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简称海大、大连海大,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交通运输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交通运输部、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是国家“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大连海事大学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1911年,中国航海教育的专门学校——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正式成立, 唐文治兼监督, 夏孙鹏任教务长,仿效海军管理,严格入学条件,对学生统一要求着装,开展军事训练。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唐文治辞职。当时交通部改聘萨镇冰上将任校长,并得到副总统黎元洪捐助的巨款, 吴淞校舍得以建成,学校自徐家汇迁至吴淞,改校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1914年首届学生毕业,同年下学期开始招收轮机科学生。连续三届毕业生总共仅60余人,但分配就业仍很困难;又因办学经费不足,学校遂于1915年奉命停办,由海军部接收,改办海军学校, 名为“吴淞海军学校”。1921年吴淞海军学校停办。
1929年,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复校,仅设驾驶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入学。1930年秋,又开设轮机科,并建造实习工厂。1933年春,吴淞校舍修复上课, 并获准附设职业学校。商船职业学校设驾驶、轮机两科,招收十七岁以下的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37年八• 一三事变,日军发动侵华战争, 淞沪军民奋起抗日。因该校地处火线,校舍、图书仪器俱为日寇所毁, 被迫停办。1939年,根据国防最高会议的决定,在重庆重建商船学校,改校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隶属教育部,由高教司司长吴俊升兼任校长。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校产由重庆商船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聘宋建勋等三人为接收委员。1943年,学校并入位于重庆的国立交通大学,1946年于上海复校并更名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0年与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
合并组建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上海航务学院与发端于1927年东北商船学校的东北航海学院合并组建大连海运学院。1952年,福建私立集美水产商船专科学校与厦门大学航务专科合并成立福建航海专科学校,1953年11月,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并入大连海运学院。自此,中国高等航海教育获得新生。
1955年,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中国首批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3年,国务院批准学校航海类专业实施半军事管理。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为贯彻《兵役法》,国家开始在全国部分高校进行军事训练试点。该校被确定为首批学生军训试点院校。同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该校成为世界海事大学的第一个分校。
1994年,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8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认证,成为中国国内率先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高校。
稳步发展
从2003年开始,大连海事大学在半军事管理纵队中实行“校衔制”,使得半军事管理特色更加鲜明。2005年3月,大连海事大学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2007年,大连海事大学与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简称科伦坡学院)签署的合作协议获得教育部批准,实现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
20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李长春、张德江、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学校致信或题词祝贺,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视察了学校。2012年,学校法学院被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评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同年,学校开始实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3年,学校3个本科专业获批加入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同年11月,该校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8年,学校入选2018年度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立项名单。
2019年12月9日,时任校长孙玉清率团访问了厄瓜多尔太平洋大学(UNIVERSIDAD DEL PACIFICO, UPACIFICO)瓜亚基尔校区,并同太平洋大学签署了工作协议,大连海事大学厄瓜多尔校区成立。
2024年7月5日,大连海事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成立。7月7日下午,大连海事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设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54个本科专业,学科布局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拥有9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交叉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学校建有4个辽宁省一流学科,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658名,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85名,专职博士生导师287名,聘任二级教授47名,三级教授91名,1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49位省级教学名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通过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客座教授等形式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19人,定期邀请名师大家到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拥有19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互认)专业,2个英国轮机