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
安徽省池州市辖县,位于安徽省南部,
长江下游南岸,地跨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地跨北纬29°34′—30°30′,东经116°39′—117°18′之间,地形东高西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面积3261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东至县辖12个镇、3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尧渡镇至德大道1号。截至2023年末,东至县常住人口39.04万人。
历史沿革
虞、夏、商、周,属扬州地。
秦,属九江郡、鄣郡。
西汉,分属豫章郡彭泽、鄱阳县和丹阳郡石城县地。东汉不变。
三国,属吴国彭泽、丹阳、鄱阳三郡地。
晋,分属豫章郡彭泽县、鄱阳郡鄱阳县、宣城郡石城县地。
南朝宋、齐,分属扬州宣城郡石城、历陵县地和江州鄱阳郡鄱阳、浔阳郡彭泽县地。梁、陈,在今县境设南太原郡,置和城(今东流镇)、晋阳(今张溪一带)两县,属南豫州。
隋,太原郡及和城、晋阳两县并废,地分属浔阳郡龙城县、九江郡彭泽县和宣州郡秋浦县、饶州鄱阳郡鄱阳县。
唐至德二年(757年),分秋浦、鄱阳两县地在梅城置至德县,属江南西道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属饶州,永泰元年(765年),改属池州。会昌初(841—846年),在原和城县旧址建东流场,属江州彭泽县。
五代杨吴顺义二年(922年),改至德县为建德县,仍属池州。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属池州池阳郡,并割贵池之晋阳乡益东流。东流、建德两县均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
元初,属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属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属江浙行省池州路。
明洪武初,池州路为九华府、华阳府,后仍改为池州府,直隶南京。
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年),属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年),隶两江总督。雍正十一年(1733年),属安徽省宁池太道。
民国元年(1912年),东流、建德两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六月至民国十七年八月(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建德县改为秋浦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秋浦县复名至德县,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
1949年4月22日、23日,东流、至德两县先后解放。5月,同属皖南行署
池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改属安徽省
安庆专区。
1959年,
东流县、
至德县合并为东至县,仍属
安庆专区。
1965年,东至县改属池州专区。
1971年,专区改为池州地区,隶属不变。
1980年,改属安庆行署。
1988年,池州行署恢复,东至县复属池州行署。
2000年,地级池州市成立,东至县属池州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东至县辖12个镇、3个乡:
尧渡镇、
东流镇、
大渡口镇、
胜利镇、
张溪镇、
洋湖镇、
葛公镇、
香隅镇、
官港镇、
昭潭镇、
龙泉镇、
泥溪镇、
花园乡、
木塔乡、
青山乡,县人民政府驻尧渡镇至德大道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至县地处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跨北纬29°34′—30°30′,东经116°39′—117°18′之间,东与贵池区和石台县、祁门县接壤,南及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和浮梁县、鄱阳县、彭泽县毗邻,西北与安庆市和怀宁县、望江县隔江相望。南北长125千米,东西宽82千米,总面积3261平方千米。
地质
东至县内地质构造单元属长期隆起的扬子准地台区(Ⅰ级地质构造单元),横跨下扬子台与江南台隆两个Ⅱ级地质构造单元。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形成一系列褶皱与断裂(层)。
地形地貌
东至县地处长江南岸,跨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全县山峦迭起,湖泊河流纵横,地形东高西低。地势最高点为中部中低山仙寓山,海拔1375.7米。地势最低点为沿江河漫滩地,海拔仅10米。全县地貌分为三区,一是北部、西北部地势最低,丘陵、岗地与湖泊交错分布,海拔高则200米至300米,沿江滨湖50米至100米,甚至在20米以下,为沿江湖泊、岗地、平原区。二是中部中低山蜿蜒起伏,海拔500米以上中低山多集中在此区,为中部中低山、丘陵、盆地区。三是南部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米至500米之间,为南部低山丘陵、盆地区。全县地形形成“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
气候
东至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根据东至县气象局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16.1℃,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7.9℃,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3.5℃,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16℃,无霜期235天,初霜期11月份,终霜期3月份,全年日照时数为1705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800毫米,最大蒸发量1225毫米,最小蒸发量636.7毫米;风向夏季多南风,冬季多北风,春秋季风向多变,最多风向为东南风,最大风速24米/秒。
