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是
道教典籍。
吕祖曰“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本经便是
命功修行之法。
简介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也称《无上玉皇心印妙经》,简称《玉皇心印经》或《
心印经》。《玉皇心印经》是道士每日功课必诵经典,是修道之径路,是“
命功”修炼功法。按照经中所讲悉心做去,小则
有益身心,大则证道登真。诵持不退,不但能开通妙理,渐悟
真诠,且能感格高真上圣,资助道力。
内容
上药三品,
神与
气精,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默朝
上帝,
一纪飞升,知者易
悟,
昧者难行。
履践天光,
呼吸育清,出玄入
牝,若亡若存。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神合其气,气合体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 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
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轻,
太和充溢,骨散寒琼。 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心印
“
心印”者,即以心印道,以道印心,印无所印,心无所心。心印于事,则体必纷,心印于物,则体必淫。于无印,于无心,心从无宅,印从无精,一灵不昧,善果臻身。人本有心而自失之,人能印而自失之失非其失,则可有心;弃其所弃,则可能印。即知其心,既知其印。既知其印,即知非心有心。既知非心,即知有印非印。印不印印,心无心心,真神真气,合我真精,一元三品,是印是心。敛情敛意,忘见忘闻。三年乳哺,一纪飞升,如此真道,名得真心,真心一得,
七窍皆灵。
心印经,是阐敷至道之玄机,剖露性命之根蒂。实登真之路径,为度世之梯航。学者苟能造其理,达其辞,穷神以知化,参玄以入妙,知心为一身之宗,操养不失;勿塞勿闭,四闼光明,天宇泰定,虚室生白,即心是印,即印是心,心印相融,上下洞彻,如月现于江,如星涵于海,真空
寂照,一性超然,不知孰为心,孰为印,至于心印俱忘,神与道俱返其天真,则心印之妙,自我而得之矣。
「七窍相通」,是用来形容悟道后,感官可以互用,甚至不用感官而能知能见外 界事物。这种悟后的体验,在先秦典籍中也有类似之记载。《
列子·黄帝篇》,叙述 列子学道九年后之悟道境界,耳目口鼻无不同,与此经所说者相似,文云: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 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 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 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 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 ,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 风乘我邪,我乘风乎?」
又,《
列子·仲尼篇》载亢仓子悟道后,也有类似的境界,而所述悟道次第,更 与内丹修炼次第,有惊人的巧合,今录于下:
「
老聃之弟子有
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 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 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 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 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 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文中亢仓子所言之「体合于心,心合于气」,颇似内丹修炼之「
