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记忆文献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遗产项目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是指符合世界意义、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项目。
名词释义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
标志
文献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世界的记忆。但是,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仅存的重要记忆在消失。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计划,来防止集体记忆的丧失,并且呼吁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馆藏文献,并让它们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2月组织发起了为世界记忆计划设计新标识的国际竞赛,要求新的设计方案应反映“保护世界文献遗产”的理念。而之前的世界记忆计划标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识过于相似,容易混淆。
在2009年7月31日结束的(巴巴多斯)第九次会议上,国际咨询委员会从候选方案中选出了优胜方案。设计者是来自德国的Heiko Huennerkopf。
设计者说,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上,信息和记忆首先一代接一代地口口相传。后来,岩画的发明和石碑凿刻允许文献保存更长的时间。接下来,莎草纸和羊皮纸纸卷轴形式的诞生进一步方便了记录,使得信息可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容易处理。于是,丰富的知识得以在这些卷轴中保存。
这个标识由以下几个元素组成:一个卷轴,同时包含有版权的象征,也描绘了唱片,胶卷和光盘。所有的这些都代表了世界记忆计划所保护的文献遗产的各种形式。
根据《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计划标识使用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世界记忆计划地区委员会和国家委员会以及拥有已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文献遗产的机构可以通过申请而获得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标识使用权。
组织管理
为顺利开展世界范围内的文献遗产保护工作,世界记忆工程建立了国际咨询委员会、地区级委员会、国家级委员会三级委员会框架。
世界记忆工程建立在一个多个支柱结构的基础上,从国际级委员会、地区级委员会,到国家级委员会分工协作。三个层级在世界记忆工程中各有其管理分工。国际级委员会的同级机构承担秘书处的职责,可被视作技术性机构,然而国际级委员会本身更多担当着协调地区级和国家级委员会的角色。
委员会
国际咨询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IAC)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常设机构,成立于1993年,负责指导监督世界记忆工程文献保护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并就该项目的资金筹集、分配和授予所选出的项目“世界记忆”标志等各方面的问题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提出建议和意见。
国际咨询委员会由14名委员和一定数量的观察员组成,委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任命,任期4年,他们代表世界各地区,并以个人身份参加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委员会大会。
国际咨询委员会负责监督整个计划,指导计划的规划与实施,并就该计划的任何方面的问题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提出建议。它的主要任务是:
[1] 评价并选择进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
[2] 向建议的项目划拨资金;
[3] 批准选为世界记忆工程的非教科文组织资助的项目;
[4] 筹集资金;
[5] 从《世界记忆名录》中除名;
[6] 修订《保护文献遗产的总方针》(General Guidelines to safeguard Documentary Heritage)。
秘书处
秘书处(Secretariat)负责世界记忆工程的行政管理工作,其职能包括:
[1] 为国际咨询委员会提供服务;
[2] 建立和维护世界记忆名录;
[3] 监督项目执行情况;
[4] 管理下属委员会。
秘书处向国际咨询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提交日常报告,并担当世界记忆基金的行政管理工作。
国家级委员会
世界记忆工程通过开展地区、国家各个级别或层次的项目和活动达到它的目标。该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国际、地区和国家级的部门之间开展合作,为此,有必要成立“世界记忆工程”地区和国家委员会。地区委员会(Regional Committees)和国家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s)负责工程项目和活动的综合管理和协调工作,其中包括根据《世界记忆名录》的选择标准,分别挑选出拟列入世界级、地区级或国家级名录中的项目,将其提交国际咨询委员会,在委员会同意批准后实施。此外,地区和国家委员会还要负责筹集和管理开展地区和国家项目和活动的资金,并具体监督地区和国家项目和活动的进展情况。
地区级和国家级委员会基于地理位置进行划分(地区委员会;国家委员会),或者基于特定的文献遗产进行划分(地区委员会),且由国际咨询委员会发起,并在各地区和国家成立。
地区级和国家级委员会在国际、地区及国家级层面上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关键作用,其职能包括:
[1] 鉴别文献遗产,并向国际咨询委员会提名;
[2] 全局性管理、协调各项目和活动;
[3] 全局性管理世界记忆基金,包括基金的分配;
[4] 监察地区和国家级的遗产项目;
[5] 各地区及国家委员会最终公布地区级名录,和国家级名录。
截至2009年6月,全球已有64个国家建立了世界记忆工程国家委员会。
国际保护计划
为了采取及时行动确保世界文献记忆不再受到损坏和丧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Memory of the World),以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规定的保护和保管世界文化遗产,如书籍、艺术品以及历史和科学不朽之作的任务,促进文化遗产利用的民主化,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Documentary Heritage)的重要性和保管的必要性的认识。
“世界记忆工程”是“世界遗产”计划的延续,旨在对世界范围内所有人类文明遗产进行权威性的评估和登录,以促进对世界范围内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录的抢救和保护。宗旨是通过使用最佳技术手段保护具有世界、地区和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促使这些文献遗产能够为国际间的广大公众所利用,并在全世界范围提高人们对本国文献遗产,特别是那些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性的认识。
