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荡,汉语词汇。拼音是bǎn dàng,释义是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
典源
《毛诗正义》卷十七之四〈大雅·板〉~632~
毛诗序:「〈板〉,凡伯刺厉王也。」
《毛诗正义》卷十八之一〈大雅·荡之什·序〉~64~
《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
解释
“板荡”一词典出《诗经·大雅》,其中有《板》《荡》两篇,写当时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贫苦,后来“板荡”便被用来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
出处
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
唐太宗《赐萧蠫(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意思就是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
唐·古之奇《秦人谣》:中国既板荡,骨肉安可保。人生贵年寿,吾恨死不早。
唐·高适《
题尉迟将军新庙》:周室既板荡,贼臣立婴儿。将军独激昂,誓欲酬恩私。
宋·岳飞《五岳祠盟记》:“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馀战。”
宋·尤袤《全唐诗话·司空图》:“属天下板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於是声名籍甚。”
清·黄遵宪《三哀诗》:“士生板荡朝,非气莫能济;国家有妖孽,尤贵养正气。”
董必武《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缅怀先烈奋斗的艰辛,眷念中原板荡的沉痛,吾人纪念辛亥革命,吾人驱逐日寇到鸭绿江东之心将更坚强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