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毒简称乙脑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
病原体。呈球状,核酸为
单链RNA,外层具包膜,包膜表面有
血凝素。低温条件下,能自下而上较长时间,在动物、
鸡胚及
组织培养细胞中均能增殖。幼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
传染源和
中间宿主,
蚊子是乙脑病毒的
传播媒介。当人受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在
血管内皮细胞、
淋巴结、肝、脾等
吞噬细胞内增殖,并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而引起炎症。
病毒简介
简称
乙脑病毒,属于
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症状为
高热、
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重症者可周身高烧、抽痉不止、
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消灭
蚊子孳生地,并扑灭越冬蚊和新生成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
中间宿主和传染源,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应对猪进行
预防注射,可有效地降低乙脑发病率。人体
接种疫苗可提高对乙脑
病毒感染的
抵抗力,对预防乙脑也有良好效果。乙脑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早期住院
对症治疗,可以大大提高
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1935日本学者首先从因
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到该病毒,故国际上又称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所致疾病在日本称
日本乙型脑炎(JVE)。1950年以来,中国对该病进行了大量
病原学和
流行病学研究,为了与
甲型脑炎相区别,定名为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中国夏秋季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除新疆、
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发生,年发病人数2.5万,
病死率10%,大约1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乙脑病毒为球形,直径50nm,内有
衣壳蛋白(C)与
核酸构成的核心,外披以含
脂质的
囊膜,表面有囊膜
糖蛋白(E)
刺突,即病毒
血凝素,囊膜内尚有内膜蛋白(M),参与病毒的装配。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全长11kb,自5′至
3′端依次编码
结构蛋白C、M、E以及
非结构蛋白NS1—NS5,病毒RNA在细
胞浆内直接起
mRNA作用,翻译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在胞浆
粗面内质网装配成熟,出芽释放。
敏感动物与细胞
乳鼠是常用的敏感动物,脑内接种乙脑病毒后3~4天发病,一周左右死亡,脑组织内含大量
感染性病毒,是分离病毒、大量制备抗原的可靠方法。
BHK
细胞系、C6/36细胞系及
鸡胚成纤维细胞是常用的敏感细胞,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圆缩、颗粒增多、细胞脱落等
CPE。在培养上清中含有
传染性病毒,胞浆内胞膜上可检出
特异性抗原。
细胞培养增殖病毒简便易行,已取代动物培养用物制备疫苗、
诊断抗原,以及研究病毒复制机理、筛选
抗病毒药物等。
抗原特性
乙脑病毒
抗原性稳定,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代分离的
毒株之间
未发现明显的
抗原变异。E糖蛋白上有中和
抗原表位和血凝抗原表位,可诱发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
血凝抑制抗体,在感染与免疫中重要作用。用单克隆抗体做交叉
血凝抑制试验证实E糖蛋白上有与
黄病毒属成员广泛并叉的属
特异性抗原,也有仅与圣路易、墨里谷、
西尼罗脑炎病毒交叉的亚组物异性抗原,以及仅乙脑病毒具有的种特异性抗原。不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已用于研究乙脑病毒抗原
结构与功能以及鉴定新分离的毒株,解决了常规
免疫血清特异性低的问题。
乙脑病毒囊膜糖白具有血凝特性,能凝集鹅、鸽、
雏鸡红细胞,在pH6.2~6.4条件下凝集
滴度高。病毒血凝素与红细胞结合是不可逆的,但这种病毒与红细胞形成的复合物仍有感染性,加入特异性抗体可抑制这种血凝现象。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乙脑病毒对热抵抗力弱,56℃30分钟灭活,故应在-70℃条件下保存毒株。若将感染病毒的脑组织加入50%甘油缓冲盐水中贮存在4℃,其病毒活力可维持数月。
