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达
原国民党立法委员
杨公达(1906/1907-1972),字文彬,重庆市长寿县人。1923年在重庆联中毕业后入北平高等师范学校,旋赴法国留学,入法国政治学院、巴黎大学,习国际公法与国际关系,获巴黎政治学院硕士和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1930年冬,国立中央大学又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31年被朱家骅聘为中央大学图书馆主任,继任教授及法学院院长、并创办《时代公论》,任社长。1933年1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员,立法院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国际联盟中国同志会理事、总干事,并主编《世界政治》,旋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国民党重庆特别市党部主任委员。1945年1月,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1946年4月去职;11月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3月,聘为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常务委员;4月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选任行宪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去台湾后,续任“立法委员”,并任中央大学教授,“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常务理事。1972年12月29日逝世。终年65岁。著有《最新国际公法》、《西洋外交史》、《政治科学概论》、《政党概论》、《国际形势》等。
人物生平
杨公达,字文彬,重庆市长寿县人。杨姓在长寿县是望族。杨公达自幼聪颖伶俐,6岁时在私塾受启蒙教育,10岁时,拜清季拔贡栾月舫为师,文章、诗词、书法皆佳,备受其师赏识,之后考入重庆联合中学,17岁自费前往法国留学。先后就读于法国国立政治大学和巴黎大学,专攻国际公法,荣获政治学硕士、法律学博士学位。
在巴黎留学期间,杨公达夜以继日地勤读苦研,掌握了英、法、徳、日等国语言文字。不仅完成了博士学位,还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特别是唯美派的作品对其思想影响极大。在社交活动中,他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注重现实,积极参加巴黎文化艺术界的交谊活动。在一次诗歌会上,他认识了贾倚薇小姐(其父是苏联人,母亲法国人,都是画家),两人一见钟情,在法国结成伉俪。
1930年,杨公达学成归国,执教于上海震旦大学。与此同时,他还和朱家骅等在南京主办《时事新报》,在报端经常发表社论和评议时事的文章。其因文笔犀利,见解独到,剖析时局常能一语中的,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特命《时事新报》主笔朱家骅加以引见。后被蒋介石特任命为民国立法院委员。
杨公达也不负蒋介石所望,在自己主编的《时代公论》上鼓吹“领袖独裁制”,公开呼吁“统一党权”,称要“采取史达林对付托洛斯基,墨索里尼对付尼蒂的手段,不惜放逐异己的别派,举一网而打尽之”,主张由国民党最有力的一派组织“清一色政府”,建立“元首制”。自此他由一位学者踏入政界,在朱任中央大学校长之时,杨任图书馆长,朱调任中央组织部长,又一度委任杨任校长。
杨公达24岁时既任大学教授,又任立法委员,可谓少年得志,平步青云。他除在立法院供职外,先后还兼任暨南大学、中央政治大学的教授。著有《政治经济学》《最新国际公法》《比较宪法》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40年,杨公达出任国民党重庆市党部主任委员,经常风度翩翩出入舞场,行止不拘,讲排场,重庆市民送了他一个“兜风市委主任”之名。其风流韵事也颇为世人津津乐道。当时从战区逃来的难民多散居于大后方,仕宦名媛闺秀则聚居在重庆。杨公达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家邂逅一名上海名门小姐。小姐长得面如芙蓉眉似柳,一双慧眼俏丽动人,更有一副圆润的嗓音。为人机灵亲切,毫无娇贵矜持的气派。她既倾慕杨公达的权势,又爱慕他才华过人,而且膝下无子,便愿意屈尊同居于北碚。果然天公助美,这名小姐先后给他生了一女二男。杨公达连获弄璋,自然十分欢欣,但碍于贾倚薇夫人的名分,只好金屋藏娇。
此时国民党内部政见日益分歧,派系斗争日趋严重,朱家骅派与CC系势不两立,后因 CC系受到蒋的宠信,朱家骅则被免去了国民党教育部部长之职,这棵大树一倒,受到荫庇的杨公达自然也被免去了国民党重庆市党部主任委员的职务。当时舆论界称之为“杀猪(朱)宰羊(杨)祭弥(霉)佛”。
失势后的杨公达先任国民党贵州省政府财政厅厅长,后又历任金华大学、英士大学校长。在英士大学校长任上时,该校学生曾掀起过一场多半是针对于他的学潮。英士大学原是浙江省立战时大学,为纪念革命烈士陈英士 (其美),改名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1942年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
1947年夏,英士大学的学生闹起了学生运动,究其起因,一是国民政府教育部令英大迁至金华,但校舍无着,借用天宁寺、民房,乃至原监狱的房子,学生自然不满;二是新校长杨公达,常驻南京,忙于竞选国民党立法委员,不仅置学校不顾,还把学校经费挪作竞选之用,学生自然气愤至极。斗争的结果是,杨公达提出辞职,结束了其担任大学校长的生涯。
在国民党立法委员选举中,杨公达虽竞选败北,名落孙山,但仍当他的国民党立法委员,真是民国一大怪事。晚年,杨公达长期住在台湾,于1971年冬天因心脏病去世,终年65岁。
人物旧居
南京江苏路19号建筑,为杨公达(化名杨志清)于1936年购建,占地面积339平方米,建筑面积122平方米。西式建筑风格,砖木混凝上结构。顶覆平瓦,老虎窗采光。二楼有阳台,内为木质地板。与江苏路17号建筑样式较为相似,亦称“姐妹”楼。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14:4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