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联同志会是
联合国前身
国际联盟的中国分会,于1919年3月,由
南京国民政府前外交部长
汪大燮等人组织成立。作为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对外组织之一,国联同志会对中国争取国际舆论生存空间和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19 年1 月18 日,巴黎和会召开。25 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国际联盟案。1920 年1 月10 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
国际联盟同时亦宣布成立。为响应威尔逊的号召,国内纷纷成立各种支持团体,其中以国际联盟同志会(下简称“国联同志会”)最有影响力。
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创始于一九一九年之三月,其时欧战初平,美国前大总统威尔逊在欧新唱联盟之说,我国出现巴黎和会代表
陆征祥、
顾维钧、
王正廷等,密电前外交部长
汪大燮,请其鼓吹民间团体,组织同志会,以为声援。汪氏因于是三月间,在平邀集蔡元培、
熊希龄、
林长民、王揖堂诸人,组织国际联盟同志会,在太平湖熊宅成立。是时参加的会员,除参众两院全体议员外,外交界中如曾镕浦、
陈箓、梁和钧、张慰慈等,相率加入。当场选出汪大燮为理事长,蔡元培、熊希龄、林长民、王揖堂四人为理事。曾镕浦、叶景莘、
朱鹤翔等分任各部干事,并推定
梁启超为驻法代表,出席于比京之第一届各国国际联盟同志会联合总会,是即本会诞生之经过。
国联同志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19-1925年,此时期该会发展的黄金时期。第二个时期为1926-1935 年,会长为熊希龄。第三个时期为复兴时期。此一时期,从1936 年朱家骅出任会长直至1963 年逝世为止,可再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国联同志会(1936-1944);二是联合国同志会时期(1945-1949);三是国民党政府撤至台湾后(1950-1963)。国联同志会自从朱家骅出任会长后,不但会务大有改善,会刊也大加整顿,同志会发展进入另一个黄金时期。
1936年3月27日,熊希龄呈辞会长一职,出任名誉会长,由
朱家骅继任。朱家骅接手后,立即在三个月内召集了十次理事会,主要为重选理事会、修订会章宗旨和理事会规则等。朱家骅出任会长后的国联同志会的理事阵容可说十分鼎盛,均为社会一方之俊彦,与创刊时期的理事会不遑多让,包括
顾维钧、
王正廷、吴颂皋、
何炳松、
周鲠生、
杭立武、胡适、
厉麟似、
徐悲鸿、
郭有守、
傅斯年、
杨公达、
褚民谊、
蒋复璁、
钱端升、
谢寿康、
罗家伦等。
为扩大影响力,国联同志会在1937年决定延聘外交教育界等硕彦十五人为征求会员。正当国联同志会大张旗鼓,计划增聘外交、教育界等硕彦十五人为委员,出版各种英法文刊物,试图通过舆论影响世界,为中国外交争取生存空间时,
抗日战争爆发了。1937年,
卢沟桥事变发生。7月22日,国联同志会致电
日内瓦国总会、各国分会告知卢沟桥事变之经过,敦促各国政府制裁日本,以维正义而保和平,在舆论上赢得了主动权。《全面抗战与国民外交》一书指出:“自卢沟桥事变后,我们的民众团体首先展开对外民众宣传活动的,就是
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国联同志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二。作为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对外组织之一,国联同志会对中国争取国际舆论生存空间和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