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唐书》一九五《回纥传》,5196页)是年以铁勒斛薛部为高阙州。
高阙州因古代赵国长城的高阙塞而得名。《
史记·匈奴列传》:
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正义》称:“《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水经注》三《河水》谓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举望若阙,故名。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辞海》云:“高阙,古地名。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阴山山脉至此中断,成一缺口,望若门阙,故名。战国赵武灵王向北开拓疆土,沿阴山筑长城至此;西汉时卫青领兵出此,与匈奴作战。北魏置戍,隶沃野镇。”高阙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唐所置高阙州在今杭锦后旗。
杭锦后旗仍适宜畜牧生产,在历史上曾数次落入
游牧民族手中,隋末之时为突厥所占据。《隋书·突厥传》“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凌中夏。……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阁、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贞观元年(627年),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举行了反抗东突厥的起义。颉利可汗派兵去镇压,又被打败。公元629年,唐朝派游击将军乔师望从间道去薛延陀册拜其俟斤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并赐旗鼓,以联合他夹击东突厥。同年,唐兵以李靖为统帅,分六道并出,进击东突厥。颉利可汗大败,被追逐到大漠。630年,颉利可汗被生擒,送到长安。唐太宗令阿史那思摩“统颉利旧部落,居于河南之地”(《通典》一九七《突厥》,5415-5416页)“於朔方之地,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通典》一九七《突厥》,5414-5415页)贞观十三年(639年)“自结社率之反,言事者多云突厥留河南不便,秋,七月,庚戌,诏右武侯大将军、化州都督、怀化郡王李思摩为乙弥泥孰利苾可汗,赐之鼓纛;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其旧部,俾世作藩屏,长保边塞。突厥咸惮薛延陀,不肯出塞。上遣司农卿郭嗣本赐薛延陀玺书,言:‘颉利既败,……故置所降部落于河南,任其畜牧。……秋中将遣突厥渡河,复其故国。尔薛延陀受册在前,突厥受册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土疆,镇抚部落。其逾分故相抄掠,我则发兵,各问其罪。’薛延陀奉诏。于是遣思摩帅所部建牙于河北,……筑坛于河上而立之。”(《
资治通鉴》一九五,6148-6149页)薛延陀汗国及其所统领的铁勒在碛北、突厥在碛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设立燕然都护府,统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州,都护府设在故单于台,以扬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为燕然都护。《资治通鉴》一九八称“【四月】丙寅,置燕然都护府,统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州,以扬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为之。”(6246页)胡三省注:“六都督、七州并见上。《新书》曰:‘置燕然都护府于故单于台’宋白曰:‘在西受降城东南四十里。’”。宋白又曰:“西受降城东南渡河至丰州八十里,西南至定远城七百里,东北至碛口三百里。”西受降城在今乌拉特中旗西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西受降城东南渡河至丰州八十里,在西受降城东南四十里的故单于台离丰州约四十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三月,丙辰,置丰州都督府,使燕然都护李素立兼都督。”(《资治通鉴》一九九,6266页)“丰州九原郡,下都督府……二十三年复置。”(《新唐书·地理志·关内道·丰州》,976页)。唐复置丰州是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设置铁勒诸羁縻府、州之后。弘道元年(683)“【五月】乙巳,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寇蔚州,杀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辩将兵邀之于朝那山北,兵败,为虏所擒。