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YINGCAIJIHUA),简称英才计划或中学生英才计划,是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的
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中学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走进大学,在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参加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
计划介绍
为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切实促进高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英才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并以此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学生评价
为加强对学生培养工作的动态管理,明确阶段性培养目标,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全国管理办公室对学生进行中期评价和年度评价。
(一)中期评价
7月底前,省级管理办公室、高校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中期汇报,解答学生问题,明确下半年培养目标,协调解决培养中的问题。同时由导师团队结合学生日常培养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合格者退出培养,由高校、省级管理办公室汇总后报全国管理办公室。
(二)年度评价
11月,学生提交课题报告、培养报告(包括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实验记录、小论文等)、《成长日志》、导师评价等材料。全国管理办公室从科学兴趣、学科基础知识、创新及科研潜质、综合能力、英语交流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评选出年度优秀学生、合格学生和参加国际竞赛及交流活动候选学生。评价为合格和优秀的学生授予《培养证书》,评价为不合格的学生不授予《培养证书》。
组织保障
“英才计划”工作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相关高校、省级科协、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共同参与实施。具体职责如下:
(一)中国科协和教育部
中国科协和教育部成立由国内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组成的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计划实施提供指导、建议、咨询和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5个学科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学生培养工作进行调研、督导,组织学科交流活动和学科论坛,对本学科培养工作进行评估。
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参与高校、提供经费资助、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指导、为项目实施提供相关资源支持,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对项目进行实时监督。全国管理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承担“英才计划”日常管理工作。
(二)参与高校
参与高校负责确定具体部门(如教务处、科研处等)协调和组织工作实施,将“英才计划”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共同部署,资源共享。具体职责包括推荐导师人选;协助省级管理办公室做好学生笔试、面试等选拔工作;开放学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推动培养工作与学校特色优势资源、特色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实习、学术报告等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组织推荐学生参加国外夏令营、研讨会、短期考察等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将导师及团队指导学生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完成年度工作总结,协助做好各项保障工作;配合做好工作评估等。
(三)有关省级科协、教育行政部门
有关省级科协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将“英才计划”纳入本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整体规划、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本地区“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参与中学;组织和推进本地中学生的推荐、选拔、培养工作;搭建高校导师与中学教师交流平台;做好“英才计划”宣讲工作;对本地区“英才计划”典型案例进行挖掘与宣传;组织本地区工作总结评估;做好学生跟踪工作。省级管理办公室设在省级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机构,承担本级“英才计划”日常管理工作。
(四)参与中学
参与中学负责推荐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学生;组建以校领导为负责人,由科技教师等有关人员组成的指导团队,指派专人负责日常工作,配备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建立与导师团队、省级管理办公室的有效沟通机制,实时反馈培养工作开展情况;将“英才计划”纳入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科技选修课程、创新实践课程等课程体系;对中学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科研实践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进一步加强校内宣传与宣讲,扩大受益面;完成年度工作总结,协助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发展情况
2013年,中国科协、教育部启动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2016年12月24日,2016年“英才论坛”在
北京大学举行。
2018年1月7-8日,第二届英才论坛在
中国科技会堂举行。
2018年10月,教育部将“英才计划”纳入《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为“英才计划”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019年7月27-30日,首届“英才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在上海举办。
2019年11-12月,举办2019年英才计划学科论坛。
2024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将在58所高校开展,共选拔1800多名优秀中学生进行培养。
取得成绩
2013-2014年度,“英才计划”试点工作在全国15个城市的19所重点高校实施,培养583名优秀中学生。2015年,试点高校增加到20所(新增
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培养576名优秀中学生。
截至2016年12月,“英才计划”共培养了1755名优秀中学生,使他们激发了科学兴趣,初步掌握了科研基本方法,树立了远大的科学志向。
截止2019年2月,“英才计划”已累计培养3000余名品学兼优、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中学生。
2019年5月,在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世界杯”之美誉的第69届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上,“英才计划”学生斩获了两个一等奖(同时均获得学科最佳)。
截至2024年2月,升入大学的4846名2013—2020届英才学生中,有73%考入985或211高校,13%入读哈佛、剑桥等著名高校;40%左右的英才学生大学阶段继续在基础学科领域学习深造,一批学生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实施方案
2016年10月,
中国科协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17年“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
2017年11月,中国科协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18年“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
2018年11月,中国科协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19年“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2019年计划培养中学生800名左右。每位导师培养学生数不超过5人。学生培养周期为一年(2019年1-12月)。培养周期结束后,学生可继续报名参加下一年度培养。报名程序与新一批学生相同。
2019年11月,中国科协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20年“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计划培养中学生900名左右。每位导师培养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学生培养周期为一年(2020年1-12月)。培养周期结束后,学生可继续报名参加下一年度培养,导师将给予优先考虑。
实施范围
(一)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山西省
太原市、辽宁省
大连市、吉林省
长春市、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上海市、江苏省
南京市、浙江省
杭州市、安徽省
合肥市、福建省
福州市、福建省
厦门市、山东省
济南市、湖北省
武汉市、湖南省
长沙市、湖南省
湘潭市、广东省
广州市、四川省
成都市、云南省
昆明市、甘肃省
兰州市、陕西省
西安市。
(二)高校
试点省份及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