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航海学院(Northeast Navigation College ),是
大连海事大学前身。其前身可追溯到1927年东北航警处于哈尔滨创立的“
东北商船学校”,是东北地区历史上第一所海运院校。1927年,
沈鸿烈在哈尔滨开办了东北商船学校,以“培养海军将校”为旨。1947年5月改名为“国立辽海商船专科学校”,1949年3月成立“东北商船专科学校”,1950年2月迁往大连,改名为“东北航海专科学校”,1951年4月更名为“东北航海学院”。到并校之前的1952年年底,东北航院全院教职工已增加到204人,全院学生总数569人,其中航海153人,轮机199人,海运管理132人,俄文专修科85人。 1953年3月,在东北航海学院基础上,与
上海航务学院、
福建航海专科学校三校合并成立
大连海运学院。
学校概况
东北航海学院,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27年东北航警处于哈尔滨创立的
东北商船学校。东北航海学院前身沿革较为复杂。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前的30余年间,东北地区曾经过数次重大社会动荡,先后出现过东北军阀、伪满洲国和国民政府三个不同时期的政权,而东北航海学院前身总是伴随旧政权的消亡而解体,然后又伴随新政权的成立而诞生,所以东北航海学院前身曾三立其校两度停办,即先后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前的哈尔滨东北商船学校、“九·一八”事变后的哈尔滨及葫芦岛高等船员养成所及“八·一五”光复后的国立葫芦岛(辽海)商船专科学校三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航海学院前身结束了在旧中国曲折的历史,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先后易名为东北商船专科学校、东北航海专科学校以及东北航海专门学校,并于1951年5月更名为东北航海学院。
辽海商船专科学校于1949年2月10日由北平军管会文教部接收,军代表开明等驻校。同年3月3日迁至沈阳,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接管,改校名为东北商船专科学校。东北交通部遂决定将该校与东北邮电学校合并,成立东北交通专门学校,原机构解散。东北商船专科学校作为培养航海人才的专门学校,校址设于远离沿海的沈阳,不仅为师生所不适应,对教学和实习以及学生水上训练也极为不利。经上级批准,学校于1949年底至1950年初迁往大连,2月2日迁校结束,开始进入全面的恢复与发展。校舍方面,因为在大连没有适当的校舍,为此临时借用大连市沙河口区白山路79号原大连技术学校旧址上课。师资补充方面,1950年3月,学校数次在上海招聘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十余人,并购买了一批图书、仪器。招生方面,学校派人到东北、华北、华东等地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招生,共计招收新生51名,其中航海科26名,轮机科25名。学科拓展方面,1950年暑假,学校为培养航务管理以及俄文翻译人才,以备介绍苏联的航海技术,特地成立了航务管理系和俄文专修科。经过上述一系列筹备与发展,东北商船专门学校开始逐渐步入正轨。1950年9月,学校又改名为东北航海专门学校。同一期间,随着全国局势的渐趋稳定尤其是航运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学校的学生班级、师资力量、教学实验设备等亦逐渐扩充。全校教职工67人,其中各类教师40人,干部职员27人。三系一科在校学生313人,其中航海系137人,轮机122人,海运管理系30人,俄文专修科41人。教职员工和学员人数较之1949年复校初期增加了约3倍。图书仪器以及实习工厂设备也初具规模,为学校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
1950年9月学校改为东北航海专门学校后,不久即起改制“航海学院”的动议。其依据是:
(1)随着航海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级船员的需求日益增加,学校现有规模难以培养出如此众多的高级船员;
(2)四年学制,学生实习时间仅有一年,所培养的人才在技术和使用上难以达到高级船员的标准;
(3)据1950年8月19 日中央教育部颁布的《
高等学校暂行规程》第七条规定,从学制、性质上看,学校已相当于专门学院。基于上述三项理由,学校于1950年12月16日正式行文呈请
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请示改为航海学院。1951年4月28 13,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东北航海专专科学校”改为“东北航海学院”。改名后学院隶属
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学制五年。
到1952年年底,全院教职工已增加到204人,其中职员66人,教员86人(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教员29人,助教44人),工人52人。