炼精化气」阶段 ;「气合于神」,则似内丹家之「
炼气化神」;「神合于无」,则为炼内丹所说之「 炼神还虚」
先秦时期的《
列子》与唐宋后的内丹书,年代相隔悬远,而所述修道次第,则若合符 节。
解释
1.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上药,是上品大药,非是寻常之药物。此经所讲的上药“神”、“气”、“精”,也不是思虑神、呼吸气、交感精,而是元神、元气、元精。元神君思虑神,元气母呼吸气,元精长交感精。其应在天,则神象日,气象斗,精象月。在地则神法火,气法土,精法水。在人则神载性,气载精,精载命。神浮而精沉,气居浮沉之间。精不外妄泄则元气混融,元气混融则元神安逸。三者既固,则鼎器渐完,鼎器既完,方可言修炼。
就一个人的形体性命来说,离开神气精,人就不能生存。所以说人的健康和智慧,都离不开这三者的维持。神气精三者,精是基础,《
黄庭经》说“积精累气以成真”,精是身中液体物质,包括身中各脏腑中的液体。气有呼吸的空气和液体为火
熏蒸熔化而成之气,如
水蒸气。神是身中气化的微妙不可识见者,然而又是实有者,所谓“精气足则神旺”。此三者运行于身,人便不死。三者旺盛,人便健壮;三者损弱,人便衰病。所以说此三者为之上药。或谓:药须服用,才能取得药的功效,这种生命物质,譬之为药,将如何服用?《心印经》讲的就是如何服用,而服此上药将达到的超凡入圣方法。
2.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
道德经》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分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恍惚者神气之枢旋;杳冥者真精之胎蕴,此
合三为一,乃太极之根,先天之宰,所谓从道妙一,孕玄分元,日月之所由判,天地之所由生也。
恍惚者指似来非来,若有若无,杳冥者深昧莫测也,这些联兆景象只有在“至虚极”、“守静笃”中体验之,稍纵即逝。虚极静笃,必须经过恍惚杳冥之时。恍惚杳冥之时,即是神气交媾而入于混沌之状态。在混沌状态中,则昏昏默默,不识不知。识神之思虑念想,人欲之喜怒哀乐,一概捐除,而造化之大炁,一往一来,一呼一吸,一收一放,一开一阖,尽于此际可以体验出来。当时景象,真有上下与天地同流之概。故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实为超凡入圣修道学仙的必由之路。恍惚中之象,杳冥中之精,亦即
丹经所说的先天一炁,叫作药物。因此种药物,完全是由神气精三者混合一处;从恍惚杳冥中产生出来的,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是由调呼吸之气,渐为
胎息,摄取为先天之炁,这就是服炼长生大药。
3.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
《
道德经》一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始即道,神之所由,君也。母即德,气之所由,根也。无者易空,有者
易物。存则空生,守则物化,颠倒之则窍妙同玄,有无相入。顷刻者,候中之候,此化三归一,炼精而作地仙之道也。
存无,就是致虚,致虚要
一念不生,而生其真。守有,就是心息相依,达于恍惚杳冥境界。恍惚杳冥中的精、象,就是真空中之妙有。所谓守有,即守此恍惚杳冥中之精、象,真空中发现之一灵妙有。但守不是有意识的用意,如用意,即不是
自然无为了,而是要不守而守。盖所以存其无即所以守其有也。如不能存无,就决不能守有,无、有二者,实是一也。顷刻而成,是说妙有一到,周身泰和,融和舒畅,不可名状。这一景象得之于顷刻。所谓成,即成此景象也。此景象之成,来自存无,故存无越久,妙有越旺,身中景象越奇。
