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
明末清初文人
黄培(1604年~1669年),字孟坚,号封岳,山东即墨(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是明代兵部尚书黄嘉善嫡孙。崇祯年间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历官都指挥使,例授金吾将军
黄培,字孟坚,号封岳,山东即墨人。黄嘉善之孙。幼年丧父,由叔父黄宗昌扶养成人,黄宗昌原为明朝御史,黄培16岁时荫袭锦衣卫指挥佥事
清兵南下,在家居闲的黄宗昌组织民众守城抗击,成为反清英雄,后忧愤成疾而亡。这都给黄培以影响。在崇祯朝中做官十七年,他刚正有志节,清兵攻陷北京,他几度要为大明殉国,但因其母病逝都城,只得扶柩回籍安葬。没能尽忠。
黄培是很有才华的诗人,隐居乡间,他不屑与新朝权贵结交,不惧剃发令,依然蓄发宽袍,爱憎分明。受客居即墨的诗人宋继澄父子影响,闭门谢客的黄培开始参与宋所组织的诗社的活动,借诗明志,抒发胸襟。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黄培把27年来所作280余首诗编作《含章馆诗集》,刊刻传世,赠与亲友,以笔为刀,抒发心中怨愤。据说他在崂山以大石建室居住,题为“丈石斋”,以示坚贞。
清廷初定中原,极欲压服关内前明臣民,急需各类忠于新朝的文人。罗织文网,制造文字狱,成为统治阶级对付忠义之士的惯常手法,黄培在奸佞小人的陷害下,因《含章馆诗集》而遭杀身之祸。
受黄家几代恩遇的姜元衡投靠清廷,恩将仇报,纠合小人从《含章馆诗集》中摘抄了若干句子,断章取义地指控黄培有反清复明思想。因此,酿成一桩颇大的案子。
诬告黄培的状子先后呈县衙、州府、抚院,黄培的罪名无法定下,姜元衡没能如愿。康熙五年六月二十日,姜元衡向总督衙门投递了诉状,罗列了黄培一伙怀明反清的十大罪状。很快,朝廷下旨从严审讯,包括刻工、装订人在内217人被牵进此案。
历史学家周至元先生找到当时庭审的原始卷宗,里面完整记录了黄培文字狱的审讯全过程:
审判官问:“你说《含章馆诗集》中有隐叛语,都是哪些?一一说来。”
姜元衡:“培诗中有‘纪年犹列汉春秋’之句,他说出一个汉字,就是不尊我朝年号。”
黄培辩道:“这是游山的诗,是说乡村野人不知世事的意思。”
姜元衡:“他说汉春秋,就是心在思明。”
黄培说:“今诗人用秦汉唐宋入诗者众多,难道都是思明么?”
这一句没把黄培问倒,姜元衡又找到下一篇:“问说波方定,蛮鸿遍地多,不知天下事,明日更如何。天下太平,他却在诗中说明日更如何,这明明就是不轨之意。”
黄培解释:“那是崇祯十五年所作的诗。”
审判官总结:“既是明朝做的诗,到本朝也不应刊刻了。”
黄培无词对答。
在控告黄培隐叛语一项中,姜元衡共举出九处诗文,黄培都进行了一一辩解。此后他又举出例子控告黄培在诗文中诽谤清朝,其中有这样一句:有民皆板荡,天地不蓬飞。
姜元衡说:“板者反也,如何天下安乐,他用板荡二字,不是存心诽谤么?”
黄培再辩:“此诗也是追伤明乱所做。”
姜元衡又道:“你诗中说,世尽争葵藿,人谁念蕨薇,居然以夷齐自比,不肯献蕨薇于本朝。”
这次,黄培虽然也有辩解,但刚说完审判官就厉声喝道:“这种谬狂之诗,竟敢在本朝刊刻,你还要强辩么?”
在姜元衡控告黄培的十条罪证中,除了这些悖逆诗文外,连他的家人也不放过,比如他告:“黄培母亲的墓志铭上没有清朝年号”、“黄培父亲黄宗宪不剃发并以明朝衣冠殉葬”还有“黄培的儿子取名贞明,有个明字,有不能忘怀明朝之意”等等。
这些问题看上去荒谬,黄培只能一一辩解:“当年葬母时,一时糊涂,并非有心。我父亲临终之时,你父亲也在榻前,有没有剃发问你父亲便知。至于我儿子黄贞明,今年已经三十岁了,从来就没改过名字。”
姜元衡还控告顾炎武:“曾到即墨黄家住,搜集史实作《忠节录》。”
顾炎武是这样说的:“贡生是江南人,因在山东做买卖,将本钱寄在章丘谢家,后来谢家把本钱亏损,给了贡生一处庄田。贡生从不认得姜家、黄家为谁,去年五月份去谢家时才认识姜元衡。他就这样把我牵扯进来了?更何况我还没看过那本书。”
顾炎武当场请求审判官给了一本原书,翻看起来。看完后回禀审判官:“这书中有宁人二字,姜元衡就说这是我,那宁人下面还有铉恭二字,姜元衡的弟弟就叫铉恭,那这里的铉恭就是他的弟弟了?”
此话一出让姜元衡头冒虚汗,生怕又把弟弟牵扯进来。赶紧抛出下一个问题:“那你到即墨住在黄家,还曾与杨万晓同过席。”
把自己的帮凶搬了出来,审判官提审杨万晓,此时的杨万晓却说:“当时我在黄家读书,有人跟我说,有一位江南才子要来,后来也没见到,只听说他叫顾宁人,不曾见到真面。”
没了杨万晓的证据,审判官几次问黄培,黄培也一口咬定:“从不认识顾炎武为何人!”所以,顾炎武入狱七个月后,因证据不足宣告无罪出狱。其实除了证据,顾炎武早日结案,还有其他原因,周至元在书中说:“顾炎武的外甥在北京做大学士,跟山东布政的关系很好,顾炎武入狱后,他便给山东布政写了封信‘母舅顾炎武,赋性怪癖……有仇人诬陷所致,久识吾兄明镜高悬,当能予以昭雪……’此外,还有顾炎武的朋友也都身居高位,为他的事情出力不少。”
事实上,顾炎武曾经是到过即墨的,他不仅到过即墨在黄家做客,还与黄宗昌游崂山,并为黄宗昌、黄坦的《崂山志》写过序。
经过四年审讯,“黄培诗案”终于结案。此案虽涉及217人,但最终只有黄培一人判处了死刑(康熙御批)。
康熙八年(1669年)四月初一,黄培在济南慷慨就义,终年66岁。宋继澄次子、黄培的外甥宋琏在为黄培写的墓志铭上说,黄培临刑前从容作诗,笑谈自若,自以为死得其所,并告诉他:“你是明白我的,明亡时我送母亲灵柩回家,本应该殉国,却没有做。现在,我不想为自己做无罪的辩护,只希望一死。”
黄培之子黄贞明将其父灵柩运回即墨后,于四月十四日葬于即墨城南水清沟黄培生前所造寿坟。黄培的副室刘氏(邑人刘晴岚之女)料理完黄培丧事后,在墓旁自缢以殉。黄贞明亦入崂山深居不出。其女年方及笄,矢志不嫁,带着其父画像,出家崂山潮海院为尼,法号“喜岩”;后迁巨峰前白云庵,今庵前之白木槿系为亲手所植。
参考资料
黄培.文化.2014-12-03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8 13:2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