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是中国旅游名山,也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总面积446平方千米。
命名
崂山,在历史上曾有“劳山”“牢山”“不其山”“劳盛山”“大劳山”和“小劳山”“辅唐山”“鳌山”“崂山”等名称。其中,“劳山”最早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郑笺云:“劳劳,广阔”。但对“劳山”的解释也不尽一致。一说该山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二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秦始皇到崂山时,劳民伤财,因此称为“劳山”。
此外,崂山还称“不其山”,出自《汉书·武帝纪》。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王献唐在崂山北部原始社会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证实远古时期该山北部生活着“不族”和“其族”两个部落,地以族为名,山也以族为名,称不其山。《三国志·崔琰传》沿用“不其山”。
“牢山”一名,出自东晋法显的《佛国记》。一是源于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故称“牢山”。另一说法,在中国古代星象学中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有一种对应的联系,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与此山相对,故称“牢山”。除此之外,唐代李贤著《后汉书注》,书中把该山北部的一部分称为“大劳山”,把该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称为“小劳山”,又简称为“二劳山”。“辅唐山”出自《太平广记》,是唐玄宗时所改,当时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宠,南岳道士李华周担心玄宗贪恋世间乐事不再修道,于是劝王旻出京,王旻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炼丹的请求,玄宗准许,并改“牢山”为“辅唐山”,宋的《太平寰宇记》中改为“牢盛山”。
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邱处机,来到崂山后,曾作诗称赞此山,诗中将此山称为“鳌山”,后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为国师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众道则奉师之意,称此山为“鳌山”,此名称仅见于元、明两代的碑记。“崂”字最早见于《南史》,明末黄宗昌编《崂山志》后,“崂山”一名逐渐被采用。直至清代才正式定名为“崂山”。
综上,该山本名应为“劳”或“崂”,汉代称“不其”,晋及南北朝称“牢”,唐代又有“大劳、小劳”和“辅唐”之称,明、清两代以“劳”、“崂”为主,“牢”、“鳌”兼而用之,至近代才专用“崂”字。
历史沿革
地质形成时期
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在6800万年至13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雨雪和流水剥蚀,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出现在的轮廓。
古代发展时期
崂山古为东夷地,历有“神窟仙宅”“洞天福地”的美誉,备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推崇,深为隐者高士、名道高僧所垂青。崂山,春秋时属齐国。秦统一中国后,置琅琊郡。传说秦始皇曾登崂山以望蓬莱,徐福由此出海寻求仙药。汉代设不其县,汉武帝曾驾临该地祭祀神仙;东汉大学问家逄蒙、郑玄以及南北朝的明僧绍先后于崂山建书院,著书授徒,开创村学之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即墨县,崂山皆属之。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崂山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名句。元代礼部尚书王思诚和大学士张起岩、文人戴良,明代大学士高弘图、御史黄宗昌、山东提学邹善与陈沂、巡抚赵贤,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王士郲、翰林尹琳基等人,都曾在崂山留下痕迹。尤其是大文学家蒲松龄将崂山视为第二故乡,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崂山道士》、《香玉》等名篇,使崂山名满天下。
近现代发展时期
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白沙河以南、砖塔岭以西的崂山山区大部,由即墨县仁化乡划入胶澳租借地。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设胶澳商埠,崂山属胶澳商埠李村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李村区隶属青岛特别市。1935年,将白沙河以北、砖塔岭以东的崂山另一半山区,再次由即墨县划入青岛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崂山山区相继属于青岛市所辖的崂山办事处、崂山郊区、崂山县和崂汉代。
自然资源
