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古文化区
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东流古文化区,又称东流古城,位于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中心,原为东流县治所,因濒临长江,取“大江东流”之意为名,是以古祠堂、古塔、古街、历史名人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区。旅游区内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历史沿革
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县之形胜,大江中流百折自湓城而下,迤逦东行,而得名。古时,邑地居辅上游,南冲荆表,西扼豫章,前濒大江,后塞峻岭,彭蠡汇其左,金陵卧其右,重湖覆岭,洲屿回环,沿江上下二百余里,江水激湍怒流,吞吐万状,澎湃迂回,洑潴山足而东下,山丘逶迤起伏,绵延百里,距县西南70余里的马当山,横忱大江,为古今之险要。县治西滨长江,越江有莲花洲,与望江分治,西北越江界为怀宁安庆市,东北、东西为建德、贵池,彭泽界以山水湖泽为域。池州所辖六县,滨于大江者铜陵贵池及东流,而东流实居上游,风帆贾舶,往来吴楚者道所必经,虽弹丸未邑,实南之襟喉,江汉之门户。
东流历史古老,源远流长。建县史可上溯1500年前。昔时,南朝梁、陈时期,政治动荡,北人南迁,东流设置和城县,张溪设置晋阳县,两县并立,历经89年,隋灭陈,废和城县,入彭泽县,后设东流场,历364年,五代南唐升东流县,属下有香口吉阳、雁汊、赵屯四镇,隶池州始于宋,以后无所更易,延续1959年与至德县合并,县城遂成为东至县的一个滨江重镇。
东流古为长江管钥,凡下游有事常为冲要,据县志记载,自秦汉以来,大小兵事无数,争掠不休。三国时两家争、争夏口,晋安王争鹊州,梁末陈霸先之争姑孰,唐末黄巢陷池州,宋曹翰之拨铜陵,南宋张遇、崔坛之寇池州岳飞自鄂州救庐州,张顺以荆鄂兵援安庆,元伯颜自江州东下安庆,明初洪武与徐寿辉陈友谅屡争池州,明武宗正德14年,宁王宸濠起兵造事攻安庆屯兵黄石矶,崇祯16年,左良玉率兵东下破县城,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累争邑境,曾国藩大营设东流。
几千年来,在这块多事之秋的土地上,留下了帝王将相的巡迹,政界显要的印记,清官贤吏的德政,民族英雄的壮举,社会名流的感怀,文人骚客的唱咏,名道高僧的萍迹,庶民百姓的创造,革命先驱的豪情,各界人士的足迹,以及许许多多名不见经传的凡人凡事,构成了一幅人文荟萃的多彩画卷。《寰宇记》载:东流“本彭泽县之黄菊乡”,陶渊明任彭泽令,公务之余,采菊东流,吟有“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游历东流,为陶渊明立传。唐颜真卿,宋陆游范仲淹朱熹辛弃疾梅尧臣黄庭坚杨万里,元揭奚斯,明孔贞运郑三俊于谦等朝庭重臣和文人墨客都曾过访东流,留下了难以数计的诗篇。
东流地瘠而民风醇朴,历代名宦名流为建设东流奋斗不息。东流县治,旧无城恒。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知县陈春相地形度高下而动民夫筑之,城临江而筑,东西一里弱,南北一里强,周长计736丈余,高1.4丈,垣下广1.5丈,上广1.3丈。
全城分为水城山城平城三段。水城长274丈,山城长256丈,平城长210丈。城有五门,门各有谯楼,东曰“迎春”、南曰“丽山”、西南曰“通津”、西曰“菊江”、北曰“瞻极”。
崇祯年间,知县许茂莘将城坛高3尺,知县张云翚因防兵事筑土城于外围而浚濠沟其后,后因城中居民往来不便而坠落溺死者甚多,沟乃废。清顺治3年知县邓继球又在旧址上重建。
今所有城垣均毁于抗战时期,仅遗迹可追寻遐想。陶渊明东流采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足迹和传说,为追念这位贤达县令和田园诗宗,明代知县进士杨季芳作祠堂于县学宫之测,后得工部郎中毛应奎例纸六千易甓瓦石,新建陶靖节祠和菊江亭、台、圃,引来无数文人骚客瞻仰拜竭,吟诗作赋,歌颂陶公的高风亮节。如是,东流成了千载诗人地,文人的后花园。
东流境内多湖泽丘陵,小水则潦,涨及浸禾稼,平陆署雨骤集,汪洋泛滥为巨壑。是故缘江之利宜防,傍山之利宜塘宜堰,濒湖之利宜沟宜埂。据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县吏蒋君,任职三载,深入考查,群心即协,百废俱兴,河渠沟洫治理井井有条,政理讼平,甚得民心。东流双塔是东流本土名士为“培娄卑伏,形家短焉”和“增补文枢,更增秀气”而捐建。古朴典雅的老街是徽商云集、商业繁华的产物。
