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龙目是一类中生代的海生鱼形爬行动物,为
爬行纲的一目。为适应于海中游泳生活,身体高度特化成纺缍形,与鱼相似。眼大,吻部特长,牙齿尖锐,多而大。四肢巳变成适于游泳的桨状。尾鳍大,以鱼类及其他动物为食。始见于
三叠纪,
侏罗纪最盛,
白垩纪末灭绝。
简介
鱼龙,也可称为“鱼一样的蜥蜴”,是第种完全适应海洋生活的爬行动物。这些爬行动物具有流线型的身体、4个鳍状肢和新月形的尾巴。人们已经发现了数以百计的鱼龙目化石,其中很多都保存得极其完好。
动物学史
鱼龙目自早三叠纪出现,即已特化成鱼形,适于海洋生活,侏罗纪最繁盛,少数残存到白垩纪。祖先可能是某种
杯龙类,或可与水生
盘龙类的蛇齿类(Ophiacodon)等的某种类有关。另外
鱼龙超目是由理查·欧文爵士在1840年建立,这个名词现在经常用在提及鱼龙类的原始成员时。
发现史
已知鱼龙类最早的描述,是1699年在威尔土发现的化石残片。
1708年,发表过两次最早的鱼龙类脊椎化石,当时被怀疑为大洪水的遗迹。
1811年,玛丽·安宁( Mary Anning)在今天被称为
侏罗纪海岸的莱姆里吉斯,发现了第一具完整的鱼龙类化石。此后她相继发现了3个不同的种。
1905年,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爬行动物挖掘团队在
内华达州发现了25具化石,内华达州在三叠纪是浅海。这些化石今天陈列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考古博物馆中。其他化石今天依然埋在石床中,可以在奈伊县的州立柏林鱼龙公园里参观这些化石。
1977年,内华达州将三叠纪的鱼龙类
秀尼鱼龙(Shonisaurus)定为州化石。内华达州是唯一发现完整的、17米长的沙尼鱼龙化石的州。
1992年,任职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加拿大鱼龙类学家伊丽莎白·尼科尔斯( Elizabeth nicholls)发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鱼龙类化石,长23米。
演化史
最早期鱼龙类的外表看似有鳍的
蜥蜴,而不像鱼类或者海豚。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中国、日本和挪威斯匹兹卑尔根的三叠纪中早期地层。这些早期的物种包括
巢湖龙、
短尾鱼龙和
歌津鱼龙。
根据藻谷亮介等人的研究,这些早期鱼龙类属于
鱼龙超目,但不属于鱼龙目,它们在三叠纪早期的最后一期,或三叠纪中期的最早一期,演化为真正的鱼龙目这些鱼龙很快就分化为许多种,其中包括像
海蛇、10米长的
杯椎鱼龙,以及体型稍小、更典型的物种,例如
混鱼龙。三叠纪晚期的鱼龙类包括:比较原始的萨斯特鱼龙类以及更像
海豚的真鱼龙类(例如
加利福尼亚鱼龙与 Teretocnemus)与Parvipelvia(意为“小型骨盆”,包含 Hudsonelpidia、 Macgowania)。专家们现在对于这些鱼龙是否代表进化的各种阶段,意见还不一致,其中一个理论是:较为原始的
萨斯特鱼龙类是并系群,部分物种逐渐进化为更高级的种类;另一个理论则是:这些鱼龙类是从同一祖先发展出来的两个演化支。
在卡尼克阶和诺利克阶,萨斯特鱼龙类的体型达到了很大的长度。在内华达州的卡尼克阶地层,发现了多具化石的通俗秀尼鱼龙,身长达到15米。在太平洋两岸的诺利克阶地层,均发现秀尼鱼龙的化石。在西藏发现的
西藏喜马拉雅鱼龙与西藏龙,身长达10~15米,可能与
秀尼鱼龙属于同一属,而
喜马拉雅鱼龙与西藏龙也可能是相同物种。在英属哥伦比亚被发现的西卡尼秀尼鱼龙,身长达到了21米的长度,是至今最大的海栖爬行动物。
在诺利克阶末期,这些巨大的鱼龙类(以及其小型的近亲)似乎消失了。在英国的三叠纪末期瑞提阶地层,发现了鱼龙类化石,它们与侏罗纪早期的鱼龙类非常类似。如同恐龙,鱼龙类及其同期的蛇颈龙类在三叠纪末灭绝事件后继续存活,并在侏罗纪早期迅速多样化,填补空缺的生态位。
