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
1918年—1992年欧洲历史上的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英语:Czechoslovakia;捷克语斯洛伐克语:Československo),是1918年10月28日至1992年12月31日的一个中欧共和国,于1992年解体,其间1939年到1945年是流亡政府阶段。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1989年人口1563.8万。
历史沿革
建国之前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谋求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1915年7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开国元勋之一,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在日内瓦发表演讲,首次公开表示反对奥匈帝国,并呼吁争取在战争结束后建立一个独立的捷克国家。10月22日,斯洛伐克人联盟和美国的捷克人组织成员签署了《克利夫兰协定》,支持建立一个由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捷克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组成的联邦国家。11月14日,托马斯·加里克在巴黎宣布成立捷克海外委员会,旨在与各协约国政府进行协商。该委员会在1916年2月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领导人包括托马斯·加里克、米兰·拉斯塔斯拉夫·什特凡尼克、艾德瓦尔德·贝奈斯以及农民党代表约瑟夫·迪里赫。
1917年5月17日,在联邦议举行开幕式之前,弗兰蒂舍克·斯坦涅克代表捷克联盟发表了一份声明。在这份声明中,他呼吁建立一个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共同分享的民主国家。1918年1月6日,在布拉格,捷克帝国议会议员以及来自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捷克西里西亚的政治家们,在主显节圣日期间聚集。在这次聚会上他们发布了《主显节宣言》,呼吁成立一个包含传统的斯洛伐克地区和波希米亚王国在内的独立国家,代表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利益。他们还要求在未来的和平会议上有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正式代表。
正式成立
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代表于1918年4月10日出席在罗马召开的被压迫民族大会,支持民族自决的原则。5月30日,美国的捷克和斯洛伐克组织成员与马萨里克一起签署了《匹兹堡协定》,根据该协定,斯洛伐克人将享有语言权利,并拥有他们在共同国家内的自治管理机构、议会和司法体系。马萨里克于1918年6月19日会见了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不久后,法国承认了在巴黎的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作为一个新国家政府的前身。美国在1918年7月2日也承认了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的地位,而英国则在1918年8月9日作出了同样的确认。贝奈斯于1918年10月14日宣布,巴黎的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已经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临时政府,这个声明促使协约国做出正式的支持声明。马萨里克担任了新政府的总统职位,贝奈斯担任外交和内务部长,而什特凡尼克则成为国防部长。最后,在1918年10月18日,马萨里克改变了他的计划,在华盛顿特区发表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独立宣言《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宣言》,又称《华盛顿宣言》。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前,克拉马日和贝奈斯率领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获得了领土索求的确认。1920年2月29日,布拉格的临时国民大会正式批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成为一个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民主宪政国家。5月27日,国民大会选举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为总统,他将一直担任此职位直到1935年。随后,社会民主党的激进马克思主义左派脱离该党并退出执政联盟。1921年5月,一些脱离社会民主党的成员共同创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其创始人为博胡米尔·什梅拉尔。1928年早期,赫林卡斯格伐克人民党的报纸《斯洛伐克》刊登了一篇题为《马丁宣言》后的十年的文章。该文章引发了对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激进党领袖图卡早期代表匈牙利并反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活动的调查。这导致了图卡被指控为叛国罪和阴谋罪。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这个危机一年后也波及到捷克斯洛伐克。经济的衰退和政治动荡导致了公众示威活动和罢工的爆发。1935年12月15日,贝奈斯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任总统,承担着引领国家走出经济困境和政治动荡的重任。1937年9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的创始总统马萨里克去世。
二战期间
1938年,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在此期间,英国和法国选择放弃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支持。1938年10月,贝奈斯面临纳粹德国的威胁,被迫放弃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职务。同年11月,埃米尔·哈查被选为总统。1939年3月,纳粹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在捷克地区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地区成立受纳粹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国。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的盟友匈牙利(被称为“高地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前总统爱德华·贝奈斯逃亡英国组织流亡政府。捷共则成立中央民族革命委员会,开展游击抵抗运动。
