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生于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美国律师,
共和党政治家,美国第34任副总统及第37任总统。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3年1月9日,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以下简称:尼克松)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奥林奇县的约巴达林,祖先来自爱尔兰。尼克松共有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尼克松的一个弟弟在年幼时病死。
1930年9月,尼克松自公立中学毕业后,考入惠提尔学院,主修历史。
1933年,毕业时以全班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后又入
北卡罗来纳州的
杜克大学法学院。学生时代的尼克松就热衷于政治活动,大学四年级时当上了全校学生团体的主席。
1937年6月,毕业并获得法学士学位。尼克松自
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曾去纽约觅职未成,决定返回惠提尔当律师。他在旧金山通过了参加律师业的考试,成为当地律师的成员,然后回到惠提尔开业。
1938年6月,尼克松登记成为共和党员。
1942年初,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尼克松离开律师事务所到华盛顿参加联邦政府部门工作。他在物价管理署工作过一段时间;同年8月,尼克松参加海军,当中尉。不久被派往南太平洋空运队服务。
1943年10月,晋升为上尉。
1945年10月,尼克松晋升为上校。
1946年3月,尼克松退役。
从政时期
1946年11月,尼克松当选为加利福尼亚州的国会众议员,开始进入政界。
1948年11月,尼克松再度当选为众议员。
1950年,尼克松在竞选参议员时,把他的对手海伦·道格拉斯夫人说成是“共产党分子”,并获胜当选为参议员。尼克松在参议院以反共著称,他攻击当时的杜鲁门政府对共产党国家斗争不力,主张对中国和苏联应持强硬态度。
1952年,参加副总统竞选成功。
1953年1月,尼克松就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副总统,时年40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统之一。
1956年,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均获得连任。
1959年,曾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美国展览馆厨房用具部就美苏的社会制度进行了一场舌战。后来这场交锋被称为“
厨房辩论”。
1960年,在总统选举中,尼克松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与民主党的
肯尼迪争夺总统职位。尼克松与肯尼迪曾四次在电视上进行公开辩论;11月选举结果揭晓,尼克松败北。
1962年2月,尼克松从华盛顿返回加利福尼亚,重操律师旧业,并写了他平生的第一部著作《六次危机》,记述他从政以来经历的几次重大事件;6月,尼克松开始活动参加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竞选,结果惨败于民主党的埃德蒙·布朗。
1964年,总统大选时,尼克松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
巴里·戈德华特出力奔走。
1966年,他又全力以赴地为共和党议员助选。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宣誓就职成为美国总统。
1972年,谋求连任成功。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
水门事件”辞职;9月8日,继任总统
福特宣布了对尼克松的大赦。
晚年生活
1976年2月,中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夫妇于1976年2月21日,再次访问中国。尼克松夫妇接受了这一邀请。此时已经卸任的尼克松虽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国访问,但依然受到了总统般的礼遇,他还同毛泽东进行了1小时40分钟的会谈,只比
福特总统在1975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之后的两天里,尼克松主要是与华国锋继续会谈。华国锋和其他的中国领导人一样,不满意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展缓慢;2月29日下午,尼克松夫妇乘中国政府专机离开广州回国,结束了中国之行。
1978年12月16日晚,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为尼克松访华以及同
毛泽东的会晤画上圆满的句号。
1993年4月8日至14日,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访问,尼克松此次中国之行,是为恢复和改善美中关系而来。
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在纽约逝世,享年81岁。
为政举措
社会方面
尼克松总统执政期间共有52项有关印第安人的法案得以颁布实施。通过这一系列的法案,尼克松政府归还了印第安保留地大量的土地,对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有效地推行了印第安人自治政策。
其次尼克松总统明确提出了印第安人自治的概念,认为印第安部落应和各州、各地政府享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应尊重印第安部落的主权。这为印第安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尼克松政府的自治政策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尼克松就任总统之后,在环保问题上迅速采取了一系列主动行动。1970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关于环境问题的年度咨文,从而开创了美国总统每年就环境问题向国会提交咨文的先例。
与此同时,尼克松政府还制定了大量的环境保护立法。在尼克松不到6年的总统任期中,一方面通过了大量的环保法案,另一方面则对以前的环保法案进行了修改和加强。