位置境域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地处北纬36°05′~36°19′,东经120°24′~120°42′,距青岛市中心40余千米。山区东南二面濒临大海,西部自南而北与青岛市区的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接壤,北部与即墨区相邻。
地形地貌
崂山东南两面濒临黄海,北部与即墨市相邻。东面较高且陡峭,连接大海,西面较为平缓,为丘陵地形。崂山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其是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得较长,余脉沿东海岸向北延伸到即墨市的东部,西面山脉一直到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十余个山头和起伏的丘陵。
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山峰地貌,海拔1000米左右,在更新世期间经过多次冰期、间冰期气候的交替变动而形成。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冰期时期的堆积地貌、侵蚀地貌,以及由于冰后期的流水活动和化学风化而形成。堆积地貌包括漂砾、石河、侧碛堤等地貌类型;侵蚀地貌包括U型谷、古冰斗、角峰等地貌类型。此外崂山还发育了冰碛海岸、冰碛群岛、季候泥等独特的地貌类型。
崂山按其山脉的自然走向,可分为4个支脉,分别是巨峰支脉、三标山支脉、石门山支脉和午门支脉;巨峰支脉包括巨峰干脊主体和东流水直插黄海诸山,最高峰为巨峰,位于山区东部,海拔1132.7米;巨峰为崂山的主体,支脉四出,分东北、东、东南、南、西五个小分支;三标山俗称标山,为崂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大支脉,包括石人河以西和白沙河以北的诸山,主峰为三标山,位于山区西北部,海拔683米;分干脊、东北、西南三个分支;石门山支脉包括白沙河以南和张村以北的诸山,主峰为石门山,位于山区西部,海拔570米。石门山支脉以巨峰西支的茶涧为界,分南北两支;午山支脉包括张村河以南和黄海北岸的诸山,主峰为午山,位于山区西南部,海拔398.3米。
地质结构
崂山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主要分三类: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
气候特征
崂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的特点。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影响大,又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加之崂山地形复杂,东部山区降水较多,空气湿润,小气候区明显,太清宫附近被誉为“小江南”,巨峰北则名为“小关东”,中部低山和丘陵区降水适中,形成半湿润温和区。
崂山境内的降水量随季节而变化,且月降水量振幅较大,春旱,夏雨集中,秋不稳定,冬季最少。崂山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中旬,无霜期累年平均为179天。崂山于11月至次年3月,多北和西北风,4~8月多南和东南风,9~10月北风和南风风势基本相等。
土壤类型
崂山土壤的成土母岩,主要是中生代花岗岩酸性岩类及喷发熔岩基性岩类,其母质有现代残积物、洪积冲积物、河流冲积物、河海相沉积物5大类。据1982年土壤普查统计,崂山山区内有棕壤、潮土、盐土3个土类,其下分7个亚类、12个土属、26个土种。
水文特征
崂山有地上水约3.17亿立方米,地下水约1.12亿立方米。地表水主要集中在6至8月汛期,年际变化大,地区分布也不平衡。地下水由于各区域地形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其类型分布及运动规律都有明显差异。第四纪松散层孔隙水含水组主要分布于山前、河肩地带,含水丰富,水质良好,开采方便。基岩风化构造裂隙孔隙水,由于局部残积层较厚,沟谷下切较深,形成下降泉,是著名的崂山矿泉水发源地。
崂山山区共有23条主要河流,由山区中部呈放射状扩展分布。这些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属季节性河流、多直流入海。
崂山东南两面临海,绕山海岸线长87.3千米。由于受燕山运动晚期花岗岩侵入影响,崂山山区的山体延伸入海,构成了沿海的陡壁、岬角、岛礁、海湾和潮滩。崂山海域属正规半日潮类型,每个太阳日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高潮出现在月亮中天后4小时50分,低潮出现在月亮中天后11小时零2分。崂山近海面海水表层年平均水温为13.5℃。最低水温在1月,平均1.77℃;最高水温在8月,平均20.5℃。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崂山山区的野生动物,大体分为兽类、鸟类、海洋生物类和淡水鱼类。崂山的主要野生兽类有狐狸、野兔、獾、貉、黄鼬等;有鸟类230余种,隶属10目、30科、63属,其中食虫鸟86种、食鼠鸟17种。此外,崂山沿海鱼种约87科、155属、200余种。沿海15米等深线以内生物主要为贝类、甲类、软体类及藻类,共有310余种,还有野生淡水鱼类有4科、9属、9种。
植物资源
崂山山区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长,适于植物生长,植物种类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大类。其中,木本植物有72科、156属、328种和变种,多为自然野生,资源极其丰富;崂山山区的杂草、野花等草本植物有900余种,其中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为常见品种。
药用资源
崂山的药用动物、植物和矿物资源,量多质优,种类齐全,有“天然药库”之称。其中植物类药153科622种;动物类药材50科54种;矿物类药材5种。
