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
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
产生背景
概念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即业务流程管理,是一套达成企业各种业务环节整合的全面
管理模式。BPM涵盖了人员、设备、桌面应用系统、企业级 Backoffice 应用等内容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跨应用、跨部门、跨合作伙伴与客户的企业运作。 BPM通常以Internet方式实现
信息传递、
数据同步、
业务监控和企业业务流程的持续升级优化。显而易见,BPM不但涵盖了传统“
工作流”的流程传递、流程监控的范畴,而且突破了传统“工作流”技术的瓶颈。BPM的推出,是
工作流技术和
企业管理理念的一次划时代飞跃。
起源
企业现行经营
管理模式大多源于18世纪
亚当·斯密的“
劳动分工原理”和19世纪
泰勒的“制度化
管理理论”,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家和
管理学家认为其存在分工过细、无人负责整个流程、组织机构臃肿、
员工技能单一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原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汉默(Michael Hammer)先生提出了业务流程管理理论,引发了新的管理革命浪潮。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如
IBM、
通用汽车、
福特汽车和
AT&T等纷纷推行BPM,试图利用它发展壮大自己。
实践证明,这些大企业实施BPM以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国设立与BPM研究相关的学术机构较晚,其中最为活跃的是由中国最年青的博士后导师付勇带领的
协同软件博士后工作站,该博士后工作站由协达软件公司与
复旦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研究,并获国家科技、教育、人事等部门联合批复设立。
关系
流程无处不在。研发有研发的流程,生产有生产的流程,计划有计划的流程,销售有销售的流程,服务有服务的流程,人事有人事的流程,财务有财务的流程,实际上,在
企业应用的各种
管理系统中,都会包含大量的业务流程管理工作。
管理优势
节省时间金钱
BPM是提供业务流程建模、自动化、管理与优化的准则与方法。一个成功的BPM方案包括正确商业领导和技术的组合,可以大幅缩短流程周期(有时高达90%)和
降低成本。这种效果在跨部门、跨系统和用户的流程中尤为突出。从技术的角度看,一个独立的BPM系统能够轻易地与现有的应用软件如
CRM、
ERP和
ECM相集成,而无需重新设计整个系统。
改善工作质量
除了节省时间和成本的优点外,已经实施BPM 的企业也发现了其它几项关键优点。首先,可以大幅降低甚至消除造成企业损失的错误,如丢失表格和文件或错误存档、遗漏重要信息或必要审查。其次,显著改善流程的可视化程度,所有参与流程者不仅被授权了解自己在流程中的角色,而且确切地了解流程在任何时候的状态。第三,有了可视化,也就明确了职责,所有人都完全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完成哪些工作。不再有借口造成延误、误会或疏忽。最后,可提高一致性,公司内部和外部各方对工作都有明确的期望。结果使得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都有了更高的
满意度和
向心力。
固化企业流程
只要不是单个人独立完成全部工作的个人作坊性质,企业从它的诞生起,就存在着流程,并且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其流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几乎每个企业都针对各类业务流程和事务流程有一套
规章制度,随着管理的细化和规范化,企业的规章制度是越来越厚,而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的人却越来越坠入谜团中。可想而知,这些影响着企业生命的核心流程的执行效果会怎样了。
有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点,甚至花巨资请专业的咨询公司来重新肃清流程、规划流程,但很多企业中由于人的原因,如碍于情面、越级审批、不照章办事等,而造成应用的失败。
企业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就能在应用的初期阶段达到这样的首要应用目标,通过系统固化流程,把企业的关键流程导入系统,由
系统定义流程的流转规则,并且可以由系统记录及控制
工作时间,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及
服务质量的要求,真正达到
规范化管理的实质操作阶段。
流程自动化
有人做过一个行为分析,发现一个流程的
