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唐(1896—1960)字献堂,初名家驹,后改名王献唐,号王凤生(王凤笙),以字行。
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办事处大韩家村人。著名
学者。在原籍完成启蒙教育后,11岁来到开埠不久的胶澳租借地,入青岛礼贤书院就读,文科结业后插修德文班。17岁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学习。他学习了一些新鲜的
西学知识,开阔了视野,对以后的国学研究不无启迪。 毕业后不久,1917年应天津《
正义报》之约,赴津翻译德文小说。1918年22岁时,回济南任《商务日报》和《山东日报》主编,后以两报特派记者身份长驻青岛。
个人生平
简述
1925年赴北京,开始研究目录学,并与
丁惟汾等共同研究音韵、古文字。1927年,到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不久,因政见不合,发誓从此不问政事,潜心研究学问,改名王献唐。
1929年8月2日,出任
山东省图书馆馆长。他着意搜集文物、典籍,扩充馆藏,使山东省图书馆成为当时全国收藏文物典籍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并创建山东省图书馆协会。1930年,考古学家
吴金鼎赴山东,发现了
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邀他同去勘查。之后,他与
傅斯年、
李济、
董作宾等人共同领导遗址的发掘工作,并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山东其他遗址进行了普查和小型发掘,为山东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1940年,他受聘任国史馆总干事,兼任
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撰写出许多考古著述。抗战胜利后,他亲自将原山东图书馆所有图书文物完整无损地运回济南。1948年返鲁,复任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国史馆纂修。喜藏书,收藏颇丰,一生收藏图书达10万余卷,藏于“双行精舍”,每有所得,辄为之写题跋,或考证版本源流,或述藏家逸闻,后被收入《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及《续编》中。所作《藏书十咏》中自称“黄金脱手了无余,换得陶南镇库书”,是其购书的写照。晚年又得顾千里批校、黄丕烈手跋古籍1部,又命名其藏书处为“顾黄书寮”。其《藏书十咏》,内容是访书、购书、载书、装书、勘书、曝书、跋书、抄书、借书、读书,为其经验之谈。曾向国家捐献出
越王勾践剑、
李自成闯王印等珍贵文物8 000多件及5万册古籍。藏书印有“双行精舍鉴藏”、“空自苦”、“疏经阁”、“三家邨人”、“献唐题记”等多枚。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等职,仍不废著述。1958年出版《黄县器》一书,为研究山东古代历史开辟了新途径,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个人作风
王献唐虽时常为衣食所累,但他一贯视读书、学习为人生第一乐事。1922年,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王献唐作为接收代表留任胶澳督办公署秘书,利用闲暇从事学术研究,著述《
公孙龙子悬解》六卷,这是他25岁时完成的第一部专著。由此王献唐开始研究自己钟情的金石、版本、音韵、目录、古币、考古等学科,并多有建树。在诗、书、画、印等中国文人传统的活跃领域,也显示了深厚的功力。王献唐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自炎黄二支,炎族出于东夷,而远古东夷文化的中心就在今天的山东,《炎黄氏族文化考》是王献唐在这方面的代表作。自30年代初动笔,直至去世前,10数次修改,努力使之完善。
相关事件
在二、三十年代任
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和山东省文管会副主任时,王献唐倾心于山东地方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他注重实地调查,大力搜求,努力保存了许多学者有学术价值的著作、藏品。在战乱年代中,王献唐以献身精神保护了一批山东文献的精华。
“七七”事变前后,他兼任
齐鲁大学教授,主讲文字学和版本目录学。期间,他与国内著名学者
傅斯年、
李济、
董作宾、黄炎培、
刘半农、顾颉刚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写下大量有价值的著作。他工作起来不知疲倦,被称为“连性命都不
顾的书呆子”。他创办《
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整理出版了许多历史文献,抢救了海源阁的藏书,搜集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如青铜、古陶、玺印、封泥、货币、石刻等。
日本侵略军逼近济南时,为使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免遭劫难,他求亲靠友,甚至把自己的收藏品卖掉拼凑运费,将省馆珍藏的善本书和文物,辗转万里,运至四川后方保存。路上,冲破敌人的空袭轰炸,长年流离于岩窟、佛寺,衣食不继而斗志守弥坚,抗战八年与书相依为命。他说:“这是山东文献的精华。若有不测,何以面对齐鲁父老?只有同归于尽了!”