水文
东至县有天然河流六条,分属三个水系。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湓河、尧渡河、香隅河,太白湖水系有鹰山河,鄱阳湖水系有龙泉河、白泥河。其中主要水系为长江水系和鄱阳湖水系,主要河流为黄湓河、尧渡河和龙泉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东至县境内水资源主要是地表水资源,不计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22.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729毫米。
土地资源
东至县土地总面积3250.02平方千米。按土地统计分类:农用地281450.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60%,其中耕地52155.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05%;建设用地18913.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82%;未利用地24637.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8%。
矿产资源
东至县矿产资源种类较多,现已发现各类矿种21种(含亚矿种),矿产地主要分布在尧渡镇、洋湖镇、香隅镇和官港地区。优势矿产为石灰岩、白云岩、铅、锌等。其中水泥用石灰岩、熔剂用石灰岩、制灰用石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建筑用白云岩资源储量较大,已探明或正在勘查的非金属矿产资源量约64亿吨,是安徽省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地。
林业资源
东至县国土总面积326118公顷,其中林地面积212670公顷,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5.21%,有林地面积187700公顷,森林覆盖率58.74%,林木绿化率69.82%,森林蓄积量1148.34万立方米。
生物资源
东至县鱼类113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鳜、鯝、鲶、乌鱼、鲌等30余种;其他水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青虾、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中华鳖、贝、螺等;水生经济植物资源有:莲藕、芦苇、芡实等。
人口
截至2023年末,东至县户籍人口53.6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000余人;全年人口出生率4.71‰,死亡率6.18‰,自然增长率-1.47‰。
经济
综述
2023年,东至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6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114.6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4.1:44.8:41.1升级为13.8:42.5:43.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4.9%。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67293元,比上年增加1189元。
人民生活
2023年,东至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19元,较上年增长7.1%。
2023年,东至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06元,增长5.7%。人均消费性支出17525元,增长2.8%。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26.5%,衣着下降13.4%,居住增长5.6%,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15.1%,交通和通信下降21.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下降14.7%,医疗保健增长1.1%。
2023年,东至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98元,比上年增长8.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553元,增长4.0%。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2.1%,衣着增长6.1%,居住增长4.7%,生活用品及服务增长6.0%,交通和通信增长3.4%,教育文化娱乐增长6.8%,医疗保健增长5.2%。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东至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增长33.5%;第三产业下降5.9%。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33.5%;制造业投资增长49.1%;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9.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4.9%;民间投资增长45.2%。
2023年,东至县房地产开发投资12.7亿元,比上年下降41.3%。商品房销售面积5.6万平方米,下降34.3%;商品房销售额3.5亿元,下降41.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4.3万平方米,下降17.7%。
财政
2023年,东至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税收收入7.6亿元,增长10.9%。财政支出49.2亿元,增长15.6%,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40.9%,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35.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3%,教育支出增长9.6%。