基本原则
1993年,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波兰普图斯克召开。会议认为世界记忆工程必须有两个基本原则,即:
生存——保证收藏品和档案得到妥善保管;
提供利用——最大限度地向公众提供利用。
这就好比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保管使利用成为可能,而利用是保管和目的,并且是取得支持的最好理由。
目标
世界记忆工程有四个目标,它们不仅同等重要,而且互为补充:
1.保护:采用最适当的手段保护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并鼓励对具有国家和地区意义的文献遗产的保护;
2.利用:使文献遗产得到最大限度的,不受歧视的平等;
(这里强调的是利用的民主化,即只要是根据本国档案法可以开放的档案文献,就应该对任何人的利用要求一视同仁,包括外国公民。同时,世界记忆工程强调保护和利用的同等重要性。它们就好比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保护的目的是提供利用,而利用则是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获取资助的最有效的手段);
3.产品的销售:开发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的各种产品并广泛推销;(赢利所得的资金也用于文献遗产的保护);
4.认识:提高世界各国对其文献遗产、特别是对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的认识。
数据库
世界记忆工程建立了3个数据库,它们是:
1.失去的记忆:20世纪100多个国家的档案馆和图书馆由于灾害而损失的无法替代的档案文献。如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毁或严重受损的成千上万个档案馆和图书馆;在前南斯拉夫和其它一些国家发生的大规模销毁档案的事件等。建立这个数据库的目的并不是想记录一个令人伤感的事实,而是想给本领域的人们敲个警钟,使大家克服自满情绪。
2.濒危的记忆:已有超过60个国家给这个数据库提供了信息,希望将它们的馆藏收入该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已建成,使用的是1994年以来散发的调查表提供的信息。
3.活动:该数据库列出了当前世界各地图书馆正在进行的重大的图书保护活动。这个数据库是依靠国际图联保护和保管网络所作的一项调查而建立的。该数据库的资料将定期更新。
试点项目
世界记忆工程开展了许多试点的保管/利用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用新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文献遗产的保管和利用问题,可以以伙伴方式开展地区间的合作,来利用某些特殊项目的基金。
● 非洲明信片:一张包含大约3000张1890-1930年间西非经济共同体国家明信片的光盘。这些非常珍贵的明信片总共有大约5万张,它们反映了西非国家的殖民历史。事实上,这些明信片都分散保存在许多国家,主要是欧洲各国。只有通过制作光盘才能把它们“集中”在一起,进行整理并提供利用。
● 萨那手稿:这些手稿是在也门萨那的大清真寺被发现的。1972年,一场大雨造成了萨那清真寺的部分坍塌。在修复房顶时,工作人员意外地发现了已被隐藏了几个世纪的手稿。这些手稿都是羊皮纸和一般纸的碎片,主要是“古兰经”节选。这些手稿对研究当地早期的语言、宗教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培训当地的修复人员和缩微照相人员,帮助他们妥善地保存这些古老的手稿。该项目出版了展示“古兰经”碎片的光盘,并附有阿拉伯文、英文和法文的说明。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也门政府以外,埃及、德国和美国的部分组织也参加了这个项目。
● 布拉格国家图书馆: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将图书馆馆藏中最珍贵的手稿和其它文件制作成数字拷贝,并用于向研究人员和普通大众提供利用。
● 埃及明信片:这个光盘是埃及文物部门、巴黎卢浮宫和埃及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合作出版的。这些明信片反映了20世纪埃及的建筑和文化和风土人情等。
● 奴隶贸易档案项目:该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目的是研究奴隶贸易问题给当事国的经济和政治产生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将制定一个战略计划,以便更好地保存关于奴隶贸易的档案资料,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站和其他指定的网站向研究人员提供利用。
● 棕榈叶手稿:这是一个由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共同参加的项目,目的是妥善保管和数字化大约10万张棕榈叶手稿。在过去几个世纪,棕榈叶一直是这些国家传统的书写工具。
保护历程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为人类共同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了永久性的、科学的有效制度,由此全世界才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文化和自然价值的准则。随着对世界遗产认识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保护包括档案文献在内的可移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二十届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A·B·穆鲍在会议上特别指出:作为记录和传递知识、思想的“档案被世界公认为是每个国家的遗产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由于它们在国家意识和特征的建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成为国家文化财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1978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届大会会议通过《关于保护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建议》,《建议》提出,“文化遗产除了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外,也包括文献形态的可移动物品,即作为记录和传递知识、思想的文献遗产,如具有特殊意义的文件档案、照片、电影胶片、录音录像带、机读记录和手稿、古版图书、古籍抄本、现代图书等出版物”。
基于上述建议,在与国际档案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了旨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开展抢救和保护包括手稿、档案、图书以及口述历史记录等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世界级文献遗产的“世界记忆工程”,建立《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扩展和延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世界记忆即文献记录,它是全人类以文献形式保存和收集的记忆,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记载了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人类重大发现和重大成果,是历史赋予全世界的、今人的和后代的共同文化财产。