乙醚、1:1000
去氧胆酸钠以及常用消毒剂均可灭活病毒。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适宜pH8.5~9.0。
致病性
中国乙脑病毒的
传播媒介主要为
三带喙库蚊。蚊感染病毒后,中肠细胞为最初复制部位,经病毒血症侵犯
唾液腺和
神经组织,并再次复制,终身带毒并可经卵传代,成为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在热带和亚热带,蚊终年存在,蚊和
动物宿主之间构成病毒持久循环。在温带,
鸟类是自然界中的重要贮存宿主。病毒每年或通过候鸟的迁栖而传入,或病毒在流行区存活过冬。有关病毒越冬的方式可为:①越冬蚊
再感染鸟类,建立新的鸟—蚊—鸟循环;②病毒可在鸟、
哺乳动物、节肢动物体潜伏越冬。实验表明,自然界中蚊与蝙蝠息息相关,蚊将乙脑病毒传给蝙蝠,
受染蝙蝠在10℃,不产生
病毒血症,可持续存在达3个月之外,当蝙蝠返回室温环境3天后,出现病毒血症,构成蚊—蝙蝠—蚊的循环;③冷血脊椎动物为冬季贮存宿主(如蛇、蛙、
蜥蜴等),可分离出病毒。
家畜和
家禽在流行季节感染乙脑病毒,一般为
隐性感染,但病毒在其体内可增殖,侵入血流,引起短暂的
病毒血症,成为乙脑病毒的暂时贮存宿主,经蚊叮咬反复传播,成为人类的
传染源。特别是当年生
仔猪最为重要,对乙脑病毒易感,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故在人群流行前检查猪的病毒血症和蚊带毒率,可预测当年人群的流行程度,并通过猪的
免疫预防,可控制本病在猪及人群中的流行。
当带毒雌蚊叮咬人时,
病毒随
蚊虫唾液传入人体皮下。先在毛细
血管内皮细胞及
局部淋巴结等处的细胞中增殖,随后有少量病毒进入血流成为短暂的第一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随
血循环散布到肝、脾等处的细胞中继续增殖,一般不出现明显症状或只发生轻微的
前驱症状。约经4~7日
潜伏期后,在体内增殖的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成为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
发热、
寒战及全身不适等症状,若不再继续发展者,即成为
顿挫感染,数日后可自愈;但少数患者(0.1%)体内的病毒可通过
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增殖,引起
脑膜及
脑组织发炎,造成
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
毛细血管栓塞、淋巴细胞浸润,甚至出现
局灶性坏死和脑组织软化。临床上表现为高烧、
意识障碍、抽搐、
颅内压升高以及
脑膜刺激症。重症患者可能死于呼吸
循环衰竭,部分患者病后遗留
失语、
强直性痉挛、
精神失常等后遗症。
免疫性
人受乙脑病毒感染后,大多数为
隐性感染及部分顿挫感染,仅少数发生脑炎(0.01%),这与病毒的
毒力,侵入机体内数量及感染者的免疫力有关。流行区成人大多数都有一定免疫力,多为隐性感染,10岁以下儿童及非流行区成人缺乏免疫力,感染后容易发病。
本病病后4~5
天可出现
血凝抑制抗体,2~4周达高峰,可维持一年左右。
补体给合抗体在发病2~3周后方可检出,约存在半年。
中和抗体约在病后1周出现,于5年内维持高水平,甚至维持终生。流行区人群每年不断受到带病毒的蚊叮咬,逐渐
增强免疫力,抗体阳性率常随年龄而增高,例如
北京市20岁以上成年人90%血清中含有中和抗体。因此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但近些年来乙脑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值得重视。
微生物学诊断
乙脑早期快速诊断通常采集性期患者血清或
脑脊液特异性lgM ,也可做RT—
PCR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核酸片段,一般6个小时内可初步报告结果。常规
血清学试验,(H1、
CF、NT)需取双份血清,同时做
对比试验,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
急性期≥ 4倍时,有辅助诊断意义,可用于临床
回顾性诊断。由于乙脑患者病毒血症期短,直接检出病毒
抗原或分离病毒阳性率低,较少用于
诊断试验。
特异性lgM检测
乙脑病毒感染发病早期即产生特异性lgM ,病后2~3周达到高峰,故单份血清可做出早期诊断。可使用:① lgM 捕捉
ELISA法(见23章); ②2ME—NI法,
血凝抑制抗体存在于lgM及lgG中,将早期单份血清分成二份,一份用2
巯基乙醇(2ME)处理,以破坏lgM ,另一份不处理,然后同时做
HI试验,若处理血清抗体滴度比未处理的下降≥4倍,则为lgM 阳性; ③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法,用
荧光素标记的抗u链血清,检测已与细胞抗原片结合的lgM,根据特异性荧光颗粒,判断
血清标本中的lgM存在。
常规血清学试验
1.血凝抑制试验 对乙脑诊断而言,本法特异性较低,但
敏感性高,简便易行。常用于病毒的初步鉴定,确定有无乙脑病毒存在。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I抗体,多采用2ME—HI法。2.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抗体仅存在于lgG 中,病后出现迟,消失快,适用于诊断感染。
3.