第一产业
2023年,东至县粮食种植面积80.24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3.92万亩,棉花种植面积0.6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28万亩。全年粮食产量29.02万吨,油料产量3.72万吨,棉花产量0.04万吨。
2023年,东至县生猪存栏10.8万头,比上年增长0.2%;全年生猪出栏19.72万头,增长4.1%。肉类总产量3.03万吨,增长2.0%。禽蛋产量1.6万吨,增长10.5%。水产品产量6.1万吨,增长3.6%。
2023年,东至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9.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2%。农用拖拉机1.1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67台,增长59%;高速插秧机141台,增长2.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5%,较上年提高3.3%。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东至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9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0.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3.3%,农产品加工产值下降30%。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较上年下降74.7%;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4.2%。分行业看,在28个大类行业中有9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4.4倍,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比22.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9%,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比54.8%。
建筑业
2023年,东至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40.2亿元,较上年增长25.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5.8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东至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5.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3.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41.4%。
国内贸易
2023年,东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4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8.8亿元,增长4.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7.6亿元,增长4.7%。分行业看,批发业消费品零售额8.2亿元,增长3.3%;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82.0亿元,增长3.6%;住宿业消费品零售额1.0亿元,增长9.7%;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5.2亿元,增长9.9%。
2023年,东至县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5.1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粮油食品类下降8.2%,肉禽蛋类下降7.1%,服装、鞋帽、针织纺品类增长12.5%,日用品类增长7.3%,中西药品类增长6.2%,家具类下降3.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上商品零售额2.3亿元,增长9.3%,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15.4%。
对外经济
2023年,东至县进出口总额9968万美元,下降37.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万美元,增长558.0%。
旅游
2023年,东至县旅游总收入110.7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093.2万人次。
金融
截至2023年末,东至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9.4亿元,比上年增加68.1亿元,增长18.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73.0亿元,比上年增加53.7亿元,增长16.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3.5亿元,比上年增加60.2亿元,增长27.0%。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东至县共有普通高中4所(其中公办3所、民办1所),教学班195个,在校生9558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教学班45个,在校生2237人。初级中学26所(其中独立初中22所、九年一贯制初中4所),教学班272个,在校生12768人。完小44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点14所,教学班682个,在校生24959人。特教学校1所,教学班10个,在籍生143人。幼儿园37所(其中公办园18所、民办幼儿园19所),在园幼儿8810人。