工程师及海事科技学会认证(国际区域认证)专业,2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本科),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调培养创新基地,4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23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9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团队,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省级虚拟教研室,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截至2024年5月,大连海事大学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6个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2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种辽宁省优秀教材。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67所国际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
2005年3月,学校与
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中国海外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
IMO)、国际劳工组织(
ILO)、
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
IMLA)、亚太经合组织(
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
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
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以及日本邮船(
NYK)等航运公司。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0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35个市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3月,“十三五”以来,全校科技活动经费总规模15.17亿元。共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3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07项,其中科技部、工信部、军委科技委、军委装发部、国防科工局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32项;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80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5项,其中重大项目8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32项,其中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
2021年,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继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立项1项、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立项3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对象委托课题立项4项之后,再获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7项。法学院2021年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累计达到20项。
截至2021年1月,“十三五”以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11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特(一)等奖24项。累计申请专利1634项、授权专利702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363项、授权439项。国内外检索系统(SCI、SSCI、EI、CPCI、CSSCI)收录学术论文共计4500余篇。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迅速提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8项,其中,依托“高品质航海模拟器”发明专利成立“大连海大智龙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已占领国内80%的市场份额,并进入国际市场;依托“下一代海上通信系统”发明专利,联合中国航天火箭研究院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的科技公司,已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片全协议栈AIS芯片和第一套全自主知识产权的VDES船-岸通信和服务平台系统。
学校团队研发了中国第一个内河数字航道系统。学校智能航运一体化应用技术团队与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合作研发了长江航道在线、长江电子航道图App和长江电子航道图微信公众号,使得船舶用户通过手机即可获取便捷的实时航道综合信息展示和查询、导助航与船队管理等服务,有效提升了长江干线的通行效率,实现长江航运物流经营的降本增效。2022年端午期间,长江水上货运中85%以上的长江货运船只依靠电子航道图引领航运作业,长江电子航道图App已然成为船员水上作业的重要保障,
2022年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大连海事大学孙野青教授团队承担的“空间辐射计量及生物损伤评估技术”项目进入太空。该项目是首次进入空间环境研究模式动物的载荷装载。2023年5月10日,孙野青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探测室团队研制的又一个重要的空间生物学实验载荷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本次发射任务载荷的“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将安装在空间站梦天舱外,是唯一一个暴露在空间站舱外的进行生物学实验的载荷。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图书馆有馆藏纸本图书总量249.5万册,电子图书231.18万册、电子期刊5.06万种、学位论文1194.9万册。订购中外文数据库94个,包括主流中国国内外权威学术数据库和检索工具。文献内容覆盖学校所有学科和专业,为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是以刊载水路运输工程领域研究论文为主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收稿范围: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海洋环境、电子信息、控制、材料等工程领域的研究论文。
主要国际收录:荷兰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的《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海事技术文摘》(BMTA),曾于2007—2008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入选2022年《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主要国内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学校校徽为圆形,中心由浪、船、帆构成;外环呈舵轮状,下方为“1909”字样;外环内侧由中、英文校名组成。