中和试验 抗体存在于lgG、 lgM中,出现早,维持久。中和试验特异性和敏感性都高,但操作繁杂,需用大量动物或
组织培养管,需时较久,不适于
临床诊断常规使用,而在
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鉴定上有价值。
取病尸脑组织研磨成10%悬液,接种1-3日龄乳鼠脑内,待发病频死时,取脑悬液,用单克隆抗体做中和试验鉴定病毒。也可接种敏感细胞(如C6/36细胞系)分离病毒。
特异防治
特异预防
现用的乙脑灭活疫苗是用地
鼠肾细胞培养增殖,
甲醛灭活制成,初次免疫时,
皮下注射2~3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
加强注射一次,免疫力维持半年左右,
保护率达66-90%。中国已筛选出乙脑病毒
减毒株,用地鼠肾细胞培养制成
减毒活疫苗,只需皮下注射一次,安全有效,正作现场观察。疫苗
接种对象是10岁以下儿童和来自
非疫区的军民。流行区饲养的仔猪接种
乙脑疫苗,以杜绝传染来源,也可使猪健康成长。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特异治疗
乙脑治疗仍采用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有报道用
病毒唑、
干扰素、
恢复期血清等治疗,可能减轻病势,但已出现脑炎症状者,则无治疗效果。中国采用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高中和活性乙脑
单克隆抗体,经系统
动物实验治疗证明安全有效,95年经
卫生部批准进入 Ⅰ、Ⅱ 期临床试验,是一种特异
免疫治疗制剂。
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和
易感人群的
预防接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尚无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防蚊、灭蚊和动物接种
通过清除蚊虫孳生场所,开展宣传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方式
控制蚊虫等传播媒介的数量。由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主要是在蚊—
猪循环中进行,人是偶发感染宿主。所以在流行季节前,通过提前对猪等家畜进行
疫苗接种,中止病毒的自然传播循环,可有效降低人群的发病率。
预防接种
中国主要使用由
地鼠肾细胞培养制备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P3株
灭活疫苗。通常在
病毒感染开始流行前1个月进行疫苗接种,重点接种对象是10岁以下儿童和来自非流行区的易感人群;主要采用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天),次年加强注射1次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后人群保护率可以达到76%~90%。但是,由于
死疫苗诱导产生抗体的持续时间短、需要多次接种等缺点,
减毒活疫苗的研究受到重视。主要根据病毒吸附和形成
蚀斑能力的差异来选育有效的减毒活疫苗,中国已经选育出的SA14-14-2和SA14-2-8株减毒活疫苗,对
易感人群以及猪和马等家畜进行
免疫接种后的抗体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并且抗体产生的持续时间较长。
监测
乙脑的流行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尚无理想的监测方法。下面介绍几种监测方法提供参考
(一)媒介蚊的强度和出现早晚:定期、定地点、定时间、定量捕捉蚊子,特别是定地点最好在
牲畜棚(特别是猪圈)内,定时间最好是黄昏7-8点蚊子吸血高峰时,观察三带喙库蚊的出现时间及其在蚊中所占比例。
(二)猪抗体的监测:猪群抗体阳性率调查及猪抗体50%阳转日出现时间(提前或后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三带喙库蚊的强度和出现早晚。查猪抗体时要注意
母体抗体或既往感染对结果的影响,最好是4-5
月龄的仔猪,其母体抗体已消失,用这样的猪观察抗体比较可靠。
(三)人群抗体水平的监测:有人报道隐性感染高的地区,人群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达78%,乙脑的发病率就低,仅为2.6/10万;而隐性感染低的地区,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仅为10%,则乙脑的发病率高达38.3/10万。
(四)
气象因素:特别是气温和雨量很重要,气温高不仅有利于蚊虫的孳生,而且能提高病毒在蚊体内的毒力和数量。晴天和雨天交替最有利于蚊虫的孳生。
各地情况
据媒体报道,从南海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获悉,该局近日在对口岸蚊媒监测中检出
乙型脑炎病毒,这是南海口岸首次检出此种病毒。如被该蚊媒叮咬,会有一定几率患流行性乙型脑炎。南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已在蚊媒捕获区域实施灭蚊消毒处理。
2022年4月20日,据
美国广播公司报道,由于
洪灾引发的乙脑病毒在
澳大利亚广泛传播,多家
养猪场感染病毒,
猪肉生产损失惨重。该国开始研发针对猪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