山东省图书馆的重要文物和善本书在抗战期间,被精心运往抗日大后方四川,王献唐出资尽力,有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
王献唐是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
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又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和印章。著述有《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山左先哲遗书》等50余部,逾千万字。生平经见之书,无可计数,每有所得辄留题跋,其部分为书跋,经山东省博物馆整理,命名为《双行精舍书跋辑存》,1983年由齐鲁书社出版,计收书跋258种。
1960年,病逝于济南。1993年3月21日举行仪式,其亲属迁其坟至青岛,后正式安葬于浮山山阳。青岛
百花苑置有他的雕像。
年表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一岁
阴历八月十八日生于山东省日照市城关韩家村。初名家驹,后改名琯,字献唐,号凤笙、向湖老人,室名双行精舍,以字行。祖籍江苏东海,明初迁山东莒县,再迁日照。祖父王宏基,清庠生,祖母丁氏;父廷霖,行八,在当地行医,酷爱金石,著有《泉币图释》《读<;说文>;日记》,母丁氏,继母安氏。妻丁氏,子四:振华、裕华、国华、文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四岁
正月十五,于自家灯笼上作画,得本家大爷赏识。始以自家姐妹为模特绘画。
是年,与丁家女订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十岁
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喜欢读书、写字、绘画,被本村人称为小书画家。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十一岁
到青岛礼贤书院 求学。读完文科,又插班德文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十二岁
湖南人罗顺循任山东
提学使,就省城济南旧贡院东北隙地(今大明湖公园南岸)创建图书馆。宣统元年(1909)正式开馆,定名为“山东图书馆”。
宣统三年(1911年) 十五岁
与丁氏成亲。
民国二年(1913年) 十七岁
因生活所迫,自礼贤书院卒业。时已熟读文选,好诸子书,习赵松雪,善作四六文,常自记短篇小说,为县中人士所推重。
民国三年(1914年) 十八岁
入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分科学校 ,习土木工程。越二年,因家庭条件所困,肄业。
民国四年(1915年) 十九岁
长子振华出生。
民国六年(1917年) 二十一岁
应天津《正义报》之约赴津,为译德文小说。
次子裕华出生。
民国七年(1918) 二十二岁
任济南《商务时报》、《山东日报》编辑。
民国八年(1919年) 二十三岁
以《商务时报》、《山东日报》两报特派记者身份,长居青岛。
是年,其父到东北采药,客死吉林。王献唐在《访碑图诗》自注中记道:“1919年,先君见背,归梓吉林,忽中夜苫次,悟死生无常,治宋明理学及老庄诸子,求人生真谛。又泛览西方哲学及社会学书,俱不称意。成《人生之疑问》一文,为余平生思想转变之绝大关键。”(《访碑图诗》自注)
治佛学法相宗。
民国九年(1920年) 二十四岁
任山东专门政法学校国文教员,并兼任上海《新报》《申报》两报记者。计二载。
民国十一年(1922年) 二十六岁
青岛从日本人手中收回,王献唐为接收青岛代表之一,留任胶澳督办公署帮办秘书。是时,偶读《书林清话》,对版本学“始发兴趣”。(《双行精舍书跋辑存续编》)
民国十二年(1923年) 二十七岁
任青岛财政局股长。
9月,为陈干 《藏书楼目录》作序。称陈干捐万余卷善本书为官有,并向社会公开借阅之义举为:“随身图史,到手可以贻人;过眼烟云,中心自无碍物。同明共照,宁有界疆;大道为公,无分畛畦。是其拓怀旷达,洞识渊微,较之蕲陈编而罹殃,秘私藏而堕劫者,不亦远乎?”
民国十三年(1924年) 二十八岁
与青岛礼贤书院苏保志(德国人)等人发起成立“中德学社”,以研究文学、哲学为目的,主要翻译中、德两国文艺、哲学作品。
夏,草《
公孙龙子悬解》一书。对历代为《公孙龙子》作注之各家“一一为之疏解,其是者因之,非者正之”。(本书自序)
由法相宗改修天台宗。
民国十四年(1925年) 二十九岁
到北京,任京汉铁路局文书科办事员。与当时正在北京主持国民党北方执行部组建工作的
丁惟汾 共同研究音韵、古文字学。常典衣以收图书、碑帖,并与罗振玉、
王国维、
叶恭绰、
傅增湘等著名学者识交,“为治版本目录之始”。(《访碑图诗》自注)
写成《两周古音表》、《幽宵古韵考》。
民国十五年(1926年) 三十岁
三月二十九日,三子国华出生。
始收藏
古印,研求治印亦肇于是时。相与切磋者,若郁浚生、柯燕铃、董坚叔、王季明、马少维、丁希农诸公,皆一时俊彦。其印不宗一家,主要取法齐鲁古玺、汉晋印章,旁及皖浙、撝叔等名家,皆得神诣,不斤斤形貌,而气韵天成。尝与弟子崔君论印云:“世人治白文印竞言秦汉。秦与汉不同,西汉与东汉又不同。
鲁人能作真西汉印者,唯一桂未谷;东汉印者,唯一王西泉。世人治朱文印又竞言师松雪。松雪但求清整。清整不难,难在朴茂于秦汉之间,流美于机杼之外。”
年底,应
丁惟汾之召,赴南昌,先后任中央党部、中央通讯社一等秘书,中央训练部总务科长。时从丁惟汾“习《说文》、《方言》,为治小学音韵之始”。(《访碑图诗》自注)