学校校旗为海大蓝底长方形旗帜,长宽比例为3:2,旗面中央印有校名和校徽。海大蓝由深蓝和浅蓝组成,深蓝色值为C:100 M:70 Y:0 K:0,浅蓝色值为C:30 M:10 Y:0 K:0。
大连海事大学吉祥物“海大大”诞生于2016年5月20日。
“海大大”以“海事”谐音的“海狮”为原型创作,运用大头小身的拟人手法,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自信睿智、青春阳光的卡通形象。“海大大”基本型为Q版海狮的迷人形象,在不同场合可以赋予其不同神态,赋予其身着海魂衫、制服、学位服等凝聚海大灵魂的元素。
海狮是“智商”最高动物之一,其吼声如狮,有“海中狮王”之称。它性情温和,聪明伶俐,勇敢无畏,集群活动,与人类亲近。用“海狮”创作吉祥物寓意海大人热爱海洋、劈波斩浪、奋勇前行、献身航运事业的博大情怀,充分体现“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
“海大大”以大连海事大学简称“海大”为基础,增加“大”字,取名“海大大”,预示着海大践行“学汇百川、德济四海”校训,发扬光大大连海事大学优秀传统美德,做大做强做优航海教育事业,坚定不移地走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发展之路。
精神文化
海大校训:学汇百川,德济四海
“学汇百川”出自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意指海大人具有大海般的胸襟,虚怀若谷;海大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善于汇聚八方英才,汲取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
“德济四海”系化用《周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中的“道济天下”。意指海大人以德为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德才兼备,具有服务社会、经邦济世、造福人类的志向、责任和能力。
海大精神:坚定、严谨、勤奋、开拓
坚定——船锚——海大人像船锚一样信念坚定、目标坚定、意志坚定;
严谨——船钟——海大人像船钟一样严谨求真、严谨求实、严谨求是;
勤奋——船桨——海大人像船桨一样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开拓——舵轮——海大人像舵轮一样开拓进取、开拓向前、开拓发展。
《大连海事大学校歌》
《大连海事大学校歌》由张本义作词,曲致正作曲。
学校校庆日为6月8日。
社团文化
大连海事社团涉及指导单位包括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校友事务与合作处、团委、体育工作部、创新创业学院、图书与档案馆以及部分学院等,涵盖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思想政治类、自律互助类、创新创业类、学术科技类及团委学生会等类型。
2023年9月20日,大连海事大学2023年社团招新暨社团风采展示活动在西山体育场举办,本次百团大战暨社团风采展示活动有111个社团和学生组织报名参加,共有17个学生组织和社团进行了风采展示的节目。
2023年11月22日,由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和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国韵子衿”情景演讲比赛暨阅读推广活动决赛在新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举办。“国韵子衿”是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延续举办多年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宣传和阅读推广品牌活动,旨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馆藏文献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读者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阅读品位。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占地面积144.2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7.24万平方米。校园主体由东山、西山、凌海3个校区组成。
东山校区
东山校区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包含航海类专业三个:轮机工程、航海技术、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实行半军事管理,为中国航运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东山校区是海上专业主要的生活与学习区,学校的校史展馆以及机关行政楼——综合楼也位于此。
西山校区
西山校区以航运为特色,包含理、工、管、经、法、文等47个陆上专业。西山校区是陆上专业主要的生活与学习区,大量教学楼也分部在西山校区,如学汇楼,百川楼,德济楼,四海楼等。
凌海校区
凌海校区有一座水上训练求生中心和陆上机舱实验室,以及学校的码头。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大连海事大学位于中国北方海滨名城大连市西南部。学校背山面海,山海相依。
学校的每座教学楼宇都有校园特色的名字,如以校训命名的“学汇楼”“百川楼”,以学科专业命名的“航海楼”“轮机楼”,以励志主线命名的“启航楼”“扬帆楼”等。并且学校形成了“众海相连,心海相依”的校园道路文化。学校东山校区的道路以“有形”的海命名,如:东海路、黄海路、南海路,西山校区的道路以“无形”的海命名,如:学海路、翰海路、艺海路。
校园中散落着彰显历史文化与人文气息的雕刻。镌刻着“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校训石矗立在校区中央、心海湖畔。凌风广场上矗立着“建校110周年校名石”,“建校110周年校名石”由一块主石和两块副石组成,主石正面镌刻的是大连海事大学校名,背面镌刻着大连海事大学校歌,副石上镌刻着校徽,底座将主、副石连接在一起。校名石的正后方,是“航海家的摇篮”组字,寓意着海大身负“航海家的摇篮”的美誉,面朝广阔无垠的星辰大海,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争做国际海事教育开拓者和引领者的信念和决心。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几十块篆刻着“仁义礼智信”等古训字雕的文化石寓意“尚德”;孔子、郑和、麦哲伦、爱因斯坦等15尊古今中外名人雕塑寓意“励志”。
学校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展馆与教学实习船。海大展馆是航海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记载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发展;天象馆是首批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肩负传播海洋文化和海洋科普的功能。教学实习船“育鲲”轮和“育鹏”轮被誉为“流动国土、移动校园”,整个校区基本建成集科普、教育、文化为一体的航海博物馆。
校友情况
大连海事大学诞生于清朝末年,肩负着“挽救航权,振兴国运”的历史使命,学校的发展历史,代表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历程,推动和见证了中国海运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大飞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校友。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