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并颁布了一项法令,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由纳粹德国保护者康斯坦丁·冯·纽赖特男爵统治。5天后,哈查总统解散了国民大会并解除了现有政党。1939年秋天,贝奈斯在巴黎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1941年,同盟国开始承认贝奈斯领导的组织为捷克斯洛伐克合法政府,即流亡政府。
1939年7月末,斯洛伐克共和国成为一个单一政党的国家。约瑟夫·蒂索在10月的选举中成为共和国的总统。此后,许多斯洛伐克人选择公开抵抗或加入抵抗组织,反对由赫林卡斯洛伐克人民党主导的蒂索政权。1941年6月,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了首个抵抗组织。
1940年11月,斯洛伐克加入了轴心国,成为《三国同盟条约》的一部分。导致斯洛伐克政府于1941年6月向苏联宣战,并指派约5万名斯洛伐克武装部队参加巴巴罗萨行动。1944年8月,斯洛伐克爆发民族起义,推翻斯洛伐克人民党的独裁统治,从德国人手中解放了该国。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在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召开会议,宣布重建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并加入同盟国,旨在从纳粹及其盟友手中解放欧洲。1945年5月,蒂索和他的部长们正式向同盟国投降,德国也在同一天投降。
二战后
1945年4月,在科希策成立了以捷共为领导的民族阵线联合政府。同年5月9日,在苏联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割让匈牙利的领土重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但外喀尔巴阡州则割让给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6年5月,成立了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为总理的联合政府,贝奈斯任总统。政府没收了外国资本家和官僚的财产,颁布了工业、银行和私人保险公司国有化法令,进行土地改革。1948年2月,发生二月事件,参加联合政府的民族社会党等党派因接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而与捷共发生对立,事件以捷共的胜利而告终。随后捷共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大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封建残余。同年5月9日通过宪法,定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哥特瓦尔德当选为总统。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9年和1955年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地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10.9%,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接近完成。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68年1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接替安东宁·诺沃提尼出任捷共第一书记,发动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同年8月20日,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结束了“布拉格之春”。10月16日,苏捷两国签订了《关于苏联军队暂时驻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条件的条约》。1969年4月,古斯塔夫·胡萨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1971年,改任总书记,1975年,任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1987年12月,捷共举行中央全会,胡萨克辞去总书记职务,留任共和国总统。米洛什·雅克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发起“天鹅绒革命”,联邦议会批准修改宪法,取消其中关于捷共在社会中起领导作用等条款,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同年12月,胡萨克任命马里安·恰尔法为总理,组成新政府。同月胡萨克辞去总统职务,联邦议会选举瓦茨拉夫·哈维尔为总统。
东欧剧变
1990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决议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4月再次改国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6月举行的全国首次大选中,公民论坛和公众反对暴力组织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组成了以它们为主体的联邦政府。大选后组成的联邦议会先后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法律,规定改变现行经济体制,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11月举行的地方选举中,公民论坛在捷克获得多数席位,公众反对暴力组织和基督教民主运动在斯洛伐克获多数席位。
在1992年6月的大选中,公民民主党和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两个政党分别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获胜。同年11月25日,两个共和国领导人经过协商,决定将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分离,并经联邦议会通过解体法,规定自1993年1月1日起两个共和国分别成为独立的主体国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均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继承国。从此,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复存在。史称“天鹅绒分离”。分裂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国旗由捷克共和国使用。
分裂