最新数据
I.《世界记忆名录》与“直指世界记忆奖”
截至2009年7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大会第9次会议在巴巴多斯布里奇敦落下帷幕,会议批准新增入选文献遗产35项,至此,《世界记忆名录》收录的文献遗产总数达193项,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还宣布,2009年教科文组织/直指世界记忆奖得主为: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并认可了其在亚洲区域维护方面实施的外联、教育及培训计划。
2013年6月18日至21日在韩国光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上, 共有54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分别来自40个国家和一个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博士也在当天批准了这54个提名。
目前共有100个国家的299份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和文献集合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
II.《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截至2010年3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区会议第4届全体会议在中国澳门闭幕,经评委会审议批准通过入选文献遗产8项,从而使《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收录的文献遗产总数达12项。
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中国文献遗产项目
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收编的是符合世界意义入选标准的文献遗产,是世界记忆工程的主要名录。这份名录由秘书处保管,通过联机方式在因特网上公布。
除《世界记忆名录》以外,世界记忆工程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这两个名录主要收集具有地区和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地区和国家名录并非在重要性上次于世界记忆名录,而是保护地区和国家文献遗产的手段,因为并不是所有文献遗产都具有世界意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就是中国的国家级名录。
评定标准
世界记忆名录,包括世界级、地区级和国家级,收录了符合相关甄选准则的文献遗产。
文献遗产可被列入一个以上的名录。世界记忆名录收录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文献遗产。地区和国家名录则分别收录具有地区及国家意义的遗产。这些名录的意义在于:
* 提高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及公众对其遗产重大意义的认识
* 协助从政府和其他捐助者处筹集资金
凡提名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必须根据下列甄选标准之一做出相对评估:
1.影响——文献遗产对世界历史产生过的超越民族的重大影响,这些文献不仅具有本民族的意义,而且具有超越民族和地域的世界意义。
2.时间——文献遗产代表性地反映了世界史上的某个重大变革时期,或有助于了解世界某一重大时刻的历史。
3.地点——涉及对世界历史或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地区和地点。
4.人物——文献与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杰出贡献的个人或民族的生平或著作有密切联系。
5.主题(领域)——以特殊方式记载世界史或文化中的一个重大主题的文献。
6.形式和风格——文献的特殊特征状况.是一种风格或形式的典型范例。
7.社会价值——文献具有超越一个民族文化的显著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
除了以上7个标准以外,还要考虑两个辅助性标准,虽然它们自身还不够重要,但有助于提高文献的重要性。
1. 完整性——如果某文献遗产显示出高度的完整性,那它的重要性会提高。
2. 稀缺性——如果某文献遗产是独一无二的或特别稀有的,那它的重要性也会提高。
这两项标准对认定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起参考作用。
有些文献遗产也许具有一系列符合选择标准的价值。例如,某文献是因为某主题或者作者而重要,但也许还有更多的理由,如果再符合辅助标准的话,即完整性和稀缺性,其文化内涵会更大。
中国入选名单
截至2017年,中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共有13份:
1、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1997年入选)
现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收藏的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录音档案,长达7000小时。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传世名曲。
2、清代内阁秘本档
有关十七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1999年入选)
保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文献形成于17世纪中叶,共24件。这部分档案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西洋传教士汤若望
3、东巴古籍文献
(2003年入选)
现存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东巴经》是纳西族东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传承下来的尚存2万余卷。分别收藏于我国的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湾,以及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语言文字,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许多传统学科,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东巴经》由东巴文字写成。东巴文字有2000多个字符,其源甚古,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4、清代科举大金榜
(2005入选)