如同三叠纪晚期,侏罗纪早期是鱼龙类的顶峰时期,当时的鱼龙类包括四个科和许多种,其长度从Ⅰ~10米不等。其属包括真鼻龙、
鱼龙属、
蛇嘴鱼龙、
狭翼鱼龙、大型的掠食性动物
泰曼鱼龙以及比较原始的 Suevoleviathan;相比于其诺利克阶的祖先,Suevoleviathan等物种的变化比较小。所有这些动物均有类似海豚的、流线型的躯体。但是,比较原始的物种可能比衍化的种类(如狭翼龙或鱼龙属)更细长些。
在侏罗纪中期,鱼龙类依然繁盛,但其多样性减少了。这个时候的代表性鱼龙类包括:4米长的
大眼鱼龙及其近亲,它们的外表与鱼龙属类似,拥有完美的水滴型”流线型身躯。大眼鱼龙的眼睛非常大,这些动物可能在光线比较暗的深海中捕猎。
在白垩纪,鱼龙类的多样性似乎继续下降。至今为止的已知白垩纪鱼龙类只有三属:Caypullisaurus、 Maiaspondylus、
扁鳍鱼龙,虽然它们分布于全世界,但是其种类很少。在白垩纪中期的森诺曼阶、土仑阶灭绝事件中,这些鱼龙类与
上龙类消失。而流体力学性能比较差的动物,例如沧龙类和蛇颈龙类继续存活,而且非常繁茂。鱼龙类的高度特化特征,可能是它们的灭绝原因。它们无法猎食新出现、速度高、繁盛的真骨附类鱼类;而沧龙类的突击的猎食方式,较适合猎食真骨类鱼类。
外形特征
身体呈纺锤形,很像鱼类。大小及习性与现在的海豚大致相似。眼大,吻长,有利齿,肉食性,行动依赖于视觉。背部具肉质鳍。脊椎末端向下后方伸延,其上有肉质叶,形成倒歪尾型肉质尾。前、后肢均呈鳍状,颇像鱼类的胸鳍和腹鳍,其内为多排六角形的小骨所支持。与迷齿类和杯龙类同样,齿具有迷路状构造。在德国不仅骨骼,而且身体的外形也在
黑色页岩中保存下来,已判明是流线型的体型。四肢具有
鳍脚,各有一放
尾鳍和肉质的
背鳍。椎骨具神经棘,呈扁平盘状。脊椎骨的后部向下侧弯成为肉质尾鳍下叶的轴。四肢骨缩短,由扁平六角形的骨骼集合而成。
生活习性
鱼龙类的身长多在2~4米,一些种的体型较小,而某些种的体长可超过4米。它们的头部像海豚,拥有长口鼻部,口鼻部布满牙齿。如同今日的
鲔鱼,鱼龙类的体型适于快速游泳;而某些鱼龙类则适合潜至深海,类似现代鲸鱼。科学家估计鱼龙的游速可以达到每小时40千米。
鱼龙类有鳍状的四肢,它们可能被用来起稳定以及控制转向的作用,而不是用来加速;加速可能主要来自于鲨鱼似的尾鳍。其尾鳍分两叶,其中下叶有尾椎的支持。
许多类似鱼类的鱼龙类,其主要食物是头足纲鱿鱼的近亲箭石亚纲。有些早期的鱼龙类具有能够咬碎贝类的牙齿,它们的主食可能是鱼类。一些大型的种拥有强壮的腭和牙齿,显示它们也吃小型的爬行动物。由于鱼龙的体型差异很大,而且生存了这么长的时间,因此它们很可能有非常不同的食物来源。典型的鱼龙类有很大的、受角膜环保护的眼睛,似乎说明它们主要在夜间猎食。
生长繁殖
如同今日的鲸鱼与海豚,鱼龙类呼吸空气,是
卵胎生动物(有些成年鱼龙类的化石包含胎儿)。虽然鱼龙类是爬行动物,其祖先是卵生动物,但所有呼吸空气的海生动物,不是要到海岸上生蛋(如海龟和一些海蛇),就是得直接在水中产下幼年个体(如海豚和鲸鱼)。由于鱼龙类的流线型体型,它们不可能爬到岸上生蛋。
在德国霍尔茨明登(Holzminden)出土的
鱼龙化石,发现其腹中及
泄殖孔部位还保存着鱼龙幼仔的骨骼化石,表明鱼龙为
卵胎生动物。
分布范围
除南极洲和非洲外,各大陆均有分布。中国的喜马拉雅龙(Himalayasaurus)、
混鱼龙(Mixosaurus)和
巢湖龙(Chaohusaurus)等,均为三叠纪的种类。
下属分类
鱼龙目 ICHTHYOSAURIA
混鱼龙科 Mixosauridae
Merriamosauria
真鱼龙下目 Euichthyosauria
块鳍鱼龙科 Teretocnemidae
Parvipelvia
Macgovania
Hudsonelpidia
Suevoleviathan
鱼龙科 Ichthyosaur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