处理时间中90%是停滞时间,真正有效的处理时间很短。并且在流程
处理过程中需要人员去用“腿”、用“电话”等其他手段去推进,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效果差,时时有跟单失踪或石沉大海的情况发生。通过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计算机的良好特性,很好地完成企业对这方面的需求,信息只有唯一录入口,系统按照企业需要定义流转规则,流程自动流转,成为企业业务流程处理的一个“不知疲倦”的帮手。
实现团队合作
传统的职能式
企业组织架构,自有它的
应用范围和优势,但我们发现企业的很多流程不仅仅靠一个部门来完成,更多的是企业部门间的协同合作,特别是有些企业还存在着跨地域的合作,如
采购流程,它涉及到
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库管部门、
财务部门、商务部门、合同签署中的
法律部门以及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如果我们还以传统的职能部门的思维考虑流程,就可能患“
近视眼”、注重部门利益忽视
企业利益、重视部门上司的感觉忽视实效,并且还容易导致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的
灰色地带。而作为企业的业务流程存在着各
业务部门的天然联系,其流畅的业务处理是需要各部门以企业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协同工作。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以流程处理为面向,自动地串起各部门,即利用先进的
互联网技术串起各地域,达到业务流程良好完成的目的,并且企业的很多
高管人员的意识已远远超出一套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更多的希望凭借这样的系统,形成企业协同工作的
团队意识,配合完成自己的
企业文化。
优化流程
流程在制定出来以后,没有人能保证这样的流程就是合理科学有效的,即使是当时合理科学有效的系统,由于我们身处的
市场环境的变化、组织结构的随之变化、营销服务策略的随之变化,很难说能继续保持这种优势。一套好的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不仅仅可以具备以上的诸多好处,而且随着流程的执行流转,系统能够以数据、直观的图形报表报告哪些流程制定得好,哪些流程需要改善,以便提供给决策者科学合理决策的依据,而不是单靠经验,从而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向知识型转变
企业老板经常环顾员工下班后空荡荡的办公室,问自己我的企业还剩下什么,还值多少钱。而业务流程管理系统通过固化流程,让那些随着流程流动的知识固化在企业里,并且可以随着流程的不断执行和优化,形成企业自己的
知识库,且这样的知识库越来越全面和深入,让企业向“有生命会呼吸”的知识型和学习型企业转变。如一个新进入公司的员工,他能够通过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很快地熟悉企业及企业的业务处理,并且可以通过
流程固化形成的知识库不断充实自己及提高
处理流程的难度和水平。
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2.0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国内
管理咨询发展的一个
新阶段。
以往咨询项目的一般过程是顾问调研、顾问分析、顾问建议、顾问汇报,是以顾问工作为核心的形式,企业方的参与主要有配合调研、方案审议,参与的程度不深和人员范围不广,往往导致
咨询方案被束之高阁,因为企业方真正理解咨询方案的人不多,也就更加谈不上理解后的实施落地了。
延展咨询主要成员经过多年的管理咨询实践经验,逐步实践并最终总结出了流程管理2.0的概念,是对传统咨询模式的一种升华。
从形式上看
流程管理2.0的咨询方式下,企业方是工作的主体,顾问是理念、方法的提供者和过程的推动者。合作过程中,通过顾问有节奏有步骤的多频次的培训、研讨,组织企业方成员在掌握流程理念、流程方法的同时,去具体实践流程描述、流程串讲、流程审定、流程宣贯、流程稽查等一系列流程管理过程,并在过程中,通过逐步扩大的人员辐射圈,形成全员流程意识和流程方法。流程管理2.0与传统流程咨询的主要差异是更重视通过
流程梳理的过程,使企业掌握流程
管理方法,从基础上建立自我、持续的流程
管理能力。
流程管理2.0要求顾问不仅自己明白,更重要的是引导企业,让企业自己建立“自我觉醒”的能力,所以实际上对顾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交流能力、推进能力,尤其是推进能力更为突出。
从成果上看
共性的成果之一是一系列的流程文件,差异是
输出者不同,一为企业为主体,一是顾问为主体。
流程管理2.0的最大成果是帮助企业培养、建立了一支流程管理团队,从而能推动从流程体系架构、到跨部门流程建立与梳理以及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流程宣贯和稽查保障流程得到有效落地的一系列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培养了一批站在企业角度,而不仅是
