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樵松(1901年8月14日-1948年11月27日),原名黄德全,号怡墅,后改字道立,男,出生于河南尉氏县蔡庄后黄村(今河南省
开封市尉氏县蔡庄镇),
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1年8月14日,黄樵松出生于河南省尉氏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就读乡学,后考入县立小学。
1919年,黄樵松考入太康县立高小学,一年后升入河南省立第四中学。
1922年,黄樵松因家境困难,辍学从戎,加入
冯玉祥部第十一师学兵团,成为学兵;11月,黄樵松随冯玉祥部自河南开赴北京,驻守北京南苑。
1923年,黄樵松经冯玉祥部模范连集中军训后,结业担任副排长。
1924年4月20日,黄樵松从学兵团毕业,分配至第十一师手枪营任排长;10月,黄樵松升任
国民军第一军第二师机枪营连长,开始参与军事行动。
军阀混战
1925年5月,黄樵松调任国民军第一军第十二师三十四旅一团第二营连长,后入军事教导团军官队受训,半年后晋升营长。
1926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后,黄樵松升任国民军第一军第十二师三十四旅101团团长,参与西安解围战役,率部击败
刘镇华部
镇嵩军,结束西安长达八个月的围困。
1927年4月,黄樵松随冯玉祥部东出潼关参加北伐,在鲁西、豫东等地与
张宗昌直鲁联军、
杨宇霆奉军激战,因战功升任第二师参谋长。
1928年6月,黄樵松升任冯玉祥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三方面军副团长。
1929年1月,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一师,黄樵松任91旅182团团长;4月,黄樵松率部参加反蒋战争。
1930年5月,中原大战中,黄樵松任冯玉祥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九师团长,于陇海铁路沿线与蒋军作战。
整军备战
1931年3月,冯玉祥战败后,随高树勋部接受南京政府收编,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十七师81旅182团团长;12月,
宁都暴动期间,黄樵松未参加起义,仍继续担任第二十七师职务。
1932年8月,黄樵松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十七师第79旅158团团长。
1933年5月,黄樵松任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冯安邦二十五师第1旅旅长,被派往江西、湖北、皖西等地围堵中央红军。
1934年,黄樵松任
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二军27师旅长。
1933年7月,黄樵松升任第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二军79旅少将旅长。
1935年7月,黄樵松率部驻防湖北公安。
1936年1月,黄樵松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二军27师作为全国第二批调整师,接受德国顾问训练,后移防江苏淮安,为全面抗战做准备。
初入战争
1937年7月,黄樵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七师第七十九旅旅长,同年率部参与长城抗战、保定会战等战役。
1938年1月,黄樵松晋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七师少将师长;3月,黄樵松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七师参加台儿庄战役,配合友军击溃日军进攻,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捷;4月12日,黄樵松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七师师长,不久,参加
庐山军官训练团任第三大队二中队队长;6月7日,黄樵松获青天白日勋章;7月17日,黄樵松被授国民党陆军少将;8月,黄樵松率部转战武汉会战,于沙窝、小界岭一线阻击日军。
1940年3月,黄樵松因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七师内部共产党活动遭孙连仲猜忌。
1941年3月,黄樵松被调任
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八军一四三师师长,率部在南阳、鲁山地区与日军鏖战三年。