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标志性文献档案,这些“清朝金榜”均为清代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殿试的名单。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终于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经历了1300年的历史。清代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遇重大吉庆,加开恩科。清代的科考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殿试是科考的最高规格,它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对通过了童试、乡试、会试的贡士们进行考试。殿试的成绩榜就是“金榜”。“金榜”是黄纸墨字,书满汉两种文字,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金榜”分大、小两种,大金榜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长度一般在15至20米之间,宽为0.8至0.9米之间。小金榜不用印,供皇帝御览和举行典礼时宣布名次使用。“金榜”又有文科、武科之分,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左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右门,三天后收回内阁保存。清朝金榜现存有200多份,涵盖了从康熙6年到光绪29年230多年间科举考试的殿试成绩榜。
5、“样式雷”建筑图档
(2007入选)
现存于世的样式雷图档逾两万件,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15000余件,其余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 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文物研究所。“样式雷”为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始祖雷发达(1619~1693),原籍江西。清初,雷发达应募到北京供役内廷,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宫殿,被“敕封”负责内廷营造工程。直至清代末年,雷氏家族有六代后人都在朝廷样式房掌案职务,历时200余年,负责过北京故宫北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的图样绘制烫样制作,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氏家族设计制作的建筑烫样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
6、《本草纲目》
1593年金陵版(2011年入选)
该版本已成为世界珍宝,存世不多,现存中国、日本(最多)、美国的图书馆。《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是由中国明代李时珍(1518-1593)编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该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本草纲目》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西方许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对象。
7、《黄帝内经》
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2011年入选)
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黄帝内经》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性著作,成书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该书系统总结了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实践经验,揭示出中医学的生命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至今仍然被传统医药学运用和西方医学借鉴,是世界医学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见证。
8、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
(2013年入选)
侨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也叫“汇款家书同襟”。“批”在闽南语和广东话中是“信”的意思,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信或款被称为侨批。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主要发生地以广东潮汕、福建闽南地区居多。100多年前,大量国人前往东南亚谋生,当时通信相对闭塞,华侨们只能靠侨批传音信、寄钱回家。侨批是维系海外侨胞和国内侨眷的纽带,也是侨乡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侨批档案”包括“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两部分。福建和广东保存的侨批档案及相关文献达16万件之多,来自广东三大侨乡的达到16万件,包括潮汕侨批10万余件、五邑侨批4万余件、梅州侨批1万多,福建侨批数量仅万余件,但保存时间跨度长,独具闽南特色,是“侨批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一种说法是,侨批档案,广东看数量,福建看精品。侨批具有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等特点,作为珍贵的民间文书,有别于一般书信,它涵盖侨乡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信息,融汇中外商贸往来、邮传驿递金融汇兑等方面的历史记录,是未经后来人刻意雕琢的史信,被盛赞为中国“20世纪的敦煌文书”。
9、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2013年入选)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共有22份珍贵的元代历史档案。这些珍贵的元代档案文献大致年代为1304年至1367年。其中有4份文档是用八思巴文书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地方寺院、官员等的圣旨,是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来往的重要文书档案之一。由于八思巴文是曾在元代辉煌并流行近百年之后逐渐从人们的视觉和意识中消失的文字,纸质版八思巴文档存世极为稀少,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保存至今的这4份纸质八思巴文档案对元代时期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依据作用。其他18份藏文铁券文书形成年代大致为公元1304年始到公元1367年止,其内容多为当时地方政权所有者为其管辖的官员、寺庙下发的文书,包括萨迦法王法旨,帕竹王的一部分文书。这些档案文书保存完好、发掘并向世人展示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对元代西藏地方政权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提供极高的研究价值。这22份珍贵的西藏历史档案是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极少部分,是从整理出的近一百万件档案中挑选出来的年代较久远、价值较高的西藏历史档案。
10、南京大屠杀档案
收录年份: 2015
这份档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南京大屠杀的史实(1937—1938);第二部分是军事法庭记录的战后对战犯的调查和审判(1945—1947);第三部分是新中国司法部门记录的南京大屠杀档案(1952—1956)。