科学技术
2023年,东至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6家。2023年,我县共授权专利454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12件,实用新型专利269件,外观设计专利73件。全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68件。
文化事业
2023年,东至县东至图书馆入选国家一级馆,“送戏进万村”“送电影下乡”任务超额完成。举办2023中国全民健身走(跑)大赛(安徽东至站)、菊文化旅游节、丰收节等系列文旅体惠民活动93场次。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东至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70所,其中,综合性医院5所、中医医院2所、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专科医院1所(博德精神病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县血防站)、妇幼保健机构1所、乡镇卫生院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8所、村卫生室234个、村卫生所43个、中心血防组7所、门诊部3个、医务室2个、诊所44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3175人,执业医师(含助理)1445人,注册护士1364人,拥有全科医生170人,药师94人,技师(含检验师)110人,其他(含见习医师)162人。全县在岗乡村医生391人,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际开放诊疗床位2702张。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东至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9743人。参加失业保险缴费人数为21768人,全年累计向394人发放失业保险金,共计300.02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为157643人。全县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35945人。
2023年,东至县新增就业627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797万元,新增技能人才2413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75人。
2023年,东至县城镇职工参保人数44168人(其中,在职28736人,退休15432人),较上年增加1188人(其中,在职311人,退休877人),增长2.8%。2023年全县职工医保享受统筹基金医保待遇55440人次(其中,住院待遇报销11513人次,门诊慢特病待遇报销31204人次,门诊共计报销11529人次,新冠门诊报销368人次,生育类报销826人次),与上年相比增长57.0%;享受个人账户医保待遇399810人次,与上年相比增长40.8%。
2023年,东至县城乡居民参保人数411976人,较上年减少16119人,下降3.8%。全年参保受益437783人次(其中,住院79185人次,门诊慢特病142782人次,普通门诊215816人次),较上年减少76426人次,下降14.9%。城乡居民基金总支出46306.53万元。其中,住院报销支出36263.01万元,门诊慢特病报销支出8746.91万元,门诊统筹报销支出1296.61万元;按险种类别统计,基本医保统筹支出39698.26万元,大病保险支出6608.27万元。
截至2023年末,东至县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783户,1063人,发放金额790.6765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7620户,13891人,发放金额7813.7617万元;享受特困供养2888人,发放金额2653.758万元。
交通运输
截至2024年,东至县境内有4条高速(
沪渝高速、安景高速、
济广高速、东九高速);4条省道(325省道、327省道、222省道、231省道);4条国道(206国道、318国道、530国道、236国道);1条铁路(铜九铁路);水上有1条水道(拥有长江黄金水道85千米,并在沿江重镇形成香口危化品码头、东流菊江港埠、大渡口3个五千吨港口)。九华山、安庆、景德镇机场均在1小时车程内,合肥、南昌、南京机场均在3小时车程内。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唐设县以来,先后沿用至德、建德、秋浦、东流、东至5个县名,上述县名的来历、含义考述如下。
至德: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太平寰宇记》云:“以年号为名”。
建德:《方舆纪要》:五代杨吴顺义二年(922年)“改至德为建德县”。其含义,据《建德县志》载:“益其地势物象与浙东相类也”(即同浙江省建德县山水面貌相似),故名。
秋浦:民国三年(1914年)因建德与浙江省建德县同名,随以境内秋浦河定名,改建德县为秋浦县。
东流: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取大江东流之意。北宋黄庭坚《丙申泊东流》诗云:“沧江百折来,及此时东流”。《明一统治》:东流县,以大江自湓城而下,透迤东注,故名”。
东至:建于1959年,县名由东流、至德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合成。
方言
东至是多方言分布区,
赣语是当地主体方言。通过6个方言点的语音比较,可以看出东至方言从北到南,江心回民村话→禾丰话→城关话→乌竹话→南溪古寨话→龙泉话是从江淮官话到赣语再到徽语渐次过渡,江淮官话的特色逐渐减弱,徽语的特色逐渐增强,而城关赣语兼有徽语和江淮官话的特色。
县境内崇山峻岭,小丘绵延,河湖纵横。地形态势是南部山区、北部圩湖地区、中间是丘陵地带。历史上按地形和人口分布为上乡、中乡和下乡。上乡一带的居民多是清末民初、
太平天国时期流入的江西、河南移民;中乡多是本地人和流入的徽州人;下乡,100年前还是大江滩涂,地称“雁汊”,出没者多为渔民。今大渡口沿江一带为怀宁移民区,腹部直抵八都山多半是