部门利益角度思考的人员队伍,为
企业积累了一批后备管理
储备人才。
流程管理2.0的另一软性成果是刺激企业自我反省
部门墙,注意,是企业自我反省。流程管理2.0引发参与者比较大的感慨大致为:原来事情不是这样的;自己明白很容易,让别人明白就比较难了。从
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只讲“我”或“我们部门”,到讲“我们”以及“这个流程”,体现出来的是交流时的换位意识、全局
整体观念,是对以往的封闭的自我保护式的反击。
管理挑战
*业务主管希望企业的流程能够与不断变化的
业务环境保持同步,而IT主管希望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迅速做出响应,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改变
*经营管理者希望对
企业流程的执行进行通盘的监控和
绩效分析,更好的协调业务,做出更迅速、有效的决策
*
业务系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完成一笔业务需要人工访问多个系统。
管理社区
BPC是Business Process Community的缩写,全名是业务流程社区
管理方法
工作流
工作流描述了在BPM空间内人与人的交互和人与系统的交互。根据独立
分析师Sandy Kemsley所述,工作流就是我们所熟知的BPM的初始阶段。“一开始就有工作流,”Kemsley在她网站的第二专栏中写道。“更确切地说,在预先确定的
流程图有一个扫描过的人与人之间交互的路由文档。”在当代BPM的大背景下,工作流和
EAI(企业应用集成)平起平坐,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人的集成。工作流BPM旨在优化业务流程中以人为本的活动。这些措施包括活动监控,流程治理,正如BPM的成因,是对未完成文档向下进一步处理的编制。
面向文档
文档管理和工作流齐头并进。当文件穿过工作流时,追踪文件的去向以及它们的变动,维护文档记录的可靠性、安全性、
可用性,早在
计算机革命之前,已经成为了业务的必要元素。企业
文档管理系统利用
计算机技术来提供存储、安全、索引和检索选项。可用性正日益重要,因为多方参与者经常需要凭借多个应用来使用同一个文件。因此,依靠现有业务系统的集成是面向文档BPM成功的一个主要元素。
面向业务
自动化这门学科可以追溯到人工智能的早期,当时研究人员试图以最简单的术语,集中于规则的使用来描述复杂的系统。像最早的尝试模拟
国际象棋游戏实验计算机,这些系统按照
状态机的模式工作。有点像游戏规则,组织显式地或隐式地按照关键“规则”来定义过程,这些关键“规则”在流程的某些点上提出要做出哪些决定或更改——或请求哪些授权。一旦被称为
推理机,同类的
软件系统就发展成了
业务规则引擎或者
业务规则管理系统。创建和维护业务规则的复杂性常常成为这些推广这些系统的阻碍成分。 这些系统承担了类似以建模为中心的BPM工具的角色。(诚然,很多用户会将以建模为中心的BPM作为一个独特的类别。)以建模为中心的方法起初倾向于自上而下的进行工作,这些工作就是在模型中用
特殊符号描述一个组织,或组织的改进。一些工具厂商已经完成对可执行模型的支持——他们的模型可以生成或者帮助形成可用的
业务逻辑的代码。与这里介绍的其他类型的BPM系统相比,
业务规则引擎在纯BPM系统中的规模将变得更大。
面向EAI
在整个90年代从不同系统对集成可
操作型数据方法的改进,采取的是企业
应用集成或EAI的形式。虽然这些往往是
硬接线的一对一集成,
消息队列这种应用集成变得尤其流行,同时隐含业务流程表现为有组织的队列,例如,清除
银行支票或执行库存订单,让集成服务器很大程度上有了面向工作流的BPM的味道。许多架构师都倾向于把
数据集成问题看成业务流程问题。同样地,一些架构师将期望根据
B2B或
电子数据交换(EDI)来集成的
过程自动化。
管理层次
业务流程的管理按照其变革的程度应该分为三个层次:业务流程的建立和规范、
业务流程优化和
业务流程重组。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变革分别适用于不同阶段和管理基础的企业。
第一个层次是业务流程的建立和规范。
在一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建立的初期,由于企业生存的压力,管理者普遍关注市场和销售,对流程和制度不重视,运作基本靠员工的经验和一些简单的制度,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
企业主的
个人能力和一些偶然的机会,比如拥有该行业成功所需要的特定资源。处于这个层次的企业,当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开始走向规模化的时候,面临着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这个时候解决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问题,象许多企业推行ISO9001体系或其他一些基本制度的建设,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和一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行业里的企业大都属于这个层次。
