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
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
先秦时期
儒家的
音乐美学思想,创作于西汉,作者
刘德及门人,是西
汉成帝时
戴圣所辑《
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其丰富的
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
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
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基本概述
《乐记》是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西
汉成帝时戴圣所辑《
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
历史记录
历来有两种说法:
1.《乐记》一书为战国时期
孔子的再传弟子
公孙尼子所作。
比较公认的观点:《乐记》
成书于西汉,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
先秦诸子言乐事者。
客观唯心主义
1. 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它认为: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2. 关于音乐的
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
社会风气、
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3. 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历史地位
组成结构
(不知堂)《乐记》是《
礼记》49篇中的一篇。《礼记》中题作《乐记第十九》,约5000余字,包括11子篇:《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乐化篇》、《师乙篇》等。根据西汉刘向的《
别录》,古代《乐记》共23篇,篇名都记载于《别录》中。《别录》虽已佚,但唐
孔颖达《乐记》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众说纷纭。《
汉书·艺文志》载,
古乐河间献王周官旧书”。
推荐参考:孙尧年《“乐记”作者问题考辨》
基本内容
关于乐的起源与本质
关于乐对人心理的影响
1.乐能影响人的情感。
以上这六种情感和相应的六种声音的变化,都不是出于人的本性,都是由感于物发生的,引起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以不同的声调表现出来。反之,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故表达不同感情的音乐也能影响听者的感情,引起听者的共鸣,正如
孔颖达血气心知乐言》)意思是说,人是有感情冲动和认识的本能的,但哀、乐、喜、怒的变化是无常的,受了客观外在事物的影响,才能形成主观内在的情感和认识。所以当微弱充满焦虑的音乐流行时,人民就产生了忧心忡忡的情感;当舒畅、和谐、缓慢、平易,内容丰富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流行时,人民便感到安康和快乐,当粗壮、威严、猛起猛落充满激愤的音乐流行时,人民就能刚强而有毅力;当庄重、正直、真诚的音乐流行时,人民就产生严肃崇高的情感;当舒畅、洪亮、流畅、柔和的音乐流行时,人民就会产生慈爱的情感;当邪僻、散乱、淫佚泛滥的音乐流行时,人民易产生淫乱的情感。
《乐记》强调音乐对情感的影响,这是十分正确的。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当处于革命高潮时期,或处于抗击外来侵略者时期,革命歌曲盛行,人民充满了革命激情,
正义感压倒了一切歪风邪气。反之,当靡靡之音或
黄色歌曲泛滥时期,许多青少年深受其害,违法乱纪,颓废堕落,严重地影响
社会治安。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音乐与情感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如美国的
苏珊·朗格在《
情感与形式逻辑形式2.乐对人的性格、意志的影响。由于音乐是感情的体现,而感情是有个性特征的,所以音乐对人的性格能发生巨大影响。《乐记》举了
郑国、
宋国、
卫国意志消沉师乙》)意思是说,商、齐是两种来源不同、内容也不同的古代歌曲,对人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熟悉商乐的人,遇事而有
果断性;熟悉齐乐的人,见利相让而不争。遇事能果断的解决,是勇敢的表现;见利相让是义气的表现。既勇敢又讲义气的性格,没有诗歌的感染力怎能保证形成呢。果断、勇敢、义气、谦让都是人的性格特征,音乐对这些性格特征是有影响的。《乐记》这种认为音乐能培养和影响人的性格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乐记》提出六种性格的人各自宜于歌唱《颂》、《大雅》、《小雅》、《风》、《商》、《齐》六种诗篇,与《
诗经》的同名诗篇是一致的。《乐记》的作者在2000年前已经发现了性格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提出什么性格的人宜于唱什么歌曲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曾认识到乐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但没有进行更具体的阐述。孟荀发挥了这一思想,
荀子的论述,尤为详细。而《乐记》则大大发展了这种观点,把音乐对人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的影响,论述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
1.乐教能促使
政治清明,
社会秩序稳定。《乐记》认为,乐是人的感情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而乐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不协调经济状况五刑等级制度和道德
行为规范合理性,试图表现各阶层各阶级之间各守其伦、互不冲犯、上下有序的和谐秩序。希望人们在乐的作用影响下,接受礼所规定的道德伦理规范,从而将人们的伦理同心理协调统一起来。
乐者,天地之和也政治伦理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乐至制度规范 荀子曾对礼乐关系有过深刻的论述。《乐记》继承与发展了这一思想,把礼与乐的关系论述得更加辩证、完善。由于乐具有如此特殊的作用,因此,《乐记》一再强调统治者要利用乐来教化人民,弘扬乐教,以乐治国。
《乐记》认为,乐对人的感情、性格,意志等有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将扩展到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人的
道德品质伦理道德以道制欲的有效手段。
2.乐教的内容与方法。《乐记》强调对
音乐内容的控制和挑选,才能进行有成效的乐教。它认为,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对人民起到好的
教育作用诗颂乐教任务
《乐记》认为乐教应包含三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
道德教育行为习惯。总之,《乐记》认为音乐有助于道德教育。
第三,
情感教育。《乐记》认为,乐与人的感情密切相关。乐既是人们感情的表现,又能对人的感情发生深刻的影响。所以,进行乐教的过程,也是对人民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
《乐记》认为,乐教一定要与礼教相结合,因为礼乐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所以应用平和的、发自内心的、近乎仁的乐来关怀引导人民百姓,同时又以区别差异的、发乎于外的、近乎义的礼来要求教导人民百姓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历史影响
总之《乐记》继承与发展了孔子以来
儒家关于音乐的特征、
乐教的功用以及
内容与形式心物感应心理活动的影响方面,在突出音乐的
政治教育与
教化功能平天下社会作用教育思想的论著,仍未失去其灿烂的光辉。
在西方,
古希腊的
德谟克利特有乐论专著《
论音乐》,惜已失传,其思想面貌不得而知,无法与《乐记》比较。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都有论乐思想,但很不系统,远没有《乐记》这样丰富与完善。
古罗马裴罗德谟的《论音乐》虽是一部乐论专著,但其主旨在于批判与否定古
希腊音乐美育论,而未正面树立自己的音乐
思想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乐记》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
古代音乐思想史及音乐教育思想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乐记》把音乐当作
封建地主阶级《乐记》体大精深,以
儒家思想为主,包容其它各派思想,谈到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特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
社会价值、
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余篇仅留篇目,由篇名看,涉及乐器演奏、音乐创造、音律理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