11、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
收录年份: 2017
继2016年5月被《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收录后,2017年10月,该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档案多由纸质文本和丝绸样本实物组成,记录了每一种丝绸的原料、工艺以及纹样色彩的发展。档案中有大量用于出口的贸易认证和设计,反映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东西方贸易交流和文化变迁。
12、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
收录年份: 2017
该档案主要形成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由1500多件中文文书原件、5册澳葡议事会葡文译本和4小包零散文件合共3600份档案文书组成。
这批档案是澳门地方官员在行使中国对澳门管治权的过程中,与澳门议事会理事官之间文书往来所形成的地方衙门档案,也有反映澳门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和商业贸易的各种账目、信札、契约、合同等,是研究澳门历史以至中外关系史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3、甲骨文
收录年份: 2017
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世界记忆奖
为进一步推进世界记忆计划的各项目标的实现,教科文组织于 2004 年 4 月起设立直指世界记忆奖(UNESCO/Jikji Memory of the World Prize)。根据《教科文组织直指奖章程》中的规定:“这一奖项旨在纪念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作品 Buljo jikji shimche yojeol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促进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文献遗产的保存和利用。”
“直指”(Jikji)这本古籍的内容是高丽(Goryeo)王朝末期僧人白云(Baegun)总结的佛教禅宗中“禅”的要义。该书曾于1377年7月在韩国清州(Cheongju)城中的Heungdeok-sa 旧庙里,用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印制。全书分两卷印制,第一卷现已散落,第二卷现由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167次会议上,韩国代表团建议在世界记忆计划的框架内设立由该国政府资助的教科文组织直指奖,授予保存和利用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文献遗产领域里的优秀项目,且在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会议上重申了对设立这一奖项的承诺。
直指世界记忆奖的奖金为 3 万美元,每两年颁发一次,奖励那些对保存文献遗产并使这些文献遗产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做出卓越贡献的机构和个人。该奖项的奖金、管理费以及与颁奖仪式相关的一切费用完全由韩国承担。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根据教科文组织直指奖评审团(由世界记忆计划国际顾问委员会的7名全体成员组成)的建议,确定获奖者。2005年,捷克国家图书馆因其为保存和传播文献遗产做出的贡献,而成为首个直指世界记忆奖得主。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将宣布获奖者姓名。自 2004-2005 双年度起,总干事(或其代表)将于“直指日”之际在巴黎或韩国清州(Cheongju)举行的专门的正式仪式上颁发本奖。
获奖名单
亚太地区
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Memory of the World Committee for Asia/Pacific,MOWCAP)是一个国际合作战略组织,以保护文献遗产,并以促进公众对遗产的接触和利用为目标,由其着眼于亚太地区的文献遗产工作。其组织架构的基本目的是保证各成员国在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建立机制,以促成世界记忆工程对申报项目的最终甄选。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分部和中国国家档案局在中国厦门市联合召开了亚太地区第一次专家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以外,还有来自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和韩国的代表共13人。会议重申了“世界记忆工程”的意义和使命,讨论了亚太地区在保存文献遗产方面存在着的总是和需求,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代表们认为,虽然这项工作对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但亚太地区对世界记忆工程了解很少,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国家还没有建立世界记忆工程国家委员会。考虑到这个现状,与会代表团一致提议尽快成立“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在亚太地区加强对“世界记忆工程”的宣传,促进档案部门与图书部门的合作,并提供指导与咨询以促进世界记忆工程在本地区的开展。
1998年11月17日至20日,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8个国家的17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选举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馆长为委员会主席,又选举了三位副主席,分别代表东亚、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郭树银是代表东亚的副主席。委员会的秘书长是香港历史档案处处长朱福强,秘书处设在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
地区间合作
亚太地区委员会考虑到本地区有大量文件处于破损状态,库房不足和保护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建议采取地区间合作,共同解决破损档案的抢救问题,主要包括:
● 棕榈叶手稿(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老挝、不丹、泰国)
● 印刷史(中国、日本、韩国);
● 分散在本地区需要抢救的重要胶片;
● 本地区的口述史文件,包括民间药方等;
● 自由运动文件(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英国);
● 亚太地区电影史。
组织机构
