遂联合一些有产骑士和对国王不满的贵族起兵造反,并成功地打退了王室军队。蒙德福特占领伦敦之后,正式成为了与亨利分庭抗礼的统治者,在其统治期间,还召开了第一次由有产者直接选举的会议,这在英国议会史上的意义是非凡的。
贵族同国王的战役从5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了10多年。期间亨利与其子爱德华曾数度被俘,后又数次重新继位。反对军最优势时曾占领了伦敦,甚至整个英格兰东南部都成了叛军的领地。他们强迫亨利三世宣读“牛津条例”,王权第一次主动向贵族低头,这在诺曼征服后的英国史上还是首次。但是,贵族的力量还是不足以战胜王党,在60年代末,经由教皇调停,贵族与亨利达成协议,双方在互相妥协的基础上决定停止纷争。
王党与议会军在战场上
这场贵族分离主义者挑起的大战席卷了英格兰南部,最终将宪政的种子种在了英国人民的心里。包括失地王约翰时代的《大宪章》,亨利三世时代由西蒙·德·蒙德福特主持的“议会”,英格兰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大制约王权的要素已经产生,它们必然会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今天的英国议会
文史君说
英国人对亨利三世其实没什么好感,甚至有人认为,他就是为英格兰走向宪政而生的“倒霉蛋”。其实除了英国人讨厌他之外,犹太人对他也不大待见。亨利三世在1253年颁布的《排犹法令》,导致英格兰犹太人的地位降至谷底。《法令》中明确表明,假如犹太人不能直接为国王服务,那么他将必须离开英格兰。亨利对犹太人的态度其实是摇摆暧昧的,他曾利用犹太商人为其筹集反对叛党的资金,而后又想通过断交犹太商人而与大陆势力切割,这样功利主义的统治政策无法为其带来好名声。国内一些善于“把握风向”的官员和贵族们借机大肆敲诈犹太人,有的甚至将逃离英格兰的船票炒到骇人听闻的价格,这不得不说是亨利统治时期的又一大败笔。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4:24
目录
概述
统治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