1944年,黄樵松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八军中将副军长,率部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豫西鄂北会战等。
1945年3月,黄樵松在南阳战役中击退日军进攻,再立战功;8月15日,黄樵松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副军长,负责训练新兵;11月,黄樵松毕业于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三期。
起义未果
1946年4月,第三十军整编为第三十师,黄樵松任副师长,转战山西、陕西等地。
1948年8月,黄樵松率整编第三十师万余人空运太原,恢复第三十军番号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军长;10月29日,黄樵松收到高树勋起义密信后,秘密联络
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打开城门接应部队入城;11月3日,黄樵松因第二十七师师长戴炳南告密,被
阎锡山逮捕,押送南京受审;11月27日,黄樵松以“率部投降共军”罪名被处决,终年47岁。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黄樵松为革命烈士。
担任职务
人物事迹
寒门志士
黄樵松原名黄德全,1901年8月14日生于河南尉氏县蔡庄乡后黄村。父亲黄金玉为富户扛长工,农闲时卖麻花、糖块维生,后举家逃荒至太康县经营香箔铺。黄樵松幼年在村中私塾读书,1920年考入淮阳省立第四中学,因家贫每周仅靠父亲送馍充饥,仍保持优异成绩。求学期间多次至朱仙镇岳王庙凭吊,深受岳飞抗金精神感染。
1922年,河南大旱,黄樵松愤于国弱,与同学张宗衡报考冯玉祥学兵团。体检时因身高不足,垫砖被识破后咬树明志,终被破格录取。在开封演武厅、北京南苑接受两年严格训练,学习刺枪、劈刀、器械体操等,1924年因成绩优异升任冯玉祥卫队连长,后晋升营长,同年冯玉祥与
李德全结婚,黄樵松随侍左右,出于尊敬,将其原名“德全”改为“樵松”。
投身革命
1924年,黄樵松参与冯玉祥“
北京政变”,负责护卫要员,因忠诚干练升任卫队营长;9月,随冯玉祥五原誓师,国民联军确立联俄联共政策,黄樵松接触总政治部主任
刘伯坚等共产党人,系统学习《军人教科书》《八百字课》等革命教材,思想开始倾向反帝反封建。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兵败,残部被蒋介石收编为第26路军。黄樵松任第27师81旅2团团长,1931年参与对红军的第二次“围剿”。中村战役惨败后,听闻被俘士兵讲述苏区政策,内心产生共鸣;
九一八事变后在
宜黄县卓资山题壁“何不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公开反对内战,一致抗日。
抗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后,黄樵松时任第26路军79旅旅长,率部北上抗日,临行前给妻子王怡芳的信中说:“此次挥师北上,将与日倭决一死战!他不死,我便亡,最后关头便是今日”;7月29日,黄樵松率部抢占琉璃河、马头镇;8月2日,黄樵松于良乡全歼日军装甲分队,击毁战车1辆、击落敌机1架。率部坚守琉璃河防线40余日,掩护友军完成涿州、保定布防,直至9月14日因日军突破永定河撤离。
1937年10月,黄樵松率部驰援晋东娘子关,率部歼灭日军77联队300余人,击毙大队长中岛利男、少佐鲤登,赋诗“笑斩鲤登头,放歌大阪山”。在居雁门关东南的1000号高地阻击战中,全营官兵三昼夜血战至全员殉国,阵地失守前仍以石块抗敌。
1938年1月,黄樵松升任第27师师长;3月,率部参与台儿庄战役,行军路上,黄樵松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情景,悲愤地写下了“救国寸肠断,先烈血成河,莫忘山河碎,岂能享安乐?”的诗句;3月22日,孙连仲率部到达台儿庄,以池峰城第31师占据台儿庄。4月2日,黄樵松组织250人奋勇队突入台儿庄东北角,与
张金照30师形成合围;4月6日,对台儿庄发起全线反攻,黄樵松部分向纪庄、王庄猛攻,进抵沧汪庙、东庄、李庄、陶沟桥等处。日军不支溃逃,晚11时将各村占领。
1938年4月,徐州会战期间,黄樵松率27师驻守九里山防线;5月19日,日军以战车数十辆、步骑炮兵联合猛攻阵地,全师官兵“虽孤军重围,仍极力苦撑”,死守至下午5时友军全部撤离,方率残部突围。沿途遭日军追击,5月24日,抵淮阳时“损失奇重”,全师减员过半。
1938年6月,黄樵松移驻湖北应山休整期间,创办《军民日报》宣传抗战,成立“抗战干部随营学校”招募知识青年(包括后来太原起义牺牲的30军谍报队长王震宇);7月,率补充后的27师开赴潢川,投入武汉会战。
1938年9月,黄樵松指挥鸦雀尖保卫战,将师指挥部设于山顶,昼夜督战。日军13、16师团连续猛攻,阵地每日易手十余次,官兵伤亡殆尽时以营长充士兵死守。诗人臧克家以《国旗飘在鸦雀尖》记录惨烈场景:“士兵死了,连排长上去/排连长死了,拿营长去填”。血战至10月下旬武汉弃守,方率余部退驻南阳。