在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们选举通过了“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执行局成员。考虑到亚太地区委员会的43个国家地理分布广,会议建议将本地区划分为4个地区,每一分地区分别由一位主席或副主席代表。执行局的组成结构类同于国际咨询委员会,其成员包括一名主席、三名副主席、秘书长和司库。经过投票选举,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馆长、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耶海娅女士当选为主席(同时代表东南亚国家),中国国家档案馆馆长希克先生和澳大利亚国家音像档案馆副馆长埃德蒙森先生分别代表东亚、西亚和太平洋国家当选为副主席,秘书长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档案局长朱福强先生,司库由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贾法尔女士担任,秘书处设在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执行局成员任期暂定为3年(1998至2000),以后则为4年。执行局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99年4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
宗旨和职责
亚太地区委员会的宗旨是在本地区宣传、推动并监督“世界记忆工程”,在国际上代表该地区的观点。地区委员会特别要支持和促进提名申请,增强在《世界记忆名录》中本地区文献遗产的适当代表性。地区委员会还要支持和协助'世界记忆工程'国家委员会的工作,并在适当时候,鼓励或发起提名申请。
亚太地区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如下:
1.提高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改善文件的利用条件;
2.促进本地区的资源共享和资源的最佳利用;
3.动员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支持亚太地区“世界记忆工程”;
4.鼓励对涉及多个车家文化的珍贵馆藏开展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5.鼓励各国成立“世界记忆工程”国家委员会;
6.保存亚太地区文献遗产《地区名录》;
7.讨论国际咨询委员确定的选择标准和其它事务,并提出建议。
亚太地区名录
《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Asia/Pacific Regional Register of MOW),是由“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MOWCAP)通过严格甄选而批准列入的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具有影响意义的文献遗产。其基本的甄选标准采用《世界记忆名录》的国际评定标准为模板,并适当纳入了区域范围内的附加条件,包括文献的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和领域,形式和风格,完整性,威胁和管理计划方面的真实性,唯一性,重要性等。
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从2005年开始建立地区级名录,截至2010年3月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会议第四届全体会议闭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共列入12项文献遗产,其中包括中国文献遗产3项。
中国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项目名单
截至2012年5月16日泰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5次全体大会,中国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文献遗产总数达5份。
中国档案文献
在“世界记忆工程”的推动下,中国国家档案局于1995年牵头组织成立了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其参加单位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国委员会、中国国家档案局、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文化部档案处,并开始对濒临危险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进行调查。
2000年,国家档案局正式启动了旨在确定、保护、管理和利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系列计划和措施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同年成立了“遗产工程”课题组,将其作为软科学加以研究,并制定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总计划》(讨论稿),这对启动“遗产工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1年2月国家档案局负责牵头组织成立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规划、组织协调“遗产工程”工作。
2001年5月10日至11日,为推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工作的全面开展,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了“世界记忆工程”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申报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了“遗产工程”的目的和意义,通报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总计划》(讨论稿),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申报组织工作、申报范围以及申报材料的准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研究部署首批申报工作。会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申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全国各级档案馆的领导对“遗产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积极部署申报工作,相继成立了由局馆领导任组长和有关处室人员组成的本地区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地区的申报工作,调研、制定本地区申报工作规划和年度申报计划,监督、指导规划和计划的实施,还确定了具体负责此项指导任务的联系人。各档案馆根据“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标准细则标准,精心选材,认真审定,选择本地区有特色、有典型意义的,同时又是最急需抢救的档案文献进行申报。
为确保对各地申报的档案文献进行准确评估,增加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文献的权威性,同时根据《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总计划的要求,2001年11月国家档案局组织成立了由季羡林先生任名誉主任的在京知名的文献、档案、古籍、史学界专家组成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长期工作,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是我国档案宝库中的重中之重,是进行档案抢救的重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将从各地申报入选的项目中,选择具有国际级文化价值的档案文献,推荐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使这些档案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充分认识,并得到进一步抢救和利用。