处于第一个层次的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无序,通常会出现
组织结构不健全,机构
因人设岗的,权责不清和没有制度流程。这些企业通常没有成型的组织机构,谁熟悉哪一块也就由谁负责该项业务,职能通常会有交叉,企业的运作基本上依赖于人的经验和惯性,经常会发生
越级指挥事件,同时会表现出高度集权的特点。
从流程管理的角度,这个时期的企业急需的是建立起基本的流程和规范,如业务运作流程、作业指引、
岗位说明书、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这个时期的企业不能强求业务流程的精细,关键是明确权责,识别和描述流程,使工作例行化,
第二个层次是业务流程优化。
由于
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的机构会逐渐庞大,分工会越来越细,企业官僚化程度也在随着增加,这个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低效,也就是效率的低下,通常这类企业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组织机构完整,甚至大而全,也有书面的职责说明、制度流程,但是会出现部门间合作不畅,跨部门流程
工作效率低下,决策时间长,制度流程虽然有但是没有达到精细化的程度,流程执行不到位等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通过了
ISO9001认证或有完整的制度流程体系。具备这个特点的企业一般是一些迅速膨胀后颇具规模的民营企业和一些国有企业。其
业务模式相对稳定,而且通常
企业发展比较快。
在这个阶段的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企业的效率和
反应速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对现有流程的绩效进行评估,识别缺失的关键环节和需要改善的环节,针对流程各环节从可以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活动:是否过于复杂,存在精简的可能性
活动实现形式:是否能用更有效率的工具来实现活动
活动的
逻辑关系:各环节的先后关系可否作调整以达到改进目标
活动的承担者:是否可以通过改变活动的承担者来使流程更有效率
然后通过对现有流程的简化、整合、增加、调整等方式来提升流程效率,还可以通过明确流程
所有者(process owner)的形式来监督流程的整体表现,从而避免部门间推委的问题。
一般在进行流程优化的时候关注的是相对低层次的流程的效率和成本等,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工具对现有的流程进行改良,同时强调流程的有效执行,一般不会涉及到大的
组织变革和流程变革,这个时候解决一个从有到更好的问题。
业务流程优化的特点是一些局部的变革,对企业的冲击相对较小,相对比较容易实施,缺点是只是一些改良,对一些存在结构性问题的企业往往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
第三个层次是业务流程重组。
这个时候往往是公司的战略
转型期,需要对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需要全面评估业务流程,需要根据战略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重组流程以适应公司的战略,
流程重组往往伴随着IT系统的实施、重大的组织变革和业务模式的变革。这个阶段往往是一次重大的管理变革。
这个时候企业的流程本身并没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往往不能适应新的战略,一般伴随IT系统的实施或者新的
战略调整,需要对企业的流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
战略性思考,同时随着流程的调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实现战略
战略是企业统领性、全局性的谋略和对策,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被誉为“
竞争战略之父”的
迈克尔·波特曾论述,战略就是创建一个价值独特的定位。战略决定
产品规划,
战略指导资源配置,战略引导
组织工作的重心,但要确保战略实现,更重要的是首先战略必须落地,也就是须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
战略执行保障体系,而其中业务流程是战略执行落地的核心枢纽,在整个战略执行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企业的
战略目标只有落实到流程上才能变得可执行,即通过建立和
企业战略目标一致的流程目标,使业务流程环环相扣,同时流程目标与绩效体系有效关联,从而形成企业战略执行体系。
