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淮一体
社会事件
江苏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又一重大步骤正在苏北大地上实施。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地级市淮阴已正式更名为淮安市。以周总理故乡闻名中外的淮安市将快速推进“三淮一体”的大城市建设,使之成为江苏省最新崛起的又一经济文化重镇。2001年江苏省地级市淮阴市政府实施“三淮一体”战略(即原地级淮阴市、原县级淮安市、原淮阴县“三淮一体”),充分利用原县级淮安市的历史人文等资源(注:原县级淮安市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故乡,并作为地区州、郡、府治所达千百年,长期为江淮平原中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人文历史资源非常丰富),提升本地区整体知名度,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更名为现淮安区,整体划归为新地级淮安市的市辖区,原淮阴县划归为新地级淮安市的淮阴区。如此,“三淮”整合为新地级淮安市,辖清江浦区、淮安区、淮阴三区。
地理位置
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清江浦、清江、清河,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淮安市隶属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市区东距黄海海岸线仅100多公里,通达亿吨大港——连云港港和盐城大丰港两个沿海开放港口均仅需1.5小时。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淮安市人文答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刘少奇、陈毅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辉的足迹。1986年原县级淮安市(现淮安区)被国务院评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淮安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把“一穷二白”的淮安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江苏省新型的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1987年,辖县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入连云港市。 2001年江苏省淮阴市政府实施“三淮一体”战略(即原地级淮阴市、原县级淮安市、原淮阴县融为一体),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因重名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江苏省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 2012年,楚州区(原县级淮安市)改回淮安之名,设淮安区。 至此今天的淮安市辖清江浦、淮阴、洪泽、淮安四区和涟水盱眙金湖三县县。
发展规划
淮安市未来发展规划,定位为江苏省的三级中心城市(南京为一级,苏锡徐连扬为二级,淮安等为三级),长三角北部地区的重要公铁水空交通枢纽、区域商贸总部经济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国家物流节点城市,北翼中心城市之一(宁锡淮),江苏三圈(宁锡徐)一极(淮安)之增长极,规划江苏第四大都市圈。加紧水渡口区域和清河新区的建设,使市中心向东污染少的区域推进。
交通规划
交通方面:近期开工建设连淮扬镇铁路、连盐淮城际铁路、宿淮铁路,并对现有的新长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中期规划建设宁淮城际铁路,进行沪徐铁路(淮安段)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在规划中还包括十二五期间建设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城市快速通道。十二五末力争轨道交通水上公交开工。
教育规划
高等教育方面:对现有高校资源进行优化配制,筹划组建综合性淮安大学,淮安理工大学,淮安医学院。
县域规划
县域规划方面(2008-2020年):涟水县规划城区人口40万人,城镇化80%,建成中等城市;洪泽县规划城区人口25万人。
人口规划
人口方面:主城区人口120万,高教园区30万,新城区(清河新区,生态新城,清浦新城)90万,开发区60万,市区人口总计将达到30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0%,建成超大型城市,财政总量争取进入江苏省前五位。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4 10:01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