存无,即《
悟真篇》所说“恍惚之中寻有象”。守有,即《
悟真篇》所说“杳冥之内觅真精”。
4. 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风者,始于无,形于有,乘于水火土木。返之曰回。风遇火则疾,可以鼓火,可以灭火,鼓火之风顺,灭火之风逆;风遇土则寂,可以燥土,可以润土;风遇木则匹,可以散木,可以拔木;风遇
水则激,可以涨水,可以竭水。回风则火木土水俱回而生金。混合者一也。百日者气完基固也。此炼气而结胎
仙之道也。
人之呼吸,如橐龠之鼓风,故呼吸之气即是风。呼吸既调,则气来合神。神即火,回风混合,即回呼吸之风,与心神之火混合。风火混合,即神气混合。神气混合则神因气灵,气因神旺。若能在百日之中,天天回风混合,则其功必灵。所谓功灵,即谓命功之
筑基完成也。
5. 默朝上帝,一纪飞升。
上帝居高上洞元,即《
参同契》所谓“上有神明居”也。朝者,以下奉上、复初返元之意。默者,回光袭明。一纪者,十二年,极月数也。飞升,则移居上苑。此
炼神而化,飞仙之道也。行之三乘以渐,道则一也。
上帝,根据陈樱宁的解释,一是有形有相之上帝;一是无形无相之上帝。有形有相之上帝,为上帝之体相。即人心目中认为如人间帝王一样,不过道德、神通、智慧三者异于人间之帝王。这个上帝,等于佛家所说的报身。道教很多称作上帝的神,如:
昊天上帝、玉皇上帝、
玉虚上帝、
五老上帝、玄天上帝等等。虽然名称很多,实则可以说是由一个上帝分身变化出来的。这等于佛家所说的化身。
儒家的经书中也有上帝,如:“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上帝临汝,毋贰尔心”等,此则虽似指宇宙之主宰者,然儒家出于道家,儒家之上帝与道家之上帝有同意义。至于无形之上帝,乃是言道之全体,神之妙用,是先天的主宰。《
道德经》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盖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者,即佛家所谓
法身也。吾身之中,亦有个上帝,这个上帝即指人之本性灵光,就是不思善不思恶之先天元神。默朝上帝,就是默朝这个先天元神。若能“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三家相见,五气朝元,日日如此,经过一纪之期,则可白日冲举。或云默朝上帝,是指阳气上升于泥丸。此说也是讲得通的。
6. 智者易悟,昧者难行。
道本无难,易知。行亦无二致。而人之智愚分焉。智者返求诸己,而征于天地时物,故易悟。昧者驰心于外,而蔽于爱欲,故难行。
智者易悟,昧者难行,也就是说,对超凡入圣的道理,若有智慧夙根,必定容易明白。若是愚昧没有夙根,就必定不懂这种道理,难以用功行持。
7.履践天光,呼吸育清。
履者,循其迹。践者,步其纪。天不自光,以日月星为光。循其迹,则日有昏时,月有弦望,星有建次,所以观天也。步其纪,则迎日推月合辰,所以执夭也。履践有顺有逆。顺者人即地以法天。逆者人契道以先天并行一致者也。呼吸者,息也。呼则辟,吸则合。呼吸之间一生焉。清者天之一,即光之根也。动物之生恃乎息。息者人得天之一。以人一养
天一,光风相搏,而道居焉。
履践,就是脚踏实地,真履实践的做工夫。天光是指天道是光明的。此句是说,要履践天道的光明,必须善调其呼吸,以育清阳。调呼吸何以能育清阳?盖一呼一吸之中,有真机在焉。
夫呼为阳,吸为阴。能将呼吸调和,则真机发动。于是一辟一阖,玄关显现,真空之虚无窍中,有一灵之妙有发生。此一灵之妙有,即是真阳,故曰“呼吸育清”。
8. 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以其分而言之,玄天牝地。出也以为入,入也以为出。以其合而言之,
玄牝一而已,出入有无,同门合化,存亡一其候若者其象其物之真。
《
道德经》曰:“谷神不死是谓
玄牝,玄牝之门是谓
天地根”。谷神是虚谷中之灵气,即天谷元神。玄牝即一阴一阳。心中神为玄,肾中气为牝,神气合一产生之虚无一炁,便是谷神。若以呼吸论,也可以说呼是玄,吸是牝,呼吸所育之清,便是谷神。玄牝是出入的门户,门户之中便有谷神在内。出玄入牝,就是出此入彼,出彼入此,阴阳沟通之象。《
