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括地志》载:湖水原出
虢州湖城县南三十五里夸父山,此流入河既鼎湖也。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及
阌乡郡,置
虢州,治弘农县(今河南
灵宝市),领
弘农、
阌乡、
湖城县3县。《
阌乡县志》载:铸鼎原,县东南十里,史记黄帝采
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鼎成,有龙垂
胡髯下迎,帝骑龙升仙,群臣后宫从者七斗‘余人,小臣不得上,系持
龙髯,髯拔、坠弓,抱弓而号。河南
灵宝现存一通《黄帝荆山铸鼎碑铭》的篆书碑,是唐贞元十一年(759年)由
袁滋书写的篆书,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
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
碑铭,它较陕西省黄陵县
桥山黄帝陵前的石刻碑铭早700多年,是目前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
史记 封禅书》书中提及“鼎湖”共有两处。其一: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不愈。其二: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珣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於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乃拜卿为郎,东使候神於太室。第一处所说之“鼎湖”为
汉武帝在
上林苑内所设
离宫——鼎湖延寿宫又称鼎湖宫。“文成”为
文成将军 李少翁。第二处所说之“鼎湖”为
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
《
后汉书·卷一○九·志第一九》:“卢氏有熊耳山,伊水、清水出。湖故属京兆。”《前·志》有鼎湖。
《水经注》:“湖水又北迳湖县东,而北流入于河。《魏土地记》曰:宏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湖。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晋书地道记》、《太康记》并言胡县也。汉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地理志》曰: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
《
水经注疏·卷四》:“守敬按:郦氏因《魏土地记》黄帝登仙之说,详述黄帝事,言荆山、首山本近湖县,而以黄帝乘龙为俗说,并证以《汉志》不言升龙,盖隐谓鼎湖在此,但不信乘龙妄谈耳。故魏王泰、乐永言等并云,鼎湖在湖县,近儒多从之。乃朱珔据《羽猎赋》晋灼《注》及《索隐》引《黄图》,鼎湖宫在蓝田,辨湖县与鼎湖无涉。余谓汉之鼎湖宫,自在
蓝田。黄帝之鼎湖,《史》、《汉》明云在荆山下,则非蓝田也,不可混而为一。考《西京赋》薛《注》已云,鼎湖在华阴东,华阴之东即湖县也,则湖县鼎湖之说古矣。”
《地理志》曰:
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黄帝 升龙也。”
熊会贞案:“今此水(盘涧水)曰盘豆河,出
阌乡县西南秦山,即夸父山也”,
杨守敬按:“郦氏因《魏土地记》黄帝登仙之说,详述黄帝事。言荆山、首山本近
湖县,而以黄帝乘龙为俗说,并证以《汉志》不言升龙,盖隐谓鼎湖在此”,“考《
西京赋》薛《注》已云鼎湖在华阴东,华阴之东即湖县也,则湖县鼎湖之说古矣”。
鼎湖位于
小秦岭之北、
荆山脚下,现(河南灵宝)
阳平镇所在地。据考远古时期,这里是一处湖泊,因黄帝在此汲水铸鼎而名曰鼎湖。《
括地志》载:“湖水原出
虢州县城湖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阌乡县志》载:铸鼎原,县东南十里,史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鼎成,有龙垂
胡髯下迎,帝骑龙升仙,群臣后宫从者七斗‘余人,小臣不得上,系持
龙髯,髯拔、坠弓,抱弓而号。
唐代李白诗曰:“鼎湖流水清且闲”,明代彭纲则写下了“鼎湖烟树接孤城”。中国古代著名神话“
女娲补天”和“夸父逐日”等典故皆诞生于此。现在
灵宝当地沿用的村名如大湖、灵湖、水泉城、南滩、涌指法训练埠均便是佐证。
河南
灵宝现存一通《黄帝荆山铸鼎碑铭》的篆书碑,是唐贞元十一年(759年)由
袁滋书写的篆书,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
碑铭,它较陕西省黄陵县
桥山黄帝陵前的石刻碑铭早700多年,是目前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典出《
史记·
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
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
龙髯,龙髯拔,堕,
乌号。
《史记·
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铜,
铸鼎于荆山下。鼎
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
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
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
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
周书·静帝纪》:“先皇晏驾,万国深鼎湖之痛,四海穷遏密之悲。”明 梁云构《
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鼎湖髯飞,征书羽下,乃起先生(
袁可立)田间。”
《汉代长安词典》说,鼎湖宫,西汉离宫。汉武帝时营造,位于上林苑东南边界……天上有龙降临,迎黄帝升仙。黄帝的随从小臣攀龙髯而上者有72人。汉武帝即因黄帝故事命名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