民国十六年(1927年) 三十一岁
四月十八日,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由丁惟汾介绍,到南京国民党总部任秘书。在此以前,皆用名“王琯”。一次,报纸披露了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消息,怀疑他泄的密。遂不辞而别,发誓不再从政,正式用名“王献唐”。
六月,“专习《毛诗》,为治群经之始。”(《访碑图诗》自注)“时在宁都 ,冗匆未得鲜暇,旋作旋辍。中更世变,避居沪上,长日无事,乃重理旧业。”(《双行精舍序跋辑存》)
秋、冬,居上海蜷庐,继治《诗》。
12月15日,作此诗言志,“梦游孤山,见梅花盛开,得‘春风吹放万梅花’句,醒起足成之:
不妨此处便移家,梦里红亭洒幔斜。
九曲清溪栏十二,春风吹放万梅花。”
民国十七年(1928年) 三十二岁
在南京。编辑《双行精舍石文》四卷、《双行精舍丛辑》五卷。
十二月,《
公孙龙子悬解》由中华书局印行,蜚声学林。
民国十八年(1929年) 三十三岁
春,游苏州、上海。在沪见
丁惟汾。丁为其讲解宋洪兴祖著《楚辞补注》。
五月,回日照。
八月二日,由丁麟年 介绍,应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之邀来济南,任
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从此,立志在图书馆究其一生之精力,整理齐鲁文献,树立齐鲁学派之旗帜。
十一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由省府委派抵聊城,组成“海源阁藏书清查委员会”,检视被上匪掠过的杨氏海源阁藏书。见
宋本《史记》、宋本《咸淳临安志》等善本已残破不全,与乱纸相杂,宋本《蔡中郎集》第四册污秽满纸。愤懑不已,先就海源阁所藏善本书籍,逐一清点,亲自将书籍一一整理,登记造册。归后撰《聊城杨氏海源阁之过去、现在》。
八月至十二月,带领全馆同仁用五个月的时间,将馆藏书籍、字画、古物清查一过,按类归架。馆内各处房屋,亦先后修缮一新。设总理纪念室、普通图书阅览室、参考图书阅览室、儿童图书阅览室等。另设展室四处:古物美术展室(即“博艺堂”),陈列善本书画、碑帖、铜器、玉器以及其他古物;碑龛陈列室,陈列碑褐及造像等;汉画堂,陈列汉代画像、石刻等;罗泉楼,于右任书榜。楼上陈列玉函山房藏泉及有关泉币书籍。
时馆藏中西文书籍六万二千七百七十册。
民国十九年(1930年) 三十四岁
一月一日,开馆阅览,每日阅者百数人。
一月,“山东省名胜古迹古物保存委员会”成立,任委员会委员。会址设民政厅内。
二月,“重修《山东通志》筹备会”成立,任筹备主任。会址设图书馆内。
同月,成《聊城杨氏海源阁之过去、现在》一文。四月,由本馆印行。
三月十八日,“山东图书馆协会”成立,任常务委员。
同月,滕县弘道院建筑建筑房屋,掘得汉画九石。前去商洽,移藏馆中。
四月,“山东全省图书馆委员会”成立,任常务委员。
同月,泰安教堂修房掘地,得汉画像八方。前往交涉,运存馆中。
五月,滕县新出土汉画像十八石,运存馆中。
时阅览人数每日激增至四百余人。
六月二十六日,晋军入济,省政府移青岛。王献唐与全馆同仁
留馆,效死弗去。
始著《中国古代货币研究》。
七月二十日,晋军派赵正印来馆接收。王献唐卸职。
夏,聊城海源阁藏书散出,流落保定、天津市肆,济南敬古斋亦收购多帙。“深恐书流域外”,以解职所得一月修俸购得
黄丕烈校《穆天子传》及顾千里校《说文系传》。(《双行精舍书跋辑存续编》)
八月十五日,晋军撤出济南。
八月二十日,重新接收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修理房舍,整饬图书。同日,完成《关于图书馆之一部》,由省馆油印出版。
九月二十日,复开馆。
九月底与十月初,回青岛及日照探亲。
十月三日,复
傅斯年 来函。拟编辑《齐鲁先哲遗书》,信中说:“拟就乡贤已往之破碎工作,整理之,补苴之”。步骤为:“先求乡贤遗著,无论已刻未刻,使俾藏馆中。”其后,即“仿提要式合辑一山东艺文志。再择其未刻而确有价值者,赓续印行之,拟名为《齐鲁先哲遗书》。”“内容略分数门,尤偏重金石小学。以此事在山东方面,为陈簠斋、刘燕庭之于金石,王菉友、桂未谷、许印林之于小学,丁以此之于古韵,皆卓绝一世,尤应及先表扬。献唐所最注意者,为牟陌人、许印林两家。”(《复傅斯年书》)“七七”事变前已编成《山左先哲遗书》甲、乙、丙、丁四编,包括
牟庭《同文尚书》《诗切》、
许瀚《古今字诂疏证》、成蠸《篛园日札》、宋书升《古韵微》等十七种,委托江西瑞安陈绳夫仿古书局印行。嗣因抗战爆发,仅出版许瀚《古今字诂疏证》、牟庭《雪泥书屋遗书目》、牟房《佛金山馆秦汉石跋》、
李文藻《南涧先生易箦记》四种。
撰《音原》并将《毛诗》翻成现代之白话等设想。
十月,馆藏图书增加一倍,至十二万九千八百四十五册。
十一月四日,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
傅斯年任委员长,
李济任工作主任,王献唐任秘书,并聘
丁惟汾为顾问。
十一月七日,中央研究院开始发掘
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历时三十二天,收获巨大。十二月十二日,装成八十九箱,以大车运济。然后又对山东其他古代遗址,进行了普查和小型发掘。王献唐时于其役。1934年,李济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的《中国考古报告集》第一种——《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记载:“王献唐先生、杨今甫先生、刘次箫先生,在发掘期时时刻刻的想法子实际帮助我们;田野工作的同人在城子崖自始至终都享受了种种的方便,多半是他们的努力所致。”