国家档案局于2002年3月8日组织召开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评定通过48件组档案文献第一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增强了全民族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意识,还促进了与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建立。最为重要的是,已经形成了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三个不同层次的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分别对入选的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三个不同层次的文献遗产实行集中领导和分级管理。
中国名录
世界记忆工程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收集具有地区和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以此为依据,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咨询委员会出台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作为中国的国家级名录。
评选标准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标准细则》从主题内容、时间、地区、民族与人物、形式与风格、系统性、稀有性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判定档案文献价值的相对标准。之所以称之为相对标准是因为任何一件或一组档案文献价值的确定,没有绝对的评价尺度,其重要程度和影响大小均取决于与其他档案文献的比较。
1. 主题内容——档案文献所反映的主题内容,是判断其价值的重要因素。凡是反映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的具有典型意义、标志性的档案文献,特别是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重大科学发现、发明以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重大变革的档案文献,都具有重要价值。
2. 时间——档案文献形成的时间,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因素,其包含两层含义:
① 档案文献形成时间的远近。在其他标准等同的前提下,档案文献形成的时间越久远,其价值越大。
②档案文献形成时间的具体阶段性。历史呈阶段性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在档案文献价值判定上同时具有时间相对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产生于某一重要历史阶段的档案文献,会比时间较久远的档案文献更有价值。
3 .地区——中国领土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在历史上发展水平不均,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起到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也不一样。因此档案文献所反映的地区,也成为判定其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地区具有典型性;改革开放的广州、深圳则具有新的地区典型意义;香港、台湾、钓鱼岛等地区关系主权归属等,凡是反映类似区域重大情况的档案文献,其价值更大。
4 .民族与人物
① 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反映某一民族形成、发展,反映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档案文献,以及反映各民族抵抗侵略、维护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档案文献,都具有典型意义。
② 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些著名人物的手书原稿,无疑比普通人物的档案文献更珍贵。
5 .形式与风格——中国的档案文献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档案文献无论是载体还是书写技术都有各自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形式和风格独特的档案文献,则更具有典型意义。
6. 系统性——如果一组档案文献显示出高度的系统性,其价值也会加倍提高。
7. 稀有性——如果一件(组)档案文献其形制和功能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稀有,则具有较高的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标准细则》中规定,档案文献符合七项标准之一,即有可能入选,但从入选的档案文献来看,仅符合一个标准的却并不多见,而更多的是因同时符合多项标准而入选名录。
入选名单
截至2010年2月,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先后公布了三批名单,共计113件(组)。
申报意义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将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入选的项目中,选择具有国际级文化价值、符合世界意义选择标准的档案文献,向国际咨询委员会推荐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对文献遗产来说,将其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会大大提高其地位。名录的申报工作是提高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其遗产的重大意义的认识的重要工具,并且有助于从政府和捐助者那里获得资助。
世界记忆工程建立了一个世界记忆基金。各国的全国委员会、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国际咨询委员会等都可以提名接受世界记忆基金资助的文献遗产。资助只能用于保护和使用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但也有极少量的资金可用于为建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制定管理计划。
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可以使用世界记忆工程的标志。这个标志可用于各种宣传品,包括招贴画和旅游介绍等。它将大大提高该文献遗产的知名度,以及收藏这份档案的档案馆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周耀林、王三山、倪婉主编.世界遗产与中国国家遗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 中国档案
3. 档案与社会
4. 国家文物局网站
5. 中国档案资讯网
6. 华夏遗产网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9 23:59
目录
概述
名词释义
标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