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交恶是指
冷战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生的一系列
外交、军事上的对立,其中也有在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双方的对立,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事件背景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向社会主义阵营靠拢。
1950年中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盟。苏联开始对中国提供大量技术援助,如援建
武汉长江大桥等多项建筑计划,输出各种技术与人才。
1956年2月举行的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尖锐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但也存在严重的偏差,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震动和思想混乱。中国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渐加剧。这些矛盾和冲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分歧;另一方面是苏联党以“老子党”自居,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军事和外交上服从其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战略。
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这些涉及中国主权的要求,当即遭到毛泽东和中国其他领导人的坚决拒绝。毛泽东后来说:中苏闹翻实际上是在1958年,他们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事件经过
中苏论战
1959年8月,中印第一次边境冲突,苏方不问是非曲直,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把中苏分歧公之于众。9月底,赫鲁晓夫访美后赴北京参加中国国庆10周年庆典。为了压中国向美国让步,以利于苏美改善关系,他在同中方领导人会谈时,要求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承担不使用武力的义务。中国当然不能接受,会谈不欢而散。这年12月,毛泽东在思考国际形势和对策时提出了“修正主义是否已经成了系统”的问题。
1960年4月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集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时代、战争与和平、无产阶级专政、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观点,点名批判南斯拉夫“现代修正主义”,实际上对赫鲁晓夫的某些观点进行不指名的批驳。6月,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激烈攻击,中国共产党未向这种压力屈服。会后,苏联政府突然于7月照会中国,单方面决定立即召回在我国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这一系列蓄意恶化中苏关系的行为,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增加了当时的严重经济困难,也极大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给两国关系造成难以弥合的创伤。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后,两党之间意识形态的争论愈演愈烈。苏共领导人、苏联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和公开信,攻击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一些党。中共中央从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相继发表总称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的论战》的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通常简称“九评”),全面批评苏共的对外对内政策。“九评”的基本结论是:“在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故乡,在具有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的苏联,也发生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篡夺党和国家领导的事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危险”,这是帝国主义推行“和平演变”政策的结果。“九评”指名批判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全面批评苏共“全民党”“全民国家”及各种内政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苏联方面也发表了一系列论战文章。中苏论战达到高潮。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中共抱着改善关系的愿望,派周恩来赴苏参加十月革命庆祝活动。但勃列日涅夫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声称苏联将继续坚持原来的立场。其后,还向中苏边境不断增兵,并且向邻近中国的蒙古派驻苏军。
1966年3月苏共召开二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决定不派代表出席,中苏两党关系基本中断。
中苏冲突
1966年,中国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中苏没有断交,但两国关系除了中国允许苏联经中国给
越南战争中的
北越运输物资之外彻底冻结。1967年
红卫兵冲击苏联驻北京大使馆。
1968年,苏联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在1961年时,苏联在那里有12个不满员的师和两百架飞机,在1968年增至25个师、1200架飞机、和200枚导弹。同时苏联和蒙古达成协议,苏军帮助蒙古的南方边防,并在那里驻军。
1968年8月,苏军入侵
捷克斯洛伐克镇压
布拉格之春,中国把苏联称作“
社会帝国主义”。中国在
越南战争期间将大量军队从南方转移到东北、华北、
西北地区。
1969年,双方在乌苏里江的
珍宝岛和新疆的
铁列克提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很多西方观察家认为两国开战在所难免。
1969年9月,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领导人
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和周恩来等秘密会晤。后局势得到缓解。
1971年,
美国国务卿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秘密访华,为1972年
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苏联知道后也和尼克松展开峰会,中美苏形成三角关系。
中苏和解
1970年代初,虽然中国继续批判苏联“
社会帝国主义”,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的陈兵达到了1969年时的两倍,但两国关系逐渐缓和下来。在毛泽东去世后,中苏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国际上
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
在美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停止后,
中南半岛上的越南、
老挝站在苏联一边,而中国支持
柬埔寨。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国和越南之间爆发中越战争。苏联谴责中国,但没有使用武力。
1979年,苏联入侵
阿富汗,中国和美国、
巴基斯坦联盟支持阿富汗的
伊斯兰抵抗运动。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抵制了在
莫斯科举办的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2年,
勃列日涅夫去世前不久,在
塔什干发表演说“
塔什干讲话”,对中国语气友好,被认为是中苏解冻的早期讯号。在勃列日涅夫及两位继任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的葬礼上,中国都派出官方代表团与苏方接触。当时以
邓小平为首的中共认为中苏关系正常化要苏联解决“三大障碍”:从中苏、中蒙边境撤军;从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1985年10月9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
罗马尼亚领导人
齐奥塞斯库,要他向新近掌权的
戈尔巴乔夫传话,1986年邓小平在接受美国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再次表明态度。随着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的驻扎大幅减少,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大为改善。
1991年,
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注意力集中在美国是否支持
台湾独立运动,而俄罗斯重点关注
北约东扩。由于这国际
地缘政治气候的变化,两国关系日益亲密。
1993年,双方基本解决边境问题,1996年中国、俄国、以及几个其他的
前苏联共和国组成
上海合作组织。
2008年10月14日,俄罗斯将半个
黑瞎子岛归还中国,官方宣布两国边境问题“彻底解决”。
详尽披露
总述
2008年11月12日,1961年至1965年形成的41097件外交部档案经解密后正式向国内外开放,开放比例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