尼克松政府在环保方面的第三项重要成就是建立了新的环保机构,即环境保护署。1970年底,环境质量委员会建议成立一个单独的机构——环境保护署来全面管理美国的环保政策,把“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来加以处理。1970年12月12日,环境保护署正式开始工作,它是一个由600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的独立机构。环境保护署的署长能够直接向总统汇报工作,这就意味着美国的环境保护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联邦政府内政职能的一部分,而是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职能。
但1970年以后,尼克松及其政府出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在环保问题上就开始不断地后退,对环保运动采取一种日益敌视和反对的态度,并力图限制以前在环保政策上所取得的成就。虽然尼克松逐步从以前的环保立场后退,但他的环保政策对之后美国的环保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尼克松政府执政后,面对强大的种族主义政治势力,采取了这样一种策略,即集中力量解决黑人的经济问题,帮助黑人提高经济地位,而在社会和政治权利领域则表现出一种消极态度,力图避免引起南方保守主义者的反感。经济权利领域的积极主动和政治社会权利领域的迂回渐进构成了尼克松民权政策的两个特点。
尼克松在经济领域两个决策:①制定了“
费城计划”保证少数民族在就业方面不受歧视。②给少数民族开办的小企业提供贷款和各种帮助。由于种族主义势力在提高黑人经济地位方面的反对较弱,尼克松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主动行动。
但是在社会和政治权利方面,尼克松的态度比较谨慎和消极。在这方面采取一种迂回渐进的政策,没有像经济领域那样大张旗鼓地采取主动行动。
尼克松民权政策的重点并不在于改善黑人状况,而在于维护美国社会的安定。尼克松反对政府干预的思想、他的政治基础、民权问题在尼克松心中的地位都决定了尼克松的民权政策只是巩固已有成就,而无法取得新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经济面临衰退,庞大的福利开支成为联邦政府的沉重负担,而福利制度不但没有缓解美国的贫困状况,反而诱发了新的问题。尼克松在就职总统后的第3天成立了城市事务委员会,并交由持自由主义立场的
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领导。莫伊尼汉提出一个与共和党保守主义原则相悖的激进的福利计划,其中“家庭保险体系”是这个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该名称改名为“家庭援助计划”。
1969年8月8日,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正式宣布了他的“家庭援助计划”,该计划规定了联邦政府补贴的最低标准:即对任何没有收入的四口之家每年提供1600美元的最低补助、没有收入的七口之家则提供2500美元;对于低收入家庭则为年收入在3920美元以下的四口之家和5720美元以下的七口之家提供补贴。
1970年3月5日,尼克松在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发表要求批准家庭援助计划的申明中提出:“新计划的核心在于只有那些愿意工作或者愿意接受培训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福利。新计划将会奖励那些接受工作的人,而不像现行体制那样重在惩罚。用福利刺激人们回去工作,将人们从福利名单转移至工资名单上。新计划也会通过为老人和残疾人制定国家最低福利标准,使他们获得真正有效地援助。”
1970年6月10日,尼克松发表了《关于扩大福利改革方案的申明》,在申明中他进一步指出“家庭援助计划”的核心基于四项基本原则,即努力激励人们参与工作和培训;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平等的援助;尊重个人选择和家庭责任;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取得纳税人的信任。
“家庭援助计划”一经提出,在社会上受到了普遍欢迎。但尼克松遭到了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双重攻击。参议院于1970年11月29日以49∶21票否决了尼克松的“家庭援助计划”,并于1971年和1972年连续两次否决了该计划;而众议院又拒绝通过没有“家庭援助计划”的福利改革法案。在左右势力的同时夹攻下,尼克松最终放弃推行该计划。
尼克松的“家庭援助计划”受制于党派的纷争,但该改革方案在美国福利改革史上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经济方面
当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时,联邦政府己经习惯于通过庞大的财政赤字来解决社会问题。至尼克松上任时,摆在他面前问题的是在处理通货膨胀的同时如何不引起失业率的上升。
尼克松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成员认为正是由于政府的庞大开支造成了通货膨胀,并建议他对政府开支进行大规模的削减。1969年4月14日,为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尼克松正式提出了“姑且一试”计划,决定实行传统经济学和货币主义相结合的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尼克松和他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们都忽视了一个事实:美国的经济结构和二战前相比己截然不同。“姑且一试”计划不仅未能抑制通货膨胀,反而引发二战后美国第五次经济危机,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同时发生。国防企业等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产业,由于联邦政府大规模削减开支而无法得到维持自身运转的资金,从而迅速萎缩,最终造成失业人数骤增。
在经济滞胀面前,尼克松最终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失业问题上,即使短期内无法平衡预算。为应对经济衰退,尼克松不得不用扩大财政支出的手段来刺激经济的发展,降低失业率。
美国联邦政府因而在1971年和1972年的财政赤字均高达230亿美元以上,这使得美国的经济形势在1972年明显好转,经济年增长率在该年的第四季度达到11.5%。
面对1971年愈演愈烈的“滞胀危机”和来自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尼克松最终不得不向实际需求让步。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公开宣布将执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冻结工资、物价、房租和红利90天,要求国会削减47亿美元联邦开支,停止黄金和美元之间的兑换,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总统在8月16日签署行政命令,分四个阶段开始实施该政策。