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虽然语言相近、信仰相同,但历史发展却不完全相同。捷克长期从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而斯洛伐克人长期处于匈牙利人的统治之下。1526年,匈牙利王国大败于奥斯曼帝国,其中心部分被土耳其人占领,布拉迪斯拉发作为匈牙利的首都长达250多年。19世纪后半期以后,斯洛伐克又成了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在这过程中,直接统治斯洛伐克的仍是匈牙利人,后者甚至对前者实行过匈牙利化政策。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之后,斯洛伐克人才最终摆脱了匈牙利人几百年的统治,与捷克人一起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但是,在同处一国的时候,由于捷克人处于主导地位,斯洛伐克人感到的常常是不平等。1918年5月,后来成为第一任总统的马萨里克在美国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侨民签署的协议中,保证斯洛伐克民族在共和国中的自治地位。但这个共和国成立后,斯洛伐克只是该国的一个地区,并不拥有真正的政治主权。再比如,“科希策纲领”明确地肯定了斯洛伐克的民族特性,保证其在未来国家中的平等地位。但实际上,斯洛伐克的自治地位被逐渐削弱。1968年正式确立联邦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斯洛伐克人的抗争。另外,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剧变之后,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两个联邦主体在经济转轨政策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注释:万世荣.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的缘由和影响.《国际问题研究》杂志,1993,]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个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捷克一位历史学家就指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共处一国时没有能在绝大多数民众中形成共同的捷克斯洛伐克意识。
长期的屈从感使得斯洛伐克人特别渴望独立和拥有自己的国家。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肢解,斯洛伐克人曾建立一个“独立国家”,但这个“独立国家”臭名昭著,是纳粹利用斯洛伐克人的民族主义制造出来的一个傀儡政权二战后,斯洛伐克人还得与捷克人共处一国。80年代末发生了社会剧变之后,斯洛伐克人和捷克人便开始就国家权力分配问题进行讨价还价,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于是,他们主张用“捷克—斯洛伐克”为名取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92年6月议会选举后,两个对国家结构和经济转型问题持截然不同观点的政党分别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胜出。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两党领导人达成解散联邦的协议。根据捷克斯洛伐克议会11月通过的《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法》,从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正式独立,圆了自己千百年的国家梦。当时,斯洛伐克人普遍认为,捷克斯洛伐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捷克人不愿意给予斯洛伐克人以平等的地位。
前苏联前南斯拉夫两个联邦制国家相比,特别是与南斯拉夫相比,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最大的特点是平和。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虽有不同,但总的看来无大积怨。因此,斯洛伐克与捷克的分手是在协议中逐步达成一致的,不仅没有暴力冲突,甚至也没有相互诋毁的过激言行。
地理
位置
捷克斯洛伐克东部与苏联相邻,南部与匈牙利奥地利接壤,西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连,北部与波兰交界。
气候
捷克斯洛伐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自西向东,大陆性气候逐渐增强。平均年降水量600-800毫米,部分山区达1500毫米。
地形
捷克斯洛伐克西半部盆地、丘陵和高地相间,边境有苏台德、克鲁什内、捷克林山等山脉,东半部主要属西喀尔巴阡山区。
自然资源
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主要河流有易北河多瑙河,可通向外海。森林面积约占领土总面积的35%。主要矿藏有煤、铀铁、锑、铅等。
人口民族
捷克斯洛伐克共有人口1563.8万(1989年),其中捷克人约占64%,斯洛伐克人约占30%,其余为匈牙利人德意志人波兰人等。官方语言是捷克语斯洛伐克语
捷克斯洛伐克居民多信天主教,捷克斯洛伐克克朗为官方货币。
政治
国家象征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蓝、白、红三色组成。左侧为蓝色等腰三角形。右侧是两个相等的梯形,上白下红。
《捷克斯洛伐克国歌》该国歌是由捷克爱国歌曲《我的家在哪儿》和斯洛伐克学生爱国歌曲《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各取第一段结合而成的,分别代表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
前一段《我的家在哪儿》是1834年捷克剧作家约塞夫·卡杰坦·提尔的闹剧《无怒无争》的背景音乐,由捷克作曲家法兰提谢克·简·斯克鲁普作曲。
后一段《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则采用斯洛伐克民谣的旋律,由斯洛伐克诗人简克‧马茨卡填词。
1918年10月28日共和国成立时被确立为国歌。
1993年解体后,两段分别为捷克国歌和斯洛伐克国歌。
总统
经济
捷克斯洛伐克工业发达,以生产机床、汽车以及动力、化工和冶金设备等机器制造业为主,此外还有钢铁、化学、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等部门,制鞋和啤酒酿造业著名。
捷克斯洛伐克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小麦、大麦、甜菜、马铃薯、亚麻等。畜牧业以养猪、牛为主。
捷克斯洛伐克主要进口燃料、工业原料、机器、日用品等,主要出口汽车、机床、化学品、消费品等。
参考资料
捷克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斯洛伐克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2:0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