矿藏资源
崂山域内蕴藏大量花岗岩,另有少量白垩土及云母,其他矿藏较少。其中,崂山花岗岩,分布在整个山区,储藏量极为丰富,且多含白色石英,用作建筑及雕琢制品,耐腐蚀。
景区布局
崂山风景区有巨峰、太清、华严、仰口、九水等核心游览区7个,有问道太清、巨峰览胜、太平拜寿、华严祈福、九水画廊等精华游览路线。其中,巨峰游览区位于崂山风景区中部,以冰川遗迹和山海风光著称;太清游览区位于崂山风景区东南部,以道教文化著称;仰口游览区位于崂山风景区东北部,以福寿文化著称;九水游览区位于崂山风景区北部,以山水风光著称,负氧离子高达42000个/立方厘米,是国家最高标准的20倍,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华严游览区位于崂山风景区东部,南接太清,北靠仰口,西通巨峰,东临大海。主要有华严寺、那罗延窟等著名景点。
主要景点
巨峰游览区
巨峰
巨峰是崂山的最高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中国大陆18000千米海岸线上最高的山峰。峰顶由岩峦群体组成,高约100米,约600米。峰顶上部有一块宽约数尺的方形岩石,名“盖顶”,又名“磕掌”,即巨峰的极顶,仅能容三四人。巨峰三面峭壁,仅西南面可攀。1933年,沿石罅凿石为阶,建造了可容10余人的混凝土平台。1949年以后,在平台上建造了高约10米的了望台。巨峰石壁上,镌有“唯此独尊”、“东海奇观”等摩崖刻石。巨峰为崂山的主要登高观景地之一,“巨峰旭照”“云海奇观”“崂山火球”“巨峰佛光”为巨峰的四大奇观。
虔女峰 
虔女峰,是位于巨峰西南的一座小峰。因其形酷似一亭亭玉立美女而被称之为“美女峰”。1986年,时任中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游崂山见到此峰后,为其题名为“虔女峰”。虔女峰向前约1千米,即可到达巨峰。
天乙泉 
天乙泉,又名原泉,位于巨峰北下海拔1100米的丹炉峰下。水质甘冽,色乳白,为崂山地势最高的泉水,其水冬暖夏凉,涓涓不息,喷水高约十多厘米,是崂山第一大河白沙河的发源地。旁刻有“原泉”二字。
太清游览区
太清宫
太清宫,俗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是崂山规模最大的古老道观。太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由张廉夫创建一座三官庙。两年后(公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宫。唐代李哲玄又扩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名曰三皇庵。五代时期,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刘若拙建“驱虎庵”供奉老子像。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刘若拙奉敕重修太清宫殿宇,新建三官殿,重修三皇殿,太清宫已具相当规模。丘处机、张三丰等著名道士曾慕名而来潜修。
太清宫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殿宇房舍150余间,分为单开山门独立围墙的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座殿堂等。太清宫规模仅次于北京的白云观,称为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太清宫院内有银杏、紫薇、牡丹、耐冬等古树名花。三清殿院外石阶下有一口清泉,名“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名泉之一。
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崂山东南麓幽谷中,又称上宫。始建于宋代初年,后毁于山洪;元代大德年间,道士李志明再次重建,后历代屡有修缮。上清宫有前后二处庭院和偏院,有殿宇房舍28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上殿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正殿、后殿。前殿旧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明霞洞
明霞洞原为上清宫的别院,由巨石崩落叠架而成,洞额书“明霞洞”三字,刻于金大安三年。洞内高大宽敞,清康熙年间遭雷击,大半陷于地下。洞东一嶙峋巨石尚存有“天半朱霞”题刻。洞西斗母宫为现存主要建筑,主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为硬山式砖石结构。始建于金大定二年,明、清均有重修。
华严游览区
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麓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半腰,是崂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寺院。华严寺原名华严庵,为即墨城准提庵的下院。准提庵是明代万历年间即墨黄氏将花园改建为庙宇的,因古代“寺”、“观”不允许私建,故取“庵”为名。华严庵是明代监察御史、即墨人黄宗昌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修建的,前后共历30余年,方全部竣工。始名华严庵,又名华严禅院,1931年改称华严寺。
达那罗延窟
自华严寺沿山涧西上即达那罗延窟,这座天然的石洞宽7米,高、深各10余米,四壁如削,洞顶有一圆洞,颇似火山喷口,天光由此圆孔透入,据僧人说那罗延佛就是在窟中修炼成正果。如此巨大的花岗岩洞国内尚不多见,在崂山十二景中,称“那罗佛窟”。
仰口游览区
太平宫
