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属
龟鳖目鳖科下的一属
鼋属(学名:Pelochelys):是龟鳖目、鳖科下的一属动物,包括褐鼋、鼋和花背鼋三种,是体型最大的鳖类。甲壳长度达60-130厘米,头部短而宽,喙极短,眼睛向上推。鼻孔位于口吻部顶端。甲壳光滑,呈棕色、橄榄色至青灰色。头扁宽,眼小,位于接近口鼻部顶端。有柔软的覆皮骨板,背盘后半部分可动。它们的头颈和四肢都可完全缩入体内。四肢状,前肢8指,后肢5趾。尾极短。
动物学史
该属以前只包括1个物种“Pelochelys bibroni”,分布范围从印度西南部到中国东南部和菲律宾、苏门答腊、婆罗洲和新几内亚。然而,该属的分类学已经改革,重新被认定是3个物种。根据最新的分类,花背鼋(Pelochelys bibroni)只生活在新几内亚南部,那里已经描述了该物种的新类型。褐鼋(Pelochelys signifera)生活在新几内亚北部,而在新几内亚以外发现的所有鼋属(Pelochelys)动物都属于“Pelochelys cantorii”,是属于中文名称“”的物种。因此,Pelochelys cantori的范围非常广泛,可能比任何其他陆龟都要广,并且它可能仍然包含尚未描述的物种。菲律宾的标本尤其被认为代表了一个独特的物种。
形态特征
鼋属共有三种:
鼋,头扁宽,眼小,位于接近口鼻部顶端。背盘光滑、橄榄色。幼体背盘和头部可能会有深色斑点,背盘周围黄色。尽管有报道说,它可以长到1.8米长,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淡水龟,这最大的尺寸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不确定的。显而易见的是,最大的标本,背甲长129 厘米,被认为是可疑的;该物种背甲长度的范围是70-100 厘米,体重达到100千克。发现于菲律宾和亚洲大陆的鼋的标本,背部骨板有形态上的差异。
花背鼋(亦称新几内亚鼋)是最大的淡水龟鳖之一,体型能够超过它、或者与其相匹敌的,只有鼋属其它成员,以及小头鳖属、斑鳖属和大鳄龟属的几个物种。花背鼋的背盘直线长度能够达到1米,体重达到120千克。它们有柔软的覆皮骨板,背盘后半部分可动。它的头颈和四肢都可完全缩入体内。头宽,鼻孔位于口吻部顶端。四肢状,前肢8指,后肢5趾。尾极短。
褐鼋(亦称北新几内亚鼋)壳非常扁平,具有宽的软骨边缘。头宽,眼睛小,移至口吻末端。喙很短。爪子上有强烈发育的膜。幼体甲壳上具有模糊而紧密的、网状而整齐的花纹,有明显清晰的小黑点和标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成体甲壳完全无花纹,呈橄榄褐色。
生活习性
鼋一生中95%的时间都埋在水底泥沙之下,一动不动,只有眼睛和嘴巴从沙子里伸出来。它一天只有两次伸出水面呼吸。鼋是一种伏击食肉动物,主要是食肉,以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尽管也会吃一些水生植物)。
花背鼋偏爱低地河流和河口,但是也能很好地适应含有盐分的三角洲和大入海口。花背鼋是肉食性的,主食鱼、蟹、软体动物,偶尔吃点植物。它的捕食策略并不主动,而是一种伏击猎食者,它花费大量时间呆在河床底部,等待猎物游近。
分布范围
鼋主要分布在内陆、缓慢流动的淡水河流和溪流中。一些证据表明,它的范围也延伸到沿海地区。它栖息在印度东部和南部、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中国东南部、菲律宾(吕宋岛和棉兰岛)、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爪哇和苏门答腊)。
花背鼋只分布于新几内亚岛南部,中央岭以南的区域。过去,一度对其分布区域有困惑,但是已经在清楚了: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大部分区域的是鼋,而分布于新几内亚北部的是褐鼋。三种鼋的分布区域没有任何重叠。
繁殖方式
褐鼋的筑巢产卵通常发生在9月,经常与猪鼻龟位于同一片河滩。每次产卵22-45枚,经常产在鳄鱼的巢穴中,可能是褐鼋避免巢穴被掠夺的策略。
鼋的繁殖期在2-3月,雌性夜间上岸在河岸上向阳沙土地上掘穴产卵,每窝产卵20-28枚,卵直径约3-3.5厘米。卵呈球形,具有白色钙质卵壳,约40-60天孵化出幼体。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
鼋——极危(CR);花背鼋和褐鼋——易危(VU)。
鼋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12 11:06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