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昔非(1902—1970),广东兴宁市罗岗镇甘村人,先后就读于上海私立持志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北京大学。195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兴宁县政协常委等职。黎昔非是胡适门生、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刊物《独立评论》的经理人。
个人简介
1926年7月,黎昔非考入了上海私立持志大学文学系。其后他得知“五四”
新文化运动健将胡适出任上海
中国公学校长,同时作家
沈从文、
冯沅君、
陆侃如等也在该校任教,于是在1929年春通过考试后,他转学到
中国公学,仍读文史系,直至1930年7月毕业。1931年春,黎昔非考取了北大研究院研究生,导师为黄节先生,以《诗经》为研究方向。胡适主编的《
独立评论》的经理人。解放后,由于黎昔非曾替胡适经办《
独立评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都在劫难逃,在“文革”中含冤辞世。
1932年4月,在
吴晗的推动下,应胡适之约担任《
独立评论》经理人(曾被长期误为胡适同乡
章希吕),一直到1937年停刊为止。
据黎昔非在自传和其他一些材料中反映,他同意担任《
独立评论》经理人原因有二:一是在主观上他希望能半工半读,对研究生学业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二是客观上胡适的地位、名望以及再三邀请使得黎昔非不得不接受这个“荣恩”。但是,他的初衷并不是放弃学业把这当一个正式工作。
1933年开始,黎昔非多次提出卸任都遭到胡适的拒绝。他在自传中说,“几次欲辞掉未果,终于为生活所关而未果。”
1966年6月3日,《
人民日报》发表一封
吴晗致胡适的信,里面涉及
吴晗提议其担任《独立评论》经理人一事,黎昔非因此被打成“三家村黑帮”,紧接着是灭顶之灾,于1970年12月16日含冤逝世,让人扼腕叹息!
人物生平
黎昔非,幼小时先后在大坪培桂斋私塾、罗岗霞岚村祥和补习馆学习。1922年春,在省立梅州中学读书。1926年7月,考入上海私立持志大学文史系。1929年春,转学到中国公学大学部三年级就读,直至毕业。1931年春,考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生,在胡适及其他老师指导下钻研学问。
1932年4月,在胡适推荐和吴晗斡旋下,他暂停国学所的研究工作,出掌《独立评论》杂志,于5月出版创刊号。9月,与丁白清、陈菲村等人在上海组织成立文艺社,创办文艺刊物《昙花》半月刊,担任主编。1936年《独立评论》遭国民党当局查封,1937年4月复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他坚守岗位,继续出版《独立评论》第243期和244期(最后一期)。《昙花》也于4月1日出版第7期后停刊。1937年夏,他被北大研究院聘请担任助理研究员,后因七七事变爆发,学术研究再一次中断。
1937年7月下旬,他离开学习工作了7年的古都北平,取道天津南归故乡,献身于家乡的教育事业。1938年2月至1944年11月,先后在兴宁一中、兴宁二中、龙田中学任教。
1945年间,经闻一多先生介绍,到昆明中国医药研究所史地部任助理研究员,编写了约5万字的《本草纲目之本产地考释》。昆明回来后,先后在兴宁二中、宁中中学、兴宁一中任教,直至逝世。
他195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兴宁县第二、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1960年、1963年当选兴宁县人民委员会委员,还担任兴宁县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第二、四届常委。1960年,光荣出席广东省第一届优秀教师代表会。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残酷迫害。1979年平反昭雪。
人物评价
黎昔非,高风亮节,学识渊博,献身教育,桃李满园。崇高的品德和渊博的学识,深深地影响和教育了他的后一代。
亲属成员
其长子
黎导是著名翻译家、英语教育家、英国文学家,曾担任广州外语学院副院长。次子
黎虎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三子黎鹗是高级外交家。黎导、黎虎兄弟两人一同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名录》。
人物故居
黎昔非故居位于兴宁市罗岗镇富强村,坐北朝南,典型的客家四角楼建筑,二堂二横,共有20多间房屋。此建筑又有别于其他的四角楼,正屋上下祖堂间的天井较宽阔,上堂两侧是东西两个厢房,厢房内各有一个精致的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