太平宫位于仰口湾畔上苑山麓,初称“上苑宫”,意指“皇上”所赐之苑。始建于宋代太平兴国年间,故曾名为“太平兴国院”,元初改名为“太平宫”。与上清宫、太清宫同为宋太祖敕建的道观。太平宫依山襟海,景色绮丽,是观日、眺海、听涛、赏松佳地,周围奇洞摩崖、异石俏峰纷呈,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太平宫殿宇呈“品”字形,院门照壁上单线钩刻“海上宫殿”4字。结构严谨,端正饱满,为建宫时所镌。正殿旧祀三清和玉皇,配殿东祀三官,西奉真武,后世修整时,又重塑一些神像。西院辟有茶室,院中有井名“龙涎”,井侧石上刻明代山东提学邹善的诗。东院有钟亭,内悬新铸仿古铁钟一口,列为一景,名曰“上苑晓钟”。
狮子峰 
狮子峰,位于太平宫东北方向,奇峰耸起,背海面山,酷似张口雄居巨狮。上面刻有明代山东提学邹善所题“山海奇观”,字径40厘米。近峰巅处,有一形如狮吻的洞厦,内可容10余人。洞壁上石刻重叠,字迹依稀可辨。有明代蓝田、陈沂等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的题刻,以及金代游人明昌五年(1194年)的题字。狮子峰是观海上日出佳地。“狮峰宾日”、“狮岭横云”均为崂山胜景。
仰口湾
仰口湾位于崂山东麓,鹰定崮之东,南有泉岭,北有峰山,形成一个弯月形海湾,南北长2.2千米,宽阔平缓的沙滩东西长约1200余米,整个仰口湾面积约2.0平方千米。风光明媚,景色旖旎,阳光充足,海永清澈,金沙细软,内有矿藏“海底玉”绿石。
九水游览区
潮音瀑 
潮音瀑又名“鱼鳞瀑”,位于九水终端。以水声似潮、水形象鱼鳞而得名。瀑布旁陡壁上镌刻着“潮音瀑”三个大字,为20世纪30年代叶恭绰书写。潮音瀑从悬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泻;第一折落差约6米,第二折落差约5米,第三折落差约10米,织成一幅宽约5米的水帘,直泻崖下清潭。三折飞流方向有异,恰如空中飞卷长练。瀑下清潭直径约22米,深5米,形如缸,色靛蓝,清澈见底,名“靛缸湾”。潮音瀑旁建有石砌“仙舫”一座,是为纪念在此牺牲的抗日战士。西崖顶上有“观瀑亭”,供游人亭中观瀑听潮。“岩瀑潮音”为崂山胜景之一。
蔚竹观
蔚竹观,原名蔚竹庵,位于崂山北麓凤凰崮之下。初建于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由全真华山派道士宋冲儒创建。占地2.6亩,分前后两进庭院。蔚竹庵最初称“三元殿”,正殿中分别供奉真武大帝、观音大士和三官神像。其中真武大帝和观音大士的神像是用檀木精雕而成,为崂山诸道场中木雕神像之首;三官神像为铜铸,规模不大,很有特色。
狮身人面石
狮身人面巨石见于蔚竹观以东1.5千米处,石居峰顶之上,高约40米,坐东面西。“狮身”由整块巨石构成,浑然天成,呈跃起状,背上被一巨石镇住,故又名“石镇狮身人面石”。最为难得的是它的“人面”,侧面看去,眼鼻口俱各一且比例合度,造型逼真,颇似埃及狮身人面像之侧影,有鬼斧神工之妙,令人叹绝。
其他看点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仰口湾西南,在上苑山东南猪头峰下,前临涧水,环于苍松山楸间,该庙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是一处景色清丽的道院。崂山地区自清初就习惯把关帝庙与土地庙并排而建,至清末遍及山区各村,而主祀关羽的道院,在崂山仅此一处。关帝庙本是太平宫的下院(另一下院为东华宫),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太平宫分出。1929年由道士刘太清、贾太成主持重修,始具规模。重修后有大殿3间、道舍26间,为二进式院落。进山门为前院,有中殿三间,穿堂,两旁彩塑关平、周仓立像,高2米多,殿两旁各建倒房四间。后院为四合院,绕过照壁有大殿三间,内祀2米多高的彩塑关羽坐像,四周绘关羽生平壁画,如“桃园结义”“刀挑红袍”“华容挡曹”“单刀赴会”等,画工细腻工整,比例匀称。大殿两旁各有配房三间,东西厢房各四间,皆为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庙内藏有《道德经》等经书4部、字画硅轴,院内种有芍药、耐冬、黄杨等。
1984年,关帝庙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道观
明道观,位于崂山东麓招风岭前,海拔640米,是崂山现存地势最高的一处道观。清康熙五十三年(1741年)道士宋天成创建,占地1380多平方米。观分为二院,东院为“玉皇殿”、西院为“三清殿”,分祀玉皇、三清彩色塑像。光绪年间(1875~1908年),道观鼎盛时期,有道士78名,土地160多亩。明道观地处群山环抱,环境幽静,奇峰怪石,神话故事颇多。
开发保护
旅游开发
1979年5月16日,中共青岛市建设局委员会发文成立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处,开始实施对崂山风景区的管理。1994年,崂山区成立,崂山风景区进入发展新篇章。1991年,太清索道正式竣工投入运行,索道全长1200米,高差220余米,为羊线循环复式吊椅索道,整体投资400余万元,是崂山第一条游览观光索道。1992年,为促进景区旅游向观光、度假、休闲的综合发展,青岛市崂山旅游度假村开始建设,包括仰口国际旅游度假村、流清河度假村、北九水度假村三部分。此外,1998年,由青岛市区通往崂山的公共交通路线有6条;同年底,太清宫码头工程基本竣工,码头全长150米,其中主堤长80米,宽8米,吃水深度4米,引堤长70米,宽6米,护坡长100米,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码头建成后可停泊两艘大中型旅游船和十支快艇。2003年,崂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巨峰游览区开发建成,首次实现了崂山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融合与展现。自2006年起,崂山风景区全方位提升景区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