1940年5月1日,黄樵松指挥部队在明港伏击日军,激战五日歼敌2000余人,创
豫南会战大捷;5月18日,黄樵松夜派突击队穿插至信阳车站,焚毁日军仓库,缴获大批物资,震动全国舆论。
1945年3月,黄樵松时任第68军143师师长,备棺书“黄樵松灵柩”置于南阳城头;3月21日起抵御日军7昼夜猛攻,马武冢阵地三个排弹尽援绝后全员殉国;4月1日,夜晚突围时黄樵松赋诗:“别矣南阳城,回顾复回顾”,其坚守事迹被誉“铁打宛城”。
志同道合
1938年1月,黄樵松升任第27师师长后,赴洛阳参加蒋介石召集的第二战区军事会议。会上与
八路军将领
朱德、
彭德怀、
贺龙深入探讨对日战术,朱德提出“以运动战拖敌、游击战扰敌、发动群众持久抗战”的策略,黄樵松深表赞同。会后他感慨道:“朱总司令穿粗布军衣,句句讲的是救国真理;国民党将领呢服皮靴,却无一人能道破战局要害!”期间,他主动为彭德怀拍摄半身照,此后将照片贴身珍藏,视为精神指引。
1938年2月,黄樵松仿效八路军政治工作经验,在新郑县成立27师抗战歌曲队,台儿庄战役中该队冒炮火赴前沿演唱
《大刀进行曲》;5月,在中共安吴堡青训班支持下,扩编为20余人的战地服务团,成员均为中共党员或民先队员,由曲茹领导。黄樵松不仅拨专款保障服务团活动,更下令全师官兵学习八路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师部军官每日为房东担水扫院,军医义务诊治百姓,农忙时全员助农抢收。
1939年1月,国民党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2月,蒋介石强令解散军队中的战地服务团。黄樵松秘密召集曲茹等人,自掏腰包发放路费,临别时直言:“不要忘了我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11月,“
确山惨案”爆发后,曲茹携带揭露国民党暴行的材料途径27师防区,黄樵松表示绝不参与反共活动,期间共护送伤员安全转移。
1940年初,黄樵松部移防河南叶县时,国民党第五战区以“通共”罪名逮捕团长
陈扶民、
杜新民等7人。黄樵松闻讯驱车直闯军部,后经多方斡旋,7人虽免于死刑却被逐出军队。事后黄樵松密告曲茹:“如果形势紧迫,我可以把队伍拉走,靠拢新四军,继续抗战”;5月,将其明升暗降调任68军143师师长。
思想转变
1945年10月,黄樵松任第30军副军长,被迫率部参与国民党北进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军事行动。
邯郸战役中,其部遭刘邓大军合围,新8军高树勋战场起义,40军马法五部被全歼。目睹2万余同袍被俘,黄樵松痛心疾首:“撕杀半生,如今还要打内战,国家何日得安定,人民何日得更生?”此役后,他公开向记者表示:“老百姓犯了什么罪呀!”当被问及内战责任时,仅以“天晓得”暗斥国民党挑起战端。
1946年9月,临汾战役中,30军一个旅被全歼。黄樵松告假闲居开封,在妻子任教的小学演讲呼吁“珍惜和平”,并悬挂早年诗作明志:“待到功成归故里,携儿月下种梅花。”
1948年7月,华北野战军逼近太原,蒋介石强令30军空运驰援。黄樵松三次称病避战,最终被
胡宗南亲笔手谕逼至太原。
1948年10月,收到高树勋亲笔信,力劝“当机立断举义旗”。黄樵松召亲信师长戴炳南密议:“太原孤城不可守,当效高树勋来一个突变!”;11月1日,派谍报队长王震宇穿越火线,向
徐向前递交起义信函。徐向前亲复:“贵军长起义实属山西人民大贡献,事不宜迟!”;11月3日,戴炳南叛变告密,
阎锡山设局诱捕黄樵松,起义计划夭折。
11月18日,黄樵松在南京狱中写下《遗书》嘱妻“料理后事务必从简”,狱中创作《铁窗晚眺》等诗作;11月27日,黄樵松就义前高呼“南京解放万岁!全中国解放万岁!毛泽东主席万岁!”,与
晋夫、
王震宇同殉于南京江东门刑场。而后黄樵松妻子王怡芳买通狱卒,将三人遗体葬于莫愁湖畔。
1949年4月,南京、太原同日解放,叛徒戴炳南被公审处决。
1950年,黄樵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1979年11月27日,黄樵松骨灰迁入太原双塔烈士陵园。
所获荣誉
1938年6月7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颁授青天白日勋章给黄樵松;7月17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颁授国民党陆军少将衔给黄樵松。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黄樵松为革命烈士。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卢沟桥事变后,黄樵松率部北上抗日,临行前给妻子王怡芳的信中说:“此次挥师北上,将与日倭决一死战!他不死,我便亡,最后关头便是今日”。
九一八事变后,黄樵松在宜黄县卓资山题壁:“何不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公开表达反战情绪。
黄樵松反对内战曾说:“撕杀半生,如今还要打内战,国家何日得安定,人民何日得更生?”