推进业务流程管理,实现战略落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首先,战略目标合理有效分解,与各部门业务活动紧密关联是关键第一步。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战略目标应逐层分解到公司各个职能和层次,与公司的各部门
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有效关联,才能确保团队内责任分工明确,方向一致。二是应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
关键成功因素,形成
战略地图。为此应组织各职能部门进行全面梳理,针对分解的各层次目标,对照公司战略目标进行现状
差距分析,识别各层面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经过综合评估分析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形成战略发展地图。战略地图也是形成战略
目标体系关键环节,战略地图帮助企业指明
战略实施路径,把发展重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员工更容易理解和沟通,这样战略就成了可以理解的语言,能够使企业整合资源关注关键成功因素,然后围绕关键成功因素制定并开展行动措施,使战略得到
有效执行。
其次,要实现战略落地,必须发挥业务流程管理的核心枢纽作用。围绕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而制定的行动措施要得到有效实施,必须将各项行动措施落实到各部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确保各项行动措施职责分工明确,业务实施流程清晰,才能保障其有效执行。如某企业要达成确定的“
提升设备运行保障能力”这项关键成功因素,其行动措施必须紧密结合设备
系统规划、科学维护等具体的业务工作展开才能切实可行。通过业务流程管理能有效提高业务效率,使企业所有事务工作分别由谁做、怎么做以及如何做好的标准清楚明了、一目了然。消除了壁垒,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整体
运行效率和效益,也将大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但业务流程管理该如何推进呢?实际中根据各企业具体现状,流程
分级管理会有所区别,一般可分为三级(如图1所示),一级流程(或称主流程)为管理者提供主要业务功能架构,主要目的是理清部门之间、业务模块之间的分工、接口和顺序,如物资
管理流程,将涉及物资
技术标准、采购、生产、物流、仓储等管理模块,该流程将详细描述界定各模块之间的关系、接口和管理要求;二级流程(或称
子流程),主要是针对一级流程中一些
核心业务模块或关键业务流程进行细化描述,明确过程的输入和输出,各项活动和方法、流程接口及其相互作用,明确所需资源和信息要求或者需要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措施。如
生产计划管理流程,从计划的策划、执行、变更、评估一直到改善优化,应明确流程所有环节控制要求;三级流程(也称操作流程),主要针对重要或
关键岗位明确其岗位业务流程,关键是将其岗位的具体
工作流程进行详细分解,每一步工作需要关注的质量、安全、成本、设备、环境等核心控制要求进行全面识别描述,对其众多的公司文件中相关的要求进行了有效链接,确保该岗位作业要求要点清晰明确,提高了岗位工作的效率和规范性。
再次,业务流程必须严格执行,
动态管理,持续优化。这就需要做到:一是业务流程管理应得到领导重视支持,
全员参与有效严格执行业务
流程规范,结合实际工作发现不足,持续优化;二是业务流程应与
绩效监控体系有效关联,通过绩效跟踪分析评估及时发现偏离流程目标要求情况,及时改善改进;三是建立全面的战略回顾评估机制。业务流程管理是一种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是为了更快更好实现战略的平台,而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战略会适时调整,而作为实现战略落地的业务流程平台同样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重组,以适应公司的战略发展。
流程管理就是消除人浮于事、扯皮推诿、职责不清、
执行不力的固疾,从而达到企业运行有序、效率提高的目的。企业运行必须让流程说话,管理者思考问题时要用流程思考,而不是“等领导发话”或“等领导拍板”,更不是“拍脑袋”。只有将流程中的各个节点把握好,才可以将工作理的更顺畅,让人员的效率迅速提高。
推进
流程管理是以战略为导向,以业务流程为枢纽,系统有效整合
质量管理、环境管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内控、
社会责任等各种管理要求,并有效关联绩效监控体系,形成战略执行保障体系,实现企业
精细化管理到简约高效管理,到最终卓越管理,实现战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