枞阳县、
桐城市移民区,东南部是
庐江县移民区。上中下乡的方言有很大区别,上乡说的是赣语,中乡说的是徽语,下乡说的是江淮官话。因此,外地人都说东至方言是“九帮十三腔”。
饮食
东至饮食继承了古徽州传统,地方菜肴以烧、炖、蒸为主要特色,味道大多咸、鲜、辣,重视色泽,讲究火功,注重食补。
东至特色美食有
葛公豆腐、木塔年糕(肉糕、米糕)、昭潭土菜、大渡口臭鳜鱼、东流黎蒿、泥溪干煸泥鳅、查桥猪心肺、东至农家土腊肉、西村老鸡泡炒米、昭潭萝卜丝糟鱼、元潘板栗烧猪尾巴、鱼头烧山粉圆等特色名菜肴。有
东至米饺、陶公如意卷、藕饼、荞麦粑、
荠菜圆子、
南瓜饼等特色名点。
特色文化
茶文化
东至县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据冯胜祥《东至茶说》一书的记载和考证,“建德当天下水陆之会,又吴楚皖浙之交”,地理区位优越,是安徽皖南的主要茶区。饮茶史约始于公元前三百年,距今2200年;植茶史至少始于三世纪,即晋代以前,距今1600余年;商品茶生产始于中唐,距今1200年。东至名茶,唐有“至德茶”、宋元有“饶池仙芝”、明清有“千两朱兰茶”;清及当代有“祁门红茶”、“东至云尖”等。其中“千两朱兰茶”和“祁门红茶”,远销国外,“惟西洋人日所必需”。在长期的植茶、制茶、贩茶、饮茶过程中,东至茶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都做出过重大贡献。葛洪留山植茶。
据史料记载,晋代
葛洪曾在东至县葛公镇西的留山修道炼丹。道教徒为便于炼丹修心,离不开饮茶,葛洪不仅继承了师祖葛玄的饮食习惯,而且还在留山遍植茶叶,还作了一篇咏茶文—《圆茗》。
据东至县志记载,东至也是著名红茶品种
祁门红茶的发源地。
文保
华龙洞遗址
华龙洞遗址,位于东至县尧渡镇庞汪组东约0.5千米的梅源山南麓,遗址发现于1988年底,于2006年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又经2014—2018年连续5年的系统发掘。遗址累计发现包括1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在内的30余件古人类化石、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大量具有人工切割或砍砸痕迹的骨片和4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根据遗址动物群组成,结合初步的铀系年代测试,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阶段所处的地质时期大约为中更新世中后期,年代距今约33.1—27.5万年。
2019年10月,华龙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月,入选“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
非遗
灯舞(东至花灯舞)
灯舞(东至花灯舞)是皖南山区民间舞蹈中的奇葩,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在安徽省东至县张溪、洋湖、官港、木塔等乡镇的二十多个大姓家族中流传。东至花灯舞的演出以家族为单位,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最长的表演要到二月初二圆灯才停止。东至花灯由“六兽灯”、“磨盘灯”、“八仙过海灯”、“五猖太平灯”、“龙灯”、“狮子灯”、“蚌壳灯”、“旱船”等十余种形态各异的花灯组成,其中“六兽灯”又名“六兽太平灯”,六兽即麒麟、狮子、独角兽、象、鹿、獐。
2008年6月7日,灯舞(东至花灯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南词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是一种流行于安徽池州市、安庆市等地的古老的戏曲剧种。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历史。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伴奏以四胡为主。无专业剧团,东至、宿松两县黄梅戏团兼演文南词。剧目有《烟花女子告状》、《苏文表借衣》等三十多个。
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项目。
鸡公调
鸡公调是饶河戏腔与本地土语方言的衍生物,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唱腔高亢、响亮,节奏快并带有浓厚的尾音。现流行于木塔郑村及周边江西浮梁地区。主要是节庆之日,出谱及宗祠完工时的演出活动。表演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容涉及到舞蹈、唱声、音乐、手工技艺、服饰美术等。它是以剧团为载体,以剧本为依托,以轻便自由为形式,蕴含着诸多要素的民间文化。演出时男女老幼演员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表演。时唱时舞,伴有独白,舞唱结合。演出时分角色着装,并绘画各式脸谱,主色调为红、白、黑。演出时鼓、琴、胡、锣、梆、呐从旁托唱与帮腔,增入了柔和优美的旋律。
2008年,鸡公调被列为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项目。
福主庙会
福主庙会是集祭祀、歌舞、文娱、商贸于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安徽省东至县的泥溪、龙泉、尧渡和外省等地。泥溪的福主庙会主要流传于泥溪镇元潘村元甲山自然组及周边村庄。根据建德县志(东至县)记载,福主庙会是为了纪念在建德县(东至县)为官的陈杲仁、明万历皇帝封其为“福主余公”神号,后乡间百姓均称其为余公,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008年,福主庙会被列为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
民俗
东至菊文化旅游节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的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因酷爱东至县
东流镇的菊花,闲暇之余常来此种菊、赏菊、赋菊,并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东流也被誉为“菊邑”,流经东流段的长江被称为“菊江”,东至人也一直保留着种植菊花的传统,因此,“菊文化”对东至影响深远。