同月二十八日,成《一年来本馆工作之回顾》。
十二月二十九日,成《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置》。
是年,成《古代货币甄微》四卷、《长安获古编校补》一册。
冬,屈万里来馆。语之曰:“治事期如银行之整饬不紊,治学期如学校之师友讲习。”(《屈万里文存》)
民国二十年(1931年) 三十五岁
三月,创办《
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旨意有二:“现代中国图书馆学,尚在一初期运动时期。旧日之成规,既不尽适用。欧美之方式,又未便从同。如何而能斟酌尽善,中外适宜,此应共同研求者一;中华民族四千年来自筑之宝库—图书,如开矿然,日日掘之,愈掘而宝藏愈富,迄今现在,尚不能测其究极。吾人对此民族精神寄托之图书,不能以保藏二字,了卸责任。更当荟萃全力,继续发掘,经发掘之所得,公诸世界,此应共同努力者二。”(《
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第一集第一期)内撰《如何能使中文图书排在一处?》《评高田忠周之古籀篇》《李南涧之藏书及其他》《馆藏朱秋崖手抄<;后汉书>;补正稿考证》《山东之抄书家一卢德水先生》《<;说文系传>;三家校语抉录》《新收陈房伯丙算书稿述记》《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理》《藏书十咏》等文章。
四月,急电青岛火车站,截留日本人大田且外运之潍县高氏上陶室所藏秦汉砖瓦。复由教育厅电请教育部转饬青岛火车站予以扣留。此五百余件秦汉砖瓦全部没收,运回省馆妥善保存。
初夏,掖县海南支所所藏足本《永乐北藏》被焚。闻讯心急如焚,立即要求前去解救其它藏书。不顾当时掖县正被军阀刘珍年部占据,毅然赴掖县,把掖县福庆禅院藏明版《大藏经》运至本馆保护。王献唐先生“以保护齐鲁文献之任自居,类是者难以系举”。在他的游说下,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下令各县成立文献委员会,负责搜集当地文献。
路经潍县,寓友人丁稼民家,观所藏书。
七月,知潍县陈氏“万印楼”欲将所藏钱币、砖瓦、石刻以九万元售与日本人。立即呈请教育厅,亲至潍县陈宅洽谈。终三千元收归公有。计历代钱币、石刻、砖瓦、陶器、陶片石檠、杂品等,共计三千八百二十六件。并举办“秦汉砖瓦展览会”和“善本图书展览会”。编印《砖瓦图书为什么要开会展览?》《到图书馆去!》等小册子,目的在于:“共同努力,为自己中华民族的文化,图生存,谋发展”。对帝国主义购买中国古文物深恶痛绝,发出“要明了现在自己文化的危机,和帝国主义者文化侵略的阴谋”之呼声。(《砖瓦图书为什么要开会展览?》)
八月十三日,辑成《杨氏海源阁印砚拓本》三卷。
是年,辑成《
顾黄书寮杂录》。搜求辑录了一批地方文献资料,主要是名人书札,收有
翁方纲、
周永年、丁杰、王绮、
陈介祺、
俞正燮、吴大徵、
缪荃孙、
杨以增、
章炳麟各家函札七十余通;另有郑燮、
王懿荣、
丁惟汾诸家题跋、考释、音训、杂著等四十余篇;完成《双行精舍校<;汪水云集>;》,作校勘记、版本考、汪水云事辑等,对汪水云诗作及其版本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研究整理。并邀
柳诒征、顾实和王重民等诸家学者,对分散南北的不同本子进行抄校,最后由王献唐总其成,完成迄今比较完善的新版本,为一时书林之佳话;将获诸市肆的杨保彝手定《
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排印出版。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三十六岁
海源阁劫余之书五十箱运抵济南脱售。王献唐致函海源阁第四代书主杨承训,提出三种办法:第一,杨氏委托图书馆代为保藏办法;第二,半捐半卖办法;第三,平价收买办法。
五月二十日,杨承训复信拒绝。亦表明心志,不会将海源阁藏书卖给日本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弟尚不佩此资格也。”(杨承训函,存王献唐后人处。)
七月,
山东省教育厅抽调各县督学和民众教育馆馆长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山东省教育行政人员训练班”,任教员。
八月,辑潍县陈氏拓本《齐鲁陶文不分卷》一百二十册。
九月十六日,为本馆购得潍县陈氏藏砖瓦石刻,内有大齐武平八面石像,字里像间,尚存鎏金,为海内孤品。
秋,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
来济登门拜访,受到热情接待。在陪同参观馆藏历代出土文物时,特别指出在
殷墟得到土陶器一件,内附有半溶解的一块铁矿石,引起吕振羽的极大兴趣,后成为其“殷商奴隶制说”的重要证据。(吕振羽《
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是年,山东滕县安上村出土邾国彝器。此后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共写成文章七篇:《彝器出土始末记》《文字考释》《器制考》《邾分三国考》《三邾氏族考》《三邾史迹考》《三邾疆域图考》。认为邾族即炎族后裔被黄族征服后流徒东方的一支,即所谓“东夷”。进而发见“三代华夷之界,即炎黄二族之外,更知震旦文教,古分炎黄二族”。开始撰写研究古代历史的代表性力作——《炎黄氏族文化考》;成《洛神赋十三行考证》六卷、《玺印典录》八卷。
是年,与编藏部同仁编《