第一阶段(1971年8月15日-1971年11月),冻结工资和物价,严禁国外中央银行以美元兑换黄金并开征10%的进口附加税。第二阶段(1971年11月-1972年11月),对工资和物价进行解冻,但仍实行管制,并将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3%,将美元贬值7.89%,取消进口附加税。最后两个阶段则是有选择地对工资和物价的增长进行管制。
“新经济政策”对于急剧发展的通货膨胀曾一度产生了抑制作用,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到1974年4月落下帷幕的时候,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己上升至12.2%,失业人口比率也高达5.6%。
外交方面
美国直接出兵介入越南的战争始于肯尼迪任内,之后民主党政府越陷越深,投入的兵力也越多,至
约翰逊任内达到了最高峰,派往越南的美军的总兵力高达54万人。越南战争旷日持久,消耗了美国的大量财力、人力,人民群众怨声载道,反战的呼声和活动异常强烈。
尼克松在竞选时提出了“结束越南战争”的口号。他上台后积极策划和推行战争“越南化计划”,即侵越美军逐步从越南撤出,由美国出钱出枪炮,加速对南越军队的训练计划,支持南越政权将战争进行下去。1969年6月,尼克松政府宣布在越美军将开始分批撤出越南,首批25000人于8月底撤退完成。此后,驻越美军陆续分批撤出,至1973年3月底最后一批美军撤离南越,剩下数千美军人员以顾问名义继续留在南越。尼克松政府一面撤军,一面又将战火扩大至老挝和柬埔寨,同时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和布雷,多方施加压力,企图使越南政府就范。但战争“越南化计划”最后以失败告终。
1973年1月27日,美国时任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时任外交部部长陈文林在法国首都巴黎正式签署了《
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巴黎和平条约),标志着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正式结束。
在就任总统之前,尼克松就已经认识到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正日益下降,苏联正加强与美国的争夺。美国执行的“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已告失败。因此,尼克松上台不久就指示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基辛格探索同中国重新打开关系的可能性,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对华贸易、旅行、人员往来和美军在台湾海峡巡逻方式等问题向中国作出姿态。美国政府还通过各种渠道传出欲与中国建立联系讯息。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7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宣布尼克松将于1972年5月之前访问中国的公告。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作为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抵达北京;2月27日晚,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即将结束,中美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
上海公报》。《上海公报》的发表成为中美关系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结束了长期以来处于相互隔绝甚至非常敌对的状态,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开了大门。尼克松对这一重大的外交成就十分重视,宣称这是“世界为之变化的一周”。
个人著作
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尼克松是个有战略头脑的政治家,尤其在对外政策方面阅历丰富,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美国历任总统评》)
历史将不会忘记尼克松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法国前总统
弗朗索瓦·密特朗评)
尼克松在美国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他在1972年顶住各种压力,以很大的勇气毅然对中国进行访问,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结束了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这一功绩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
瞭望新闻周刊》评)
人物争议
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总统连任委员会的5名共和党成员潜入民主党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全国总部,偷拍文件和安装窃听器,刺探民主党的竞选策略和活动情况,结果当场被捕。为不影响连任,当时的总统尼克松施加压力下令掩盖事实;11月,尼克松竞选连任成功。
1973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审理“水门盗窃案”。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此事与共和党“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有牵连,甚至涉及到当时连任不久的总统尼克松。
1974年2月6日,众议院以410票同意,4票反对的表决结果同意授权司法委员会更大的权力,展开对尼克松的弹劾程序;7月27日到30日,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批准了弹劾委员会的三项弹劾声明;8月9日,尼克松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之后,时任副总统
福特接替成为总统;9月8日,继任总统福特给予尼克松以无条件的赦免,使得尼克松不受进一步惩处。
2005年,福特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时任记者
鲍勃·伍德沃德采访时透露当年特赦的原因,福特把尼克松当作自己的朋友,他不希望尼克松蒙受耻辱;福特当时要求等他死后再披露这段话。2006年,福特去世后,该消息被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