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芽是植物从茎的节间、根或叶上生出的芽,如洋槐根上、落地生根的叶片上形成的芽。一些植物体受伤后,也可在伤口附近产生不定芽,如秋海棠叶上,或砍伐后的柳树桩上所产生的芽。在生产实践上,园艺工作者利用秋海棠、
香叶天竺葵、泡桐等植物的叶或根容易产生不定芽的特点,通过扦插可以进行大置的繁殖。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为了实现植物工厂化生产,利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种调控手段,使培养物能快速、大量地产生不定芽,是实现快速
无性繁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定芽是植物从茎的节间、根或叶土生出的芽,如洋槐根上、落地生根的叶片上形成的芽。一些植物体受伤后,也可在伤口附近产生不定芽,如秋海棠叶上,或砍伐后的柳树桩上所产生的芽。在生产实践上,园艺工作者利用秋海棠、
香叶天竺葵、泡桐等植物的叶或根容易产生不定芽的特点,通过扦插可以进行大置的繁殖。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为了实现植物工厂化生产,利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种调控手段,使培养物能快速、大量地产生不定芽,是实现快速
无性繁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
高等植物正常的
个体发育中,芽一般是只从
茎尖或
叶腋等的一定位置生出。所以这种像
顶芽、
腋芽、
副芽等均在一定部位生出的芽,称为
定芽.与此相反,凡从叶、根、或茎节间或是离体培养的
愈伤组织上等通常不形成芽的部位生出的芽,则统称为不定芽。在叶上生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但在
鞭叶耳蕨(Polytichum craspedosor-um)、
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等可在叶尖处生芽;
东方狗脊(Woodwardia orientalis)、
碎米荠(Cardmine flexuosa)、
落地生根等能在叶面上生芽;
菜蕨(Diplazium esculentum)、
川续断属(Dip-sacus)、
柳穿鱼属(Linaria)、
柳属(Salix)等可在根上生芽,特别是在根或茎被切断时,更为显著。已知蕨类植物能在茎上产生不定芽,但
种子植物茎于上生出的芽,无疑多属于潜伏期的
休眠芽。聚集着
蚜虫等害虫的
波斯菊(Coreopsis tinctoria),在支持
头状花序的
花轴节间常形成许多花芽,无疑地也是一种不定芽。不定芽未必是任何植物在任何部位都能产生,只有在形成芽的各种条件都具备的组织中,才能产生出芽来,所以
定芽和不定芽只不过是器官学上的一个区别而已。
一种是从外植体表面受伤的或没有受伤的部位直接分化出不定芽来,最终形成完整植株的途径,这种途径称为器官型不定芽途径,如
球根秋海棠、
非洲紫罗兰、百合、贝母、虎尾兰属、朱蕉属、观赏风梨、原叶莲花掌等植物的叶或根培养。
另一种途径是先从外植体上产生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分化出不定芽,这种途径叫做器官发生型不定芽途径。这种途径再生的植株中出现变异的可能性往往较大,而变异频率太高会降低组培苗的商品价值。因为变异将使群体中个体的表现参差不齐或对产品质量难以预料和把握。不通过愈伤组织而直接形成不定芽的途径要更优越些。
有关不定芽发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基因的调控方面,缺乏
转录组方面的系统研究。利用
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了不定芽发生早期的
基因表达谱,共检测到2457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参与了激素代谢和信号转导、
愈伤组织和
侧根的形成、茎
顶端分生组织的发育和光合作用等过程。进一步的途径富集分析表明,不定芽发生早期
苯丙氨酸代谢和
苯丙胺素合成等途径相关的基因显著富集。并且苯丙氨酸可以显著抑制不定芽的发生,暗示了苯丙氨酸代谢和苯丙胺素的合成可能在不定芽发生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