山东省立图书馆分类法》。该分类法基本上采用了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分类原理、基本大类和标点符号,又结合中国图书的实际情况,将“宗教类”并入“哲学类”,新设“经学类”。十大类之下细目的划分,则多根据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和发展趋势,做了较大调整和修改,从而使古今中外图书用一部分类法类分。此分类法是中国继杜定友介绍杜威分类法之后,最早采取杜氏分类原则和方法编制的一部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类法,并一直影响到解放后《山东省立图书馆图书分类新法》(即《山东法》)的编制。
接受扶沟柳堂藏书,与柳式古合编《扶沟柳氏捐款书籍清册》,并油印出版。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三十七岁
一月,在山东艺术学会举办的书画展览会开幕式上,作《艺术品的真伪鉴别》演讲。认为鉴别艺术品的真伪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看才能体味。
四月三十日至十二月二十日,编辑《两汉印帚》三卷。书内凡印一百五十钮,手自拓朱。“迩来薪棒所入,几尽耗于是。”(《双行精舍书跋辑存》)
五月十八日,四子文华出生。
六月,游洛阳。于郭玉堂家见汉魏石经残石一百五十余枚,剔其残碎半字小石,得熹平石经八十一枚、正始石经六枚。
民国十八年九月至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四年间,新增馆藏文献十万二千八百六十八册。其中,购买二万六千三百九十四册,搜集五万二千九百一十九册,接受捐赠二万三千五百五十五册。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三十八岁
三月,筹建新的藏书楼。
七月,为本馆编《汉魏石经残字》二卷校录一卷作跋。
十一月二十一日,“山东省立图书馆藏书楼建筑委员会”成立,为五人成员之一。
是年,撰成《邾分三国考》《三邾疆邑图考》,考证春秋时邾国分成的三个小国—邾、小邾、滥的疆域划分及存亡时间;编写《邹滕古陶文字》三卷,由本馆印行;选编《山左先哲遗书》,收《同文尚书》《诗切》;继续撰写《炎黄氏族文化考》;影印出版海源阁藏书:
黄丕烈校《穆天子传》、顾千里校《说文系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三十九岁
一月,新藏书楼竣工,名“奎虚书藏”。“以楼为山东公共藏书之所,定名为奎虚书藏,倩江安傅沅叔[增湘,民国时期教育部长]先生署榜。奎星主鲁,虚星主齐,以二星之分野,括齐鲁之疆域。”(《
山东省立图书馆奎虚书藏落成纪念特刊》,1936年山东省立图书馆印行)楼为“山”字形,上下两层,引用欧美技术建造,正中作大阅览室,足容400人。
五月,成《汉魏石经残字叙》,刊北平《华北日报图书副刊》二十八至三十期。
九月二十三日,邢蓝田 在其指导和支持下,前往章丘鹅庄李廷启后人处访书。“与道州何绍基子贞昆仲交莫逆,故所藏何氏墨迹独多。又与历城
马国翰竹吾为儿女姻亲。竹吾卒后,所有玉函佚尽……慕其收藏之富,而惜其散佚也,先后凡六访其遗书焉。”(邢蓝田《鹅庄访书记》)
是年,成《殷周名器甄微》五卷、《百汉印斋丛编》八卷;继续撰写《炎黄氏族文化考》。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四十岁
六月,成《临淄封泥文字叙目》二卷,由本馆印行。
夏,编辑《海岳楼藏印》甲集二卷,拓集馆藏清人牙、石各印,由本馆印行。
八月七日,与邢蓝田前往西鹅庄访书,得何绍京(何绍基之弟)、牟所、
许瀚、
毕道远四人的书法作品各一幅。归来,路经东鹅庄外,凭吊李开先墓,遥想当年中麓先生“词山曲海”,“藏收万卷”盛况空前后亦凋零的凄惨之状,感慨万端,徘徊者久之。
秋,与邢蓝田、李枚生等“明湖社”诗人联袂观赏北方昆曲名家
韩世昌、白云生来济上演的《长生殿》。归后各撰诗词记其事,汇为一编,名《明湖顾曲集》。作《疏帘淡月》词一阙,内有“江南三月,鱼龙风雨,相逢飘泊”等句,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表示强烈的不满。
十二月十三日,“奎虚书藏”落成典礼,“齐鲁艺文展览室”正式开放。出版《
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第一集第二期——《奎虚书藏落成纪念专集》,由全馆同仁撰写纪念文章。作《奎虚书藏营建始末记》《山左近出五官印考》《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
是年,出版《
寒金冷石文字》二十四册、《印林遗书》十二册、《汉魏石经残字》二册,由本馆印行。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四十一岁
四月十三日,《周昏賹玉鉨考》脱稿。
五月十八日,《周邝疲玉鉨考》脱稿。
五月十九日,《汉善氏佰长印考》完稿。
拓印《齐鲁陶文》不分卷因“芦沟桥事变”仓卒停止,已成七册。
七月十四日,《周虞阳鉨考》削稿。
七月十八日,《汉宣羛印考》草成。
九月,为《
山东省立图书馆善本书目甲编》作序。内收“凡唐人写卷、宋元旧椠、明清精刻、及钞校稿本,都千七百四十六种,三万五千四百册。除内阁大库,若益都李氏大云山房、曲阜孔氏微波榭、聊城杨氏海源阁收贮较多,新城王氏池北书屋、德州田氏古观堂、历城马氏玉函山房、诸城刘氏嘉荫簃、日照许氏攀古小庐、潍县陈氏十钟山房、高氏辨蟫居、海丰吴氏双虞壶斋,并明清南北各家亦多有资取。要之,十九为齐鲁故物也。”提出自己的“善本观”:“世稀之本,可谓孤本异本,不可尽谓善本。善本必如汉隋唐宋,以写刻校勘定之。舍是而言早晚,宁非请诬罔?”认为,宋版亦有高下之分,不能盲目崇拜,“但论版刻,自天水以来,迄今九百余年矣。北宋官刊,初皆郑重将事,善雠精写,雕印工饬,蜀刻尤微妙动魄,渡江而后,已懈而少逊矣。南宋之胄监、