自2007年秋季11月15日开始,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主题的东至县菊文化旅游节定期在东流镇陶公祠举行。菊文化旅游节包含诗词歌赋作品音乐会、菊花展、东流江堤百米画卷写生、非遗展示等18项主题活动,活动时间将持续到12月底。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4年,东至县境内有国家级品牌资源8个:国家AAAA级景区(九天仙寓),AAA级景区(历山景区、木塔黎痕红色景区、星空之城、香隅休闲农业观光园),AA级景区(东流古文化区、南溪古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升金湖)。国家丙级旅游民宿1家(飞地学苑),特色旅游名镇1个(东流镇),安徽省旅游风景道1个(升金湖山水田园旅游风景道),省级百家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示范点4个(飞地学苑、三条岭、松林农场、天天乐家庭农场),省级精品主题村1个(香隅镇漕东村),省级后备箱工程基地1个(花园乡源口村茶产业后备箱工程基地)。
主要景区
九天仙寓
九天仙寓位于东至县
葛公镇境内,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距城区40余千米,属黄山余脉,主峰海拔1376米,有红军活动以及韩世忠、梁红玉抗金、明朝郑三俊等活动遗址和古徽道等人文景观十余处。
龙源旅游度假村
龙源旅游度假村,又称江南农业科技园,位于东至县大渡口镇,建于长江沿岸,毗邻国际湿地美丽的升金湖畔。龙源旅游度假村建有游客接待中心、度假别墅、垂钓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拓展运动中心,集农业高科技园、野生动物放养观赏区,荷花及植物盆景观赏区于一体,是观光旅游、娱乐休闲、体育运动、农业开发、科学研究、科技培训为一体的高新科技园区和旅游度假村。2014年底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16年2月21日,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历山
历山又名舜耕山,国家AAA级景区,位于东至县城站前区北部,距安景高速东流出入口、东至火车站均在2千米以内路程。相传舜帝曾在此居住、并以躬耕、打鱼为生、带领黎民百姓安家乐业,尧帝闻其贤德才能,不远千里来访,五上历山,在此留下众多历史遗迹。景区集“尧舜遗迹、佛教文化、岩溶景观“于一体。
黎痕红色景区
黎痕红色景区是国家AAA旅游景区,位于木塔乡荣兴村,该村既是千年古村又是革命老区。黎痕即利安,又名黎浑,历史悠久,始于唐朝,黎痕地处龙泉河上游和徽九官道上,历史上商贾聚集、人文荟萃。古村落原有三座大型古石牌坊,有亭子、古桥、宝刹古庙等建筑,黎痕古街长达三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黎痕为皖赣特委所在地,中共秋浦县委驻地之一,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重要驻地和集结地,一度成革命中心,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红色圣地之一。黎痕红色旅游景区主要由1200余平米的木塔红军纪念馆和千年古街黎痕古街组成。
星空之城景区
星空之城景区位于东至县尧渡镇,以天文气象、尧渡舜耕为主题特色,是集“天文科普、文化交流、田园观光、亲子休闲”等于一体的复合型研学基地,为国家AAA级景区。景区以天文气象研学和亲子休闲娱乐两大板块为主要内容。其中天文气象研学以天文研学馆和气象研学馆为主体,以裸眼3D、VR、互动投影技术等方式为游客展示天文知识以及东至的独特地理气候。春节期间景区还将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之风车花灯嘉年华”活动。
东流古文化区
东流古文化区原为东流县治所,因濒临长江,取“大江东流”之意为名,是以古祠堂、古塔、古街、历史名人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区。著名的景点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公祠、天然塔、秀峰塔、老街等。
陶公祠:又名靖节祠,坐落在东流镇的牛头山上,为纪念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源明而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流双塔:天然塔与秀峰塔合称为“东流双塔”,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流古街:坐落于东流镇,是由东西880米,南北300米走向的两条古街交叉而成的十字街,宽3—5米,尚存明清徽派房屋建筑1000余幢,1989年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南溪古寨
南溪古寨,位于东至县花园乡境内,距县城30余千米,卧于高山足下,三面环山,古寨按照八卦地形沿河流依山而建,山、水、村巧妙结合,地形奇特;元代的碉堡、明代的大成祠都保留有匈奴民族的烙印,是大山深处最后一个匈奴部落。据金氏族谱记载:“其祖为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随匈奴浑邪王归汉后,被汉武帝重用,并赐姓“金”。后在唐朝为避黄巢之乱,选中南溪,率族人从徽州迁徙而来,至此安居。”已有67世、1130多年。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中国鹤湖”之称,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境内,因湖中日产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是安徽省境内唯一以珍稀越冬水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候鸟三大迁徙线路中线,处全球候鸟主要迁徙通道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徙通道上,是世界候鸟重要越冬地和停歇地。冬日里的升金湖,水草丰茂,一望无际的水域上,多种候鸟栖息于此,是一幅天然画廊。是集科普考察、科学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胜地。2015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