朝议欲废丰州,迁其百姓于灵、夏。丰州司马唐休璟上言以为:‘丰州阻河为固,居贼冲要,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土宜耕牧。隋季丧乱,迁百姓于宁、庆二州,致胡虏深侵,以灵、夏为边境。贞观之末,募人实之,西北始安。今废之则河滨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乃止。”(《资治通鉴》二○三,6414页)丰州,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升永丰镇置。治九原(今五原南)。辖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其迤北一带。唐末入党项。由于在隋末放弃了丰州,“致胡虏深侵,以灵、夏为边境”,位于五原之西北的高阙塞及高阙塞内的杭锦后旗亦落入突厥手中。颉利之败,高阙塞才被唐朝收复。高阙塞在唐代称作“西城”。“后三年(744),击破拔悉蜜,斩颉跌伊施可汗,遣使上状,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天子以为奉义王,南居突厥故地,徙牙乌德鞬山、昆河之间,南距西城千七百里;西城汉高阙塞也,北尽碛口三百里;悉有九姓地。”(《
新唐书》二一七上《回鹘传上》,6113页)《旧唐书》一九五《回纥传》称乌德健山“南去西城一千七百里。西城即汉之高阙塞也。西城北去碛石口三百里。”高阙塞在唐代发展为“西城”。
永徽元年(650)废
高阙州。“永徽元年三月三日,以皋兰州为都督府,建置稽落州隶焉,废高阙州。”(《唐会要》七三《安北都护府》,1558页)“稽落州本高阙州,以斛萨部置。永徽元年废高阙州,更置稽落州,后又废,三年以阿特部复置。”(《新唐书》四三《地理志·羁縻州·关内道》)高阙塞和鸡鹿塞相隔不远,高阙州和鸡鹿州相连。鸡jī见齐,越南语kê;鹿lù来屋,越南语lộc。康僧铠译ug为郁(影屋),竺律炎译muk为木(明屋)、支谦译为目(明屋)。鸡鹿可还原为*Keluk,其中的鹿*luk可解释为维吾尔语的-luk‘…之地’。鸡鹿州位于鸡鹿塞(内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以北至杭锦后旗。稽jī(见齐、溪荠),越南语kê;落luò来铎‘⑤人聚居的地方’,越南语lạc。支谦译ke为稽,稽落可还原为*Kelak。稽落*Kelak中的a音转为u即是鸡鹿*Keluk。在四川话保留入声的方言(如崇州话)中,落鹿读音相同,铎韵已经归入屋韵。*Ke人聚居的地方和*Ke(人)之地意思相同,稽落即鸡鹿。是年唐将鸡鹿州和高阙州合并为稽落州。
《隋书》卷八十四“北狄列传·铁勒”载:“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二万。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弊、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乌讙、纥骨、也咥、于尼讙等,胜兵可二万。”独洛河即土拉河(Tola),现代地图标注为图勒河(Tuul),伊吾即今之哈密、白山即今之天山。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遣司农卿郭嗣本赐薛延陀玺书称“‘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土疆,镇抚部落。其逾分故相抄掠,我则发兵,各问其罪。’薛延陀奉诏。”(《资治通鉴》一九五,6148-6149页)在薛延陀强大之时,薛延陀汗国及其统领的铁勒各部尚在碛北;在突厥汗国强大之时,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这几个铁勒部落更不可能在碛南。斯结、浑、斛薛在隋时,当在土拉河之南、大碛以北的牧场中游牧。在麟德(664-665年)中斛薛部在灵州境内游牧。“麟德中,累转灵州都督府司马。州界内有浑、斛薛部落万余帐,数侵掠居人,百姓咸废农业,习骑射以备之。知温表请徙于河北,斛薛不愿迁移,时将军契苾何力为之言于高宗,遂寝其奏。知温前后十五上,诏竟从之,于是百姓始就耕获。后斛薛入朝,因过州谢曰:‘前蒙奏徙河北,实有怨心。然牧地膏腴,水草不乏,部落日富,始荷公恩。’拜伏而去。”(《旧唐书·良吏传·崔知温》,4791页)灵州唐辖境相当今宁夏中卫、中宁以北地区。为朔方节度使治所。开元三年(715)“默啜讨九姓,战碛北,九姓溃,人畜皆死,思结等部来降,帝悉官之。”(《新唐书》二一五上《突厥传上》,6048页)“十月己末,授北蕃投降九姓思结都督磨散为左威卫将军、大首领斛薛移利殊功为右领军卫将军、契都督邪没施为右威卫将军、匐利羽都督莫贺突默为右骁卫将军、首领延陁薛浑达都督为右威卫将军、奴赖大首领·前(自)[白]登州刺史奴赖孝为左领军将军、[足夹]跌首领·刺史裴艾为右领军,并员外置,依旧兼刺史,赐紫袍、金带、鱼袋七事、彩帛各三百段,放还蕃。”(《
册府》九七四,11444页)公元715年归降的九姓铁勒中有斛薛大首领移利殊功。按《新唐书·突厥传上》的说法,他应是在碛北被默啜击溃后来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