1949年东北商船专科学校成立时,原国立辽海商船专科学校的第二、三、四、五期学生编为本校四、三、二、一年级(仍保其原五年制,故称旧五年制),因政治学习延误半年业务课,于同年下半年补足所误的业务课后学完同年下学期课程,因此在1950年春季学校迁到大连后遂升入上一级,由此在校时间延长半年而变为寒假毕业生。1952年东北航海学院成立后学制改为五年(四年学科,一年实习),海运管理专业上年招生亦改为五年制,俄文科则改为二年制,但1950年、1951年暑期招收的航海、轮机专业为三年制(三年学科不经实习),于是便出现了旧五年制、三年制、一年制、新五年制和二年制数种。见“东北航海学院历届学生学籍表”。
1951年暑期,学院招收新生180名,其中航海甲、乙两班61名,轮机一班36名,海运管理两班62名,俄文科一班21名。1952年暑期,学院再招收新生267名,其中航海一班46名,轮机两班76名(是年轮机系首次有动力装置和船舶修理两个专业招生),海运航务管理一班45名,俄文专修科一班50名。至1952年12月末,全院学生总数569人,其中航海153人,轮机199人,海运管理132人,俄文专修科85人。学生毕业情况:1951年8月,俄文专修科一年制学生13人,年底航海系学生11人,轮机系学生9人;1952年暑期无毕业生,年底至1953年春,有航海系学生29名、轮机系学生23名、俄文专修科学生19名,计71名学生毕业。同期在院外毕业实习的有航海系、轮机系第四期学生64人,第五期学生51人下学期开学即转入毕业实习。
1953年3月在全国院系调整中,交通部和高教部决定将
福建航海专科学校、
上海航务学院迁至大连,在东北航海学院基础上合并成立
大连海运学院。并校时上海航务学院有教师48人,学生354人,东北航海学院有教职工204人,学生569人。福建航海专科学校来大连27名教师,学生135人。
历史沿革
东北航海学校时期
1927年3月,曾留学日本商船学校和海军学校的东北航警处处长沈鸿烈在哈尔滨创办了
东北商船学校。该校是青岛海军学校分校,以“造就海军将校”为宗旨。校内设驾驶、轮机、测量班,学生只有190多名。东北航警处统辖东北海防、江防、水警、航务、渔业、港务、盐务、造船、商船学校、海军学校和海事编译局等机构,沈鸿烈聘任同样留学日本的王时泽任东北航务局局长并兼任东北商船学校校长。王时泽留学日本时曾与杨开慧烈士的父亲杨昌济同班,并与秋瑾密切交往,共同加入孙中山先生派人赴日组织的秘密团体三合会。同年11月,该校迁入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校址。
1927年6月,“
东北商船学校”在租得东北联合航务局圈儿河修船课房屋为临时校舍后,于北平、奉天和哈尔滨设三处招生点,招收首期新生。
1927年8月12日,“东北商船学校”正式开学。
1927年11月,哈尔滨江北船坞新校舍落成,“东北商船学校”即由圈儿河修船课迁入新校舍。
1927年12月5日,“东北商船学校”补行开学典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商船学校”于哈尔滨沦陷后停办。
高等船员养成所时期
——国立高等船员养成所
1937年2月,伪满洲国交通部在
东北商船学校基础上于哈尔滨开设培养航运专门技术人才的学府“交通部高等船员养成所”。
1937年4月1日,第一期学员暂在哈尔滨道里炮队街正式入学上课。
1943年,日伪集团决定将学校迁往葫芦岛。
1944年9月18日,学校所有职教员、学生迁入葫芦岛的新校舍。迁校之后,“高等船员养成所”改为“国立高等船员养成所”。
1945年“八·一五”,“国立高等船员养成所”自行解散。
国立葫芦岛商船专科学校时期
——国立辽海商船专科学校
1946年11月24日,在原“国立高等船员养成所”学生的再三要求下,民国政府当局决定在葫芦岛原“国立高等船员养成所”旧址成立“国立葫芦岛商船专科学校”。
1947年4月14日,“国立葫芦岛商船专科学校”正式开学。
1947年5月15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国立葫芦岛商船专科学校”改名为“国立辽海商船专科学校”。
1948年10月,学校迁入天津,再于当月中旬迁往北平。
1949年2月28日,学校师生动身由北平迁往沈阳。
东北商船专科学校时期
——东北交通专门学校——东北商船专科学校——东北航海专科学校——东北航海专门学校——东北航海学院
1949年3月3日,“国立辽海商船专科学校”师生抵达沈阳,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接管后,改校名为“东北商船专科学校”,将学校原机构解散,即令其与东北邮电学校等合并,成立“东北交通专门学校”。
1949年8月初,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决定将“东北交通专门学校”解散,分别成立“东北商船专科学校”和“东北邮电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8月10日,“东北商船专科学校”正式开学。
1949年底至1950年初,学校迁往大连。
1950年2年2日,迁校结束,校址设于大连市白山路79号。
1950年8月,学校改名为“东北航海专科学校”。
1950年9月,再改名为“东北航海专门学校”。
1950年12月16日,学校行文正式呈请
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要求改建航海学院。
1951年4月2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东北航海专门学校”改为“东北航海学院”,学校隶属
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
1953年,在东北航海学院基础上,与
上海航务学院、
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隶属交通部。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