黄樵松谈到对朱德的印象说:“他穿一套粗布棉军衣,发言句句适合抗战需要。我们国民党军官有的穿羔皮军衣,有的穿呢军服,却讲不出带兵打仗的道理。和八路军相比,实觉抱愧。”
家庭成员
逸闻趣事
在徐州战役中,黄樵松率部掩护长官部突破日军重围。一名士兵弄坏房东的铁锅,黄樵松自掏大洋替其赔偿,关心士兵的行为展现了他的军人风范。
1942年,中原大旱,黄樵松带领部队节约粮食救济灾民。他取消小灶,与士兵同吃简餐,捐出薪水为灾民开设饭场,赢得了百姓的感激,被称为“黄青天”。。
在一次外出时,黄樵松看到一名妇女抛弃小女儿,便将其收养并命名为黄燕丽,亲自照顾她的生活和教育,体现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
黄樵松和妻子王怡芳对孩子们要求严格,始终坚持孩子自理生活,从不让家人接送,培养了孩子们的自立能力,展现了严谨的家庭教育。
黄樵松严肃批评侄儿黄文锡购买新衣,强调应专注学习,不应过于讲究衣着,传递了他对青年应有责任感和节俭的教育理念。
人物影响
骨灰安放
黄樵松烈士的骨灰于1979年11月27日迁往他曾参与起义的太原,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省政府、省军区、省政协及省城各界为此举行了庄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薄一波、
程子华等领导人送上花圈和挽联,表达对烈士的敬意。
人物诗作
1937年10月,黄樵松率部驰援娘子关,歼灭日军77联队300余人,击毙大队长中岛利男、少佐鲤登,并赋诗庆功。
1938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行军途中,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流离,悲愤写下诗句。
1945年4月1日夜,黄樵松率部突围,士兵身着棉衣涉水渡过白河。杏花初绽,河水依旧寒冷。黄樵松依依不舍地告别战地,回望南阳城,感慨留诗。
1946年9月,黄樵松不愿继续为蒋介石效力,回到开封家中闲居,并在妻子王怡芳任教的省立第三小学演讲,强调珍惜和平的重要性。他还书写早年诗作,悬挂在住处,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1948年11月,黄樵松在太原酝酿起义,事泄被捕,押解南京遭国民党杀害。就义前写下绝命诗。
人物评价
黄樵松烈士是一位有正义感、有民族气节的军人,是一位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的爱国人士,他为解放太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死犹生。(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代表王益民 悼词)
抗日烽火中,你曾在台儿庄前,挥剑斩倭寇,立下战功,举世闻名,全民扬眉吐气;快解放太原,你正欲高举义旗,却遭敌暗算,殉难雨花,万众震惊,痛哭丧失忠良。(
姚雪垠、
臧克家、
张之强、
高鲁等 挽联)
后世纪念
人物书籍
纪念展陈
黄樵松起义接洽地旧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办事处小窑头村,占地151.41平方米,原为胡家大院长工院。
2019年,山西省太原市组织部门发现该院落曾是黄樵松起义的接洽地,并对其进行了修缮和布展。黄樵松起义接洽地旧址坐西朝东,东西长14.42米,南北宽10.5米,建筑为石砌窑洞式结构,设有三眼套间窑洞及拱券形门窗。
2020年,黄樵松起义接洽地旧址布展完成,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现当时的战争局势,以及黄樵松、晋夫等人的爱国情怀,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解放太原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