2023年以来,崂山风景区先后建立起了综合管理、应急调度、视频共享、智慧交通等多项管理平台,全网实名制分时预约售检票系统等关键业务,多次荣获国家、省、市智慧化建设优秀案例奖项。借助大数据、物联网、5G、VR等技术,持续加大游览区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服务,有效解决了景区内客流量大、安全管理能力不均、运营管理手段单一等问题。
生态保护
1989年5月,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先后制定了卫生管理和清洁工作的规章制度。在主要景区和游览干道设置卫生箱和公厕,并对景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随后,为制止风景区内乱采沙石,景区管委会重新发放开采执照和准运证,并在重要地段设立了沙石检查站,及时查处违章运输沙石的车辆,对仰口湾、流清河、泉心河等的沙滩进行重点看护,并逐步关停了原有的砖塔岭、观崂等12处采石场。
自1992年开始,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对崂山山区内的古树名木进行了普查、挂牌和建档工作,对编号入档的树木建立文字和图片资料档案,对其生长情况录像。景区管委会还成立了古树名木保护联网小组,先后投资30余万元,设立防护栏围等各种防护设施改善生长环境。
2016年,青岛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青岛市崂山风景区条例》,将风景区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核心景区,并对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做出明确要求。一是崂山风景区内禁止建设损害生态、危害安全、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项目和设施,禁止设立各类开发区;二是风景区建设应当保持自然特性,体现特色风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区可持续发展,避免园林化、城市化、过度人工化;风景区内的河溪、泉水、瀑布、池潭、水湾等应当保持自然状态,除按照规划要求保护、利用并经风景区管理机构审核、有关部门批准外,不得截流、改向或者做其他改变。三是风景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区规划,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完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方面的旅游配套设施,改善游览条件。景区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风景区管理机构指定的地点和划定的范围内经营,不得围追兜售、强买强卖或者拦截、围堵车辆强行揽客,不得欺诈和误导旅游者。
相关文化
宗教文化
道教文化
崂山是中国道教重要发祥地之一,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之美誉,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自春秋时期,崂山就聚集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海内的“东海仙山”。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末,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延至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195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崂山道教庙宇实施重点维修,崂山道教得到保护和生存。20世纪70年代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计划地恢复部分崂山道教庙宇,落实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还庙产,崂山道教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崂山山区内尚存道观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通真宫、华楼宫、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百福庵、大崂观和太和观。其中,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皆修葺一新,成为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佛教文化
崂山之佛教始于魏晋,在隋唐时期盛行,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后期渐衰,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崂山的崇佛寺(俗称荆沟院)建于魏元帝景元五年(264年),这是崂山最古老的寺院,应视为佛教在崂山的发端。东晋义熙八年(412年),到印度等地求经的僧人法显返国途中,遇飓风漂泊到不其县崂山南岸栲栳岛一带登陆,当时不其县为长广郡的郡治,笃信佛教的太守李嶷听说法显是到西方取经的名僧,便将法显接到不其城内,讲经说法,并在其登岸之处创建了石佛寺(即潮海院)。从此,佛教在崂山声名大振,广为传播。嗣后,崂山相继建起了石竹庵(后改名慧炬院)和狮莲院(俗称城阳寺),北魏时法海寺的创建,标志着崂山佛教已初具规模。宋、元两代,佛道两教一直和睦相处。直到明朝万历年间,佛教发展受到打击。但是,凭借众多著名僧人河当地乡宦士绅的支持,崂山的佛教仍有所发展。1985年,青岛市成了佛教协会筹委会,政府拨专款修复了崂山华严寺和法海寺,并将这两座寺院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崂山佛教寺院至今有名可循的有32处,建于隋代之前有6座,建于唐代的有4座,建于宋代的有1座,建于明代的有16座,建于清代的有5座。