黄庭经》说:“出清入玄二气焕”,“出日入月呼吸存”。若亡若存,即若有若无,是说呼吸之细而深,由口鼻之呼吸至于胎息。
9.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
独往独来,无有断际,柔若水,刚若金,道之自然,其妙如此。花有蒂,蒂在上,树有根,根在下。固蒂深根,精神水火归一之地也。
绵绵不绝,是呼吸出玄入化若亡若存之景象。绵者细也,细则若亡。不绝者,不间断也,不间断则若存。人之两肾中间谓命门,丹经名之曰元海。常使元气充满其中,绵绵不绝如胎息,则可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也。此即“虚其心,实其腹”也。仙诗有云:“心在
灵台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盖心虚,元气方能下降直贯于腹,腹实则深根固蒂下元镇定。久而久之,其气渐贯于四肢百脉,
乃能周身通畅愉快融和也。
也有说“固蒂”谓固我命根。命根即人之两小
腰子。腰子去掉,人尚不死,小腰子去掉,人即立死,因为小腰子内有肾脏腺,所以它是命根子。这个命根子处,称之为人之
命点,人体发育即从此处向上、向下发育。比之树木,向上长枝叶,向下长根系。元气充盈于此,则自然命根性蒂得以深固。
10.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人秉乾坤之真一以生,精虽藏而不见,乃为妙有生本。人以妄想感之,顺而成人。不知先天真壬即含于癸。所谓上善若水,清而无瑕者是也。知其时,因其动而制之,使沉者就浮,以合于神,则壬丙相交,铅投汞也。
人各有精之精,非指浊精,而指的是元精。元精是在恍惚杳冥中忽然间似有一觉一动,而非为外界的感触所致之谓。精合其神的神。非指思虑之识神,而指的是元神,即人的灵明知觉。以元精投元神即坎离相交,水火既济也。
11. 神合其气,气合其真。
神无而气有,神灵而气动。有无相合,灵动相交,而神化
致一。神回则明,气定则变,明者有象,变者有物。人体者,人之形质也,乃宅气
之府。息之以踵,则大气符妙气,妙气生真气,故体亦真。
元精合元神,精神合一,精化为神。然神之为物极其灵活,很不安守本分,必须牢牢擒住不使其飞走。擒之以何:《
阴符经》云:“擒之制在气”。神能合乎气,
神则不飞矣。说明白点,就是心息相依,
神入气中。神气既已合一,则大药将现,大药即“真”。丹经称之谓
黍米玄珠,或金丹成像。
12. 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名所以表真,法于自然者也,失真则名不立。
修仙学道,得不到此玄珠真种,皆是外象形式,毫没实际。就是《
悟真篇》所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此真乃是真真,是天地
之至精,元始之祖炁。修道者不得此真焉能证果成仙,故不可不采撷以得此真也。
13.神能入石,神能飞形。
石金类,形属土;石至顽,而含金玉;形块然而化光明,皆神为之。自外渝内曰入,自伏之举曰飞。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神是
虚灵的,石是冥顽的,神能入石者,因神之虚而灵也。譬之于电,电无形而有性。无形,故金属不能碍;有性,故能传电于金属。或生光热,或成动力,皆因具虚灵耳。此譬,仅就金属而言,非是电同于神,电也还有不导电者。神本虚灵而轻清,故能飞。但仅能飞而无形不足以自见。今神在形中,以神炼形,则神力愈旺,形随神化,故神能飞,形亦能飞。形之能飞,赖神之力,故修仙者,但能出神尸解,则其次也。若能肉体飞升者,则是上乘也。
水火一神而已,水能溺其非水者,而不能溺水。火能焚其非火者,而不能焚火。入则浑然而一,一则道。
这是说神的功能。水至阴,火至阳,故水溺,火能焚。唯水入水而不溺,火入火而不焚。神者玄妙至灵,入水同于水,入火同于火,虽同于水火,而其至灵又不泯于水火,故神之为物,往而无碍。
15. 神依形生,精依气盈。
形为器,形者神之舍。气为母,精者气之子。
以烛、火喻之。神比之火,形比之烛。火无烛,则不可见,烛无火则不发光。神若无形,神隐于造化而无所凭依,故火依烛而发光,神依形而显灵。烛之油量越充足,