沿街官民混居,店铺林立,车夫、马贩、掮客、茶商川流不息,菜农、渔家、屠夫、摊贩叫卖不停,商船停靠江边码头,搬运工上上下下,挥汗如雨,忙碌不歇。据专家鉴定,在保存完整的460米街道上,大多数古民居为清末所建,明代建筑为数甚少,其中朱家大屋迄今大致有400余年。保存较好、年代久远、特色鲜明的古建筑有汪家、金家高家安家李家、鲍家、杨家、周家大屋等。1989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古时,东流周边有“八景”:历山遗泽、陶径余香、白鹿奇踪、金鸡古石、仙湖皎月、松林清荫、莲花春色、黄石雄风。其中历山遗泽指的是县东10里的历山,陶径余香指的是治西的陶公祠、菊台、菊圃,白鹿奇踪,指的是葛洪炼丹,在葛公山跨鹿升天的传说,金鸡古石指的是黄泥湖中的金鸡石及罗隐赋诗,仙湖皎月指的是七里湖中有七仙乏舟湖中谈笑达旦的传说,松林清荫指的是明令颜公倡植从县东至长安石桥等铺夹道长松30里,莲花春色,指江心的莲花州,黄石雄风指黄石矶江头山色及传说。还有升金湖的鱼跃鹤影,回龙山的画屏横翠,尧河大闸的内引外控以及伫立长江柳堤遥看江面朝霞与夕照景观等。倘若登临双塔,俯瞰新城,噫吁,古人为东流建功,今人为东流增色。喜看工业区、居民苑、商业文化街、纺织城、纵横交错、和谐构建。菊花节开一代新风,渊明精神光大永存。
东流,已不再是原先那个“堂上打板子,四周都听见”的旧县城,而今它已从规范的名词中脱颖而出,成为天下共知,具有广袤人文精神和深厚历史文化的一座江畔名镇。
东流古文化区的主要文化是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次之。区内文化具有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
地理位置
东流古文化区隶属于东至县东流镇,位于皖南江边,距安庆上游35公里,九江下游121公里。
景点介绍
主要景点
东流古文化区主要景点可划分为陶公祠秀峰塔天然塔东流古街四大片区,是景区最为核心的景点。
附属景点
东流古文化区的附属景点距离主景区约18公里,可分为黄泥湖水上观光旅游区历山余公庙三大片区,属于东流古文化区的范围之内,但享有独立管辖权限。
建筑特色
东流古文化区属于徽派建筑。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民俗活动
东流古文化区内流行花灯活动,花灯均伴有民歌、山歌、戏曲、舞蹈等。灯会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正月十五结束,有的要到二月初二圆灯,习俗不一。通过玩花灯,人们既可欣赏到精湛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又可再现一些古老的戏剧表演艺术形式。明清以来一直传承至今,舞长龙、耍狮子、跑旱船、敲腰鼓、折子戏等活动。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不定,风俗:去各庙里拜祭佛家,祈求平安,一年一帆风顺,捐慈善款、买佛珠、莲花灯等。东流古文化区盛行庙会活动,主要活动场所有余公庙、东流寺等地区。东流古文化区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当地,蕴含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氛。
时间:每年11月15日。菊花节展出的菊花品种150多个,共2万多盆,分别在镇街中心、老街和陶公祠展出。菊花节期间,还将举办多场文艺汇演、民间艺术采街活动及书画、摄影展。
特色小吃
麦鱼一种小型名贵水产品,与驰名中外的庐山石鱼为同一种类,因其形小而似麦粒,又值麦收季节盛产此鱼,故名。东至县麦鱼有两种:吻虎鱼和克氏吻虎鱼,以前者为主,占总产量85%以上。麦鱼喜爱生活在以砾石、沙土为底质的河流、湖泊中,其食物以小鱼、小虫为主,兼食水中硅蘖类生物。麦鱼是县内传统特产,肉嫩味鲜,“里人珍之”(《东流县志·疆里志》,嘉庆二十三年本),可鲜食,也可加工制成麦鱼干。
制干方法是:将鲜鱼放入锅内,加少许菜油、佐料,用文火烘烤,勤翻动,待呈黄色取出,曝晒一天即干。麦鱼产区分布在升金湖、七里湖以及与之相连的黄湓河、尧渡河。张溪、尧渡是麦鱼的主要产地,历史上全县年产鲜鱼5万公斤,直到1974年仍有3.5—4 万公斤之多,素有“麦鱼之乡”的美称。
蕨菜,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的幼苗可食,谓之“蕨菜”。蕨苗出土一般在清明前后,有碧绿、紫绿、紫红3种,虽品味无分高低,但前者以色泽淡雅见长,可鲜炒佐餐,可干制、腌制备用,县人采用碧绿蕨苗加工腌制的。县境除大渡口、胜利区外,均有出产,尤以尧渡、香隅两区为多。
优惠信息
2020年2月,景区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实施景区门票免费政策,具体内容如下:
一、免费时间:自景区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
二、免费对象:全国医务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区)
三、免票景区:全市35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名单附后)
四、免费方式: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护士证、其他与医务有关证件)
五、参与方式:景区开放时间景区将通过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
参考资料
东流记.东流镇人民政府.
陶公景区.东流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3 21:2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