漕司、公使库、郡县斋学、书院,下至家塾、祠堂、书棚、官私刊本,得失互见,要以闽刻为最多。闽之家塾,若建安余氏、黄氏、魏氏、刘氏,亦都佳善,以书肆所刻,最为粗滥,而麻沙镇尤劣。故以宋椠论之,抚刻《礼记》、陈刻《唐求诗》,与张杨两家覆本,亦伯仲间耳。元椠《松雪斋集》《茅山志》,视鲍刻《销夏记》、林写《精华录》,皆未敢多让,而世人不作平等观也。”世人佞宋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之灾与人事之厄使古本愈稀和藏书家的推波助澜。他说:“子儋爱妾,且以易书;天水麟经,动轻性命。明清嬗易之际,汲古扬其波,绛云踵其烈,季、徐、曹、钱继之。乾嘉而远,益鬯宗风,百宋千元,竞事标榜。洎于近代,向之行于大江以南者,今则北地各省,亦成风尚矣。向云见于私家收藏者,今则公立图书馆,亦纷纷搜访矣。古椠益少,而坊价益昂。东西各国,更时时以巨赀饵取。驯至天水数册,动市万金,断编零卷,亦成璠玙,究其所谓善者,类非古之所谓善也。”批评好
宋本者是“论迹则贱近贵远,究实则重少轻多,此皆好事者所为,非真知灼见者。”(《
山东省立图书馆善本书目甲编序》)
时馆藏文物骤增至二十一万八千余册,金石、书画文物一万七千余种。
十月,“近月以来,各地抗敌战起,戎马生郊,风鹌俶扰。济南居民皆纷纷迁避,十室九空。……迄入十月,鲁北战事日亟逼近历下,不得已,辇馆金石图籍精品,易地存藏,复将眷属送家。历碌周章,日夜弗宁。”(《双行精舍序跋辑存续编》)但因政府官员逃散,南徙书籍之经费无着,即求亲告友,并卖掉自己的收藏,筹措经费。
十月十二日晚,将馆藏宋元版善本书、唐人写经、商周铜器、秦汉瓦量、
明代瓷器等装成十巨箱,派编藏部主任屈万里、工友李义贵 随省立医院专车护送,几经周折,历四日运抵曲阜城内奉祀官府保存。“此次所携,凡书籍之属四百余种,都二千六百余册,装五巨箱。金石器物之属,凡七百三十余品,装三巨箱。汉魏石经残石百三十二为一箱,书画之属凡百五十余轴为一箱。本馆历年所惨淡经营者,其精华略萃于此矣。”(屈万里《载书播迁记》)
十月十七日,电复屈万里。内有“亡国奴帽子至海枯石烂,兄决不戴也”之语。
十月末,为邢蓝田《藏书百咏》作序。序中记道:“仲采藏书,自丱角始,由珂里而津、而故都、而闽、而粤、而江浙、而齐鲁,阅三十余稔,行数万里,日走冷摊僻市,蒐猎坟典,如饥如渴,冒风雨霜雪不顾也。清俸所入,半输摊肆,日供不足,或典衣缩食,乞闺房之钗钏,用继其后。人啧啧笑为痴迂,亦不顾也。每得一书,必装饰精整。退食之暇,与曼苏夫人,坐鲽砚居,校读其中,丹黄杂错,一灯荧然,时有曼声长唫,继续发于帘幙。环顾四壁,琳琅一数万箴,而别甲乙。”这与其说是一篇精彩的叙记,不如更恰当说是一幅王献唐自己惜书如命的自画像。
十月二十三日,又检得书籍二箱,托济南聚文斋书店经理彭辑五运抵曲阜。复函屈万里,述移运情形,兼及学术之探讨。
十一月十二日,自带金石书籍一箱至曲阜与屈万里会合。
十一月十三日,《周虎段贼戈考记》杀青。
十一月十六日,至曲阜,住阜城近圣居。与屈万里偕游鲁故城、鲁壁,至圣庙观演礼,夜则簧灯谈学。屈万里《载书播迁记》中说:“昼则相与偕游,夜则篝灯谈学,恒至夜分,实丧乱中一快乐事。”
十二月一日,为宋刻本《权载之集》五十卷(存残叶)作跋。此文后刊于《图书月刊》二卷九期。
十二月二十日,返济南。又检查书籍砖瓦之属得十九箱,派人运抵曲阜。旋因战事愈紧返曲。
十二月二十七日,限于运输条件的艰巨,从第一次所运十箱书籍中更选其半,与屈万里、李义贵搭乘省立医院重伤员专车,离开曲阜南下。余留奉祀官府。是日,济南陷落。
是年,《
五镫精舍印话》历两载而成。这本有关印学方面的书稿,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印谱、印章形制、印文考释、刻制与鉴赏等印学知识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印学源流,研究古文字,探讨古代典章制度,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炎黄氏族文化考》历三载杀青。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四十二岁
一月三日,抵汉口。“过铜山,经汁郑,出武胜关,凡八日行程,三遇空袭,而抵汉口。”(《屈万里文存》) 同日,游黄鹤楼。
时苦于经费不足,运船又找不到。恰
山东大学教员亦在汉口,准备迁至四川万县开学,校长林济清请其任中文系教授。考虑到其书籍能与山大书籍一起运,比较安全,遂接受聘请,主讲文字学和版本目录学。并让林校长先预付了800元的酬金,作为运资及三人日常开销。
一月十九日,自汉口起身,逆江而上,一路艰辛。在
宜昌,三人险些丧生于敌机狂轰乱炸之中。在离开宜昌时,天尚未亮,到码头发现无工人装船,才知道当日是旧历新年,凄楚难言。二月上旬,抵四川万县。于三峡行中得诗二十余首,辑为《峡江行卷》。市中居三日,移入西山居住。绘《山居图》并题诗赠屈万里:
茅堂静对日为僧,伏案摊书冷似冰。
我已无家君亦尔,空山风雨老行縢。
屈万里曾评价说:“先生著书之暇,偶为七言绝句,清逸隽永;善丹青,法唐宋,喜为花卉尤喜作风荷,信笔点染,俨若弗弗飘风,骤出腕一;书擅录籀。录书清婉,如其诗;籀书则遒劲森严,妙得彝器款识刻铸神韵。”(屈万里《王献唐先生事略》)
三月,成《周昌鉨考》。
四月上旬,馆中书物由太古渝公司运到。
山东大学奉部令解散,不复任山大教职。
四月中旬,误闻韩复集退却,省馆被焚(实为所掠),痛心疾首。是年统计,本馆残存图书仅有七千五百六十册。