非遗文化
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民间故事,主要指流行于青岛市崂山区(原崂山县)及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部分地区的民间传说故事,俗称“拉呱儿”,是崂山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是崂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崂山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名篇,如《崂山的传说》《石老人的故事》《枣核儿》等等。人们通过这些故事来赞美崂山人的智慧和力量,褒扬崂山人的勤劳善良,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崂山民间故事包括传奇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等,崂山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爱情故事。2008年,崂山民间故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崂山道教音乐
崂山道教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夷古乐。西汉之时,崂山祭祀之风兴盛,当时的咒音与山民号子、民歌韵味相近,体现出浓厚的东夷遗风。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康成在崂山(时称不其山)讲经,首次把宫廷音乐带到了崂山。相传,唐代著名道士吴筠曾来崂山,创制《清平调·咏王母蟠桃峰》,后演变成崂山道士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宋元丰八年(1085年),苏东坡来到太平宫,将大型琴曲《归去来辞》传给乔绪然等道士。自此,崂山古琴乐在中国古琴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清末民初,崂山成为山东乃至全国古琴乐中心,涌现出褚守恃、温高恒、叶泰恩、蒋清山、孙笃先、薛一了、韩太初、沈寅等名家,留下了《观海》和《月下修竹》等名曲。2006年12月,崂山道教音乐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要事件
1982年,崂山风景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次年,崂山太清宫被国家确定为“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之一。
1992年,崂山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1999年1月20日,国家建设部授予崂山风景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荣誉称号。
2009年3月24日,崂山风景区被中央文明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11年1月,崂山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6年7月,崂山风景区在首届“中国天然氧吧”活动中入选首批“中国天然氧吧”。同年10月,国家旅游局授予崂山风景区“厕所革命最佳景区”称号。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
2022年5月,山东省青岛崂山巨峰云海(滨海云海景观)入选“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
价值意义
1951年,设立崂山郊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对崂山地区的文物进行普查登记。1952年开始,城子、古庙等村庄建立了22个文物保护小组。1982年进行了文物普查工作,对重点保护单位进行了两次挂牌立标。1990年,成立崂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开展文物普查、抢救保护工作。对新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再次挂牌立标。崂山现有不可移动文物8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革命文物2处)。
参考资料来源:
旅游信息
交通线路
出行指南:乘坐地铁4号线至大河东站A出入口出站,步行约100米到达崂山(大河东)游客服务中心,乘客可根据自行需要选择乘坐付费大巴车或步行上山。
出行指南:乘坐蓝谷快线至浦里站A出入口出站,换乘620路公交车至仰口站下车,换乘618路公交车至垭口站下车,步行约460米,即可到达。
出行指南:乘坐蓝谷快线至浦里站A出入口出站,换乘635路公交车至仰口站下车,换乘618路公交车至华严寺站下车,步行约820米,即可到达。
出行指南:乘坐蓝谷快线至浦里站A出入口出站,换乘620路公交车至仰口站下车,步行约1000米,即可到达。
出行指南:乘坐蓝谷快线至北九水站B出入口出站,换乘639路公交车至北九水站下车,步行约1000米,即可到达。
门票价格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崂山地理资源.崂山风景区.
海上名山第一.崂山南线游散记[组图]-央广网.
崂山山脉.青岛新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0:22
目录
概述
命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