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宴是
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
诗经》中《鹿鸣》篇,故称之。
1、《新唐书.选举志上》:“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
尚书省;而举选取不繇馆、学者,谓之‘
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
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清
吴荣光《吾学录.贡举》:“《通礼》:顺天乡试揭晓翼日,燕主考、同考、执事各民及乡
贡士于
顺天府,曰鹿鸣燕,以
府尹主席。”燕,同“宴”。
2、宋代殿试文武
两榜状元设宴,同年团拜,亦称“鹿鸣宴”。宋
吴自牧《
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帅漕与殿步司排罗鞍马仪杖,迎引文武三魁,各乘马带羞帽到院,安泊款待......两状元差委同年进士充本局
职事官,措置题名登科录。帅司差拔六局人员,
安抚司关借银器等物,差拔
妓乐,就丰豫楼开鹿鸣晏,同年人俱赴团拜于楼下。”
3、鹿鸣宴这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显示某公才华。《鹿鸣》原出自《
诗经·小雅》中的一首乐歌,一共有三章,三章头一句分别是“呦呦鹿呜,食野之苹”。“
呦呦鹿鸣,食野之嵩”。“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其意为鹿子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类一块进食。古人认为此举为美德,于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请同僚及当地举人和地方豪绅,用此举来收买人心,展示自己礼贤下士。古人还认为乐歌“用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伙,表示这是君子之风。据说春秋时孙穆子被聘到
晋国为相,晋悼公办饮宴款待嘉宾,席间即颂《鹿鸣》三章。不过此宴只是发达地区才认为时尚,穷困之地却不时兴,
民国以后消失殆尽。
鹿鸣宴曾在唐至清代的科举和教育
文化体系中延续了一千多年。主要是为得解举子饯行、励志的。在
北宋,鹿鸣宴还相对普及;
南宋则更多地强调鹿鸣宴古礼仪制和政教功能的恢复,但缺少改造和更新,其繁文缛节又加重了地方的经济负担,使之难以为继,故几成废礼。现存宋人鹿鸣宴诗总体成就不高,但作为一种
文化现象,鹿鸣宴诗尚有阅读的价值。
鹿鸣宴这个
封建时代的
嘉礼,曾在唐至清代的科举和教育文化体系中延续了一千多年。鹿鸣宴源于周代兴贤能的
乡饮酒礼,《仪礼·乡饮酒礼》
贾公彦疏引郑(玄)目录云:“诸侯之
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于其君,以礼宾之,与之饮酒。”则此礼一开始就与地方向国君献贤能有关,故唐以后很自然地被引进为科举礼仪。又《礼记·乡饮酒义》有“工入,升歌三终”语,
孔颖达疏:“‘工入,升歌三终’者,谓
升堂歌《鹿鸣》、《
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也。”因升堂乐首奏《鹿鸣》,故称“鹿鸣宴”。《
宋史》卷114《乡饮酒礼》谓该礼有三种类型:一是乡大夫三年大比,兴贤者能者,于是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以礼宾之”;二是祭祀时饮酒于序,以正齿位;三是春秋习射,先行乡饮礼。
鹿鸣宴得名于明朝皇帝宴请科举学子以“鹿”为主脯的宫廷
御膳,用来表示皇恩浩荡和对人才的器重。鹿一直来被崇为仙兽,意象为难得之才;皇帝贵为天子,“鸣”意为天赐,故皇帝为东,才子为客的这一御膳被名为“鹿鸣宴”,意指天子觅才、重才之宴。 又一说为,鹿与“禄”谐音,古人常以鹿来象征“禄”的含义,以此为
升官发财的盼望,而新科入举乃是入“禄”之始。但由于古代人们自谦含蓄,并不愿将财富放在嘴边,因为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儒家思想有出入的,于是取了“鹿鸣”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古代
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分设文武两科,因乡试与殿试结束后会进行各自不同的宴会,所以有鹿鸣宴、
琼林宴为文科宴;
鹰扬宴、
会武宴为武科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