五月二十四日,山东日伪政府任命伪省教育厅科员程仲宏为本馆管理员,修缮所余房屋,收集图书。
六月十二日,为屈万里《载书播迁记》作序。
夏,受中央庚款委员会之约,任史学研究员。
八月,始接受“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之款。月俸银元二百,为所定之最高标准。
十月,得庚委会通知,至乐山武汉大学任教授。馆中书物,国民当局亦准移至乐山保存。
十一月三日,抵重庆。转运书箱时,屈万里失足跌下船,但所幸没有遇难。
十一月十一日,离渝西行。
十一月十七日,换木船溯岷江西上,行八日,抵乐山。
十一月二十四日,“抵乐山,旋僦居于城内天后宫中。自载书离稷下,流徒至此,计程凡七千余里,尔后馆中文物,当不至再播迁矣。”(屈万里《载书播迁记》)依照防霉、防蛀、安全严密的要求,选择乐山大佛寺天后宫内大佛一侧隐而不露且朝向好易干燥的崖洞,妥放箱件,砌堵洞口。由李义贵一人守护,王、屈二人向李义贵作了守护要求后离开天后宫,到乐山城内居住。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四十三岁
一月二十三日,草成《魏平乐亭侯印考》一卷。五月改定。
三月十五日,《汉玉鞶鉴考记》削稿。
三月二十八日,黄任之到乐山考察,同游乌尤寺。
五月十一日,屈万里离乐山南下。王献唐以其在武汉大学执教的微薄收入维持与李义贵的开支。五月三十日,流寓嘉定大佛寺下院。
八月二十三日,《汉修毋相忘镜考记》削稿。
是年,接受中英庚委会文史研究会研究补助,便辞去武大教职,专事著作;为郁浚工 《访碑图》作《访碑图诗》。同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社拨给他及
董作宾等研究费。将自己所得研究费悉数作为图书馆的经费。此后数年因战乱加剧,无法补贴,李义贵靠帮工或摆地摊维持生计。
民国二十九年(1940) 四十四岁
是年,国民党政府设
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受聘为副总干事,因事烦辞谢,旋改为纂修。在国史馆的几年间(1940—1945年),以历代出土的金石考证历史正讹,撰成《
国史金石志稿》,约八十万字。对历代著录的金石资料以及传世实物,重新进行了整理、鉴别和考证。
五月十日,观武侯祠、昭烈墓,游洗花溪,访薛涛井。
屈万里任职于中央图书馆善本书库。
九月十九日,山东省公署任命辛葆鼎 为本馆馆长。
十二月起,寓重庆歌乐山云顶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十五岁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四十六岁
仍在国史馆。发表《甲饰》,载《说文月刊》3卷7期;《新出土汉熹平春秋石经校记》,载《说文月刊》3卷8期。
寓重庆歌乐山云顶寺时,与孔子七十七代嫡孙
孔德成为邻,尝与邢仲采、孔德成、吕今山等人酬唱,以诗忿世之作甚多。为孔德成、
丁惟汾、邢仲采、于右任、柯瑛等人治印。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四十七岁
客川南南溪李庄。《新出汉三老赵宽碑考释》,载《说文月刊》3卷10期。
九月二十八日,丁惟汾七十寿辰。作《沽雅堂主治学记》。时寓重庆山洞林园丁惟汾宅。患脑疾,常失眠,每服安眠药十数片始能睡数小时。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四十八岁
二月二十五日,《释 (上)》杀青。此文就旧日出土传世二组铜器铭文出发,考察夏代以来山东姒姓之杞、姜、诸等国的历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四十九岁
六月五日,《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炬》脱稿于四川万县。八月,点校一过。
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罗复唐奉命接收本馆。“奎虚书藏”成为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的长官部。
十二月二十七日,济南、青岛、德州战区日军受降典礼在本馆“奎虚书藏”一楼大阅览室举行。此日,正是济南陷落八周年。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五十岁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完稿。书稿引据大量文献资料,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源流及制作。
寓南京丁家桥
丁惟汾宅。脑疾日重,目不能见光,头不能见风,失眠更甚。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五十一岁
春,脑疾重,赴北平警察医院就医。
六月,在协和医院作
开颅手术。术后,寓北平,作《双清图》日:“病后腕弱,力不从心,……尚不甘为青藤门下走狗也。”
秋,返济南。山东省政府仍以省立图书馆馆长之职任之。因病魔缠身,多养病家中。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五十二岁
二月,迁至经十路33号。
春,成《芝庐养病排闷之作》书画册。
九月二十四日,济南解放。卸任。
秋,为路大荒所捐蒲松龄手稿《聊斋文集》题诗。
冬,任山东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 副主任 、研究员。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五十三岁
十二月,四川解放。李义贵即向当地专员请示有关
山东省立图书馆运川书籍的处置问题。王献唐就此事亦上报古管会。
公元1950年 五十四岁
冬,运川书籍抵京。经文化部同志开箱察点全部文物无损,对王献唐、李义贵保护祖国文物的可贵精神给予表彰。
十二月二十五日,运川书籍抵济,交古管会保存,后移藏
山东省博物馆。“计宋刊本十四种,元刊本三十一种,稿本二十五种,批校本二十种,写本十四种,抄本三十一种,明清刊本二十八种,共一百六十三种”,“金石凡五百五十六件(原缺一、溢出一),除留北京十三件外,实五百四十三件”。其中文化部文物司留置滕县安上村出土铜器十二件、秦瓦量一件。(《四川运回善本书籍目录》、《四川运回古物目录》)
公元1951年 五十五岁
一月十五日至十九日,设古物、铜器、陶器、瓷器、玉石雕刻、书画、捐献等陈列室,结合抗美援朝运动,对运川文物进行展览。
四月,莱阳县城东南掘得铜器八件,于下半年成《黄县 (上巳下其)器》、《山东古代的姜姓统治集团》。
六月,
齐鲁大学移交古管会文物一百零三箱。参加两方座谈会议。
公元1952年 五十六岁
二月,“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前身为古管会)派王献唐与高广汉等赴徐州调查茅村新发现之汉墓。归后撰《徐州市区的茅村汉墓群》一文,刊于《文物参考》1953年第1期。
五月,去青岛。
同月,赴京治脑病。
公元1953年 五十七岁
二月十九日,“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 任副主任。
十月十九日,“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成立,王献唐兼副主任,主持历史陈列主题结构设计。
常以旧报纸易书。将珍藏之闯王印、勾践剑捐北京。
公元1954年 五十八岁
22片甲骨(1935年自购于
益都孙文楷)捐于中国社科院。(注:此处有误,孙文楷1912年殉清,可能是购于其后人)
七月,文管会在济南市大观园商场清理一座古墓,众说纷纭。王献唐抱病冒雨前往勘察,判为东汉末年古墓。现场发掘,无一不合其推测,令众人折服。
八月十六日,历史陈列主题结构设计第一次见面会,发言说:“历史陈列是一项历史研究工作。……要搞山东历史陈列,首先就是要研究山东历史。……要摸每一件文物的底。”
公元1955年 五十九岁
一月六日,《山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主题结构》经五易其稿乃成,作最后定夺,并对三十五位历史人物一一写出评价。带去北京后,翦伯赞、郑振铎极为赞赏。
五月五日,
山东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张静斋任主任,王兰斋、王献唐为副主任。
撰写《邳伯罍考》。
公元1956年 六十岁
夏,与
山东大学考古系师生赴青岛流亭古代遗址考察,指挥发掘汉墓。因病只能在地面上指挥发掘,而出土文物位置与其指挥极为吻合。
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十一月,在山东省第一次文物工作会议上,以《山东的历史和文物》为题作报告,说:“为了祖国,为了现在和未来的全人民利益,要向蓄意破坏文物者作坚决斗争。”
成《楚辞新注》。
公元1957年 六十一岁
二月,“山东省地方志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任副主任委员。
三月二十一日,复函北京历史博物院,为其提供曲阜城东汉画像石拓本。
作红梅扇面,王统照为之题诗:
铁骨冰胎古艳姿,冷欺霜雪破胭脂。
莫言枯干闷生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八月二十九日,山东省博物馆结束筹备,成立山东省博物馆,文化局副局长徐眉生兼任馆长,副馆长秦亢青。
公元1958年 六十二岁
一月,校订《同文尚书》,
山东人民出版社拟影印出版。后因脑疾复发,只留未修订的序言草稿。
走路时不小心将腿摔断,卧床。
是年,
郭沫若来济南视察时,曾亲自登门去拜访他,并当面尊称这位比自己小四岁的齐鲁学人为“王献老”。
公元1960年 六十四岁
十一月十六日,病逝济南家中。葬万灵山公墓,路大荒撰写碑文。文革时被夷为平地。《考古》1960年第十期,随即发表署名“作铭” 的文章—《山东王献唐先生传略》,对王献唐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1980年起,齐鲁书社组织专家整理出版《王献唐遗书》,出版《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下卷)、《山东古国考》《炎黄氏族文化考》《
那罗延室稽古文字》等十四种。
1993年,三月二十一日,四子王文华、三儿媳安可荇迁墓至青岛,位于青岛大学后山,与康有为墓为邻,
孔德成撰写碑文。
人物著作
王献唐著有《
山东古国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泉币图释》《读诗文日记》等,所著编入《王献唐遗书》。
出版图书
贡献
王献唐一生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但对古钱、文物、书籍等极为热爱。为搜集古钱等,他不惜重金购买。解放后,为支援国家的博物馆建设事业,王献唐向国家捐献出
越王勾践剑、李自成闯王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及5万册古籍,表现了他轻财重义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