火光也越明亮。烛之油浊则神浊;形旺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坏则神离也。故修性命之学者,重性(神)重命(形)之双修也。
精之与气,二者相须为用。精因气而盈,气因精而旺。精能生气,气亦能生精。比之云水,水气盛则密云多,云气盛则雨水大。
木德之厚者松柏也,
青帝之所始化也。人能返朴则受气足,如松柏青青而长春。
既知神依形生,精依气盈,则可知以形摄神,以神炼形;以气生精,以精化气。自然精气充盈,
形神俱妙,则如松柏之长青,永不衰老矣。
17. 三品一理,妙不可听。
神气精,自道言之本一,自药言之有三。三一其理可稽。以神为主者,则炼精气以还元神。以气为主者,则炼神精以还元气。以精为主者,则炼神气以还元精。曰三元
三性三家三丹之说悉本于此。分而为六候,陈而为九鼎,序而为八十一之火符,其实一而已。一即神也,即精也,即气也,即元也,即丹也,即道也。此元始以一音流转者也。道不能无言,有言皆明三,三数无尽。言三则万生,得三忘三则知一。知一妙一,言无可言,复无声,何可听。
后天之神气精分而为三,到了先天则元神元气元精混合为一,故曰三品一理。以其玄妙精微,无声无臭,故曰妙不可听。
18. 其聚则有,其散则零。
得一聚三则有,失三散一则零。圣人逆而聚之,常人顺而散之。圣人以无为聚,故有。众人以执而散,故零。
此者,已修炼成真,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也。
19. 七窍相通,窍窍光明。
七窍皆居首,为载阳之器。火数七,眼耳口鼻四而七窍。火体金用而水注之者也。水即精也,金即气也,火即神也。生之来谓之精水,为元即玄也,窍即牝也。而火金之用行焉。火金者,日月之体,光明之主也。火光而金明,玄牝之门在焉。相通则天门开,七窍为一而清玄育,故道立蔫。
七窍,有外七窍与内七窍。外七窍:耳目口鼻。内七窍属心脏,圣人七窍皆开,愚人一窍不通。普通人或开一二窍,或开二三窍。人欲内窍通,必须外窍闭。外闭则内通,内通则视听食息不用耳目口鼻,天耳慧眼,皆从性光中发出,不但无所不闻,无所不见,无所不知,且浑身光明洞彻,万窍齐开,即“元神来往处,万窍发光明”(
孙不二诗)。《
悟真篇》云:“近来透体金光现,不与凡人话此规”也。
20. 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日月者乾坤之至精。圣日圣月者坎离之真光,道主之,天地不得而私有之者也。金庭即黄庭,天之黄道也,日月行中而合符化金耀于其庭焉。
日月,有以左目为日。右目为月者;有以耳为月,目为日者,因耳为肾窍,肾属坎,
坎为水、为月;目为肝窍,而
肝木生心火,实即心窍,心属离,
离为火、为目。总之是耳目要收视返听,精神内守,则光明照耀乎金庭。金庭,指黄庭,即丹生之炉。
21. 一得永得,自然身轻。
吕祖曰:天地三才,人得一。既得一,永无失。盖以三致一,一得则永得矣。以一炼百骸,百骸无不一。炼一化一,斯化形仙矣。
一得,指得大药而言。大药得而不失,谓之永得。先天大药秉纯阳之性,其气温和而轻清,至柔中有至刚之德,至刚中含至柔之性,故能变化幻躯重浊之质,所以云自然身轻。此即质随气化,神能飞形之理也。
22. 太和充溢,骨散寒琼。
太和元气自中达外,无不充溢。所谓黄中通理,润泽达肌肤也。
此言太和元气充盈周身,筋骨变换之景象。骨散者,骨节融化若酥软而解散也。寒琼者,骨节凉爽松透,周身若有琼瑶之气。总之是言周身舒畅,融融和和,妙不可名之象。
23. 得丹则灵,不得则倾。
丹者金火之妙用,火性能炼金,能消金,善用火者,金火相伏,食而还灵。不善用火者,火焚金而命失。慎哉。
金丹大药既得,则能通灵变化,神妙莫测。不得则生老病死,终究倾丧其身。
24. 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白为金色,青为木色。丹由金木并一,则金木两忘,无色可指。
丹之形象不可形容。非白非青难可摹拟。
25.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大丹赋》曰:千周灿彬彬,万遍将可睹,道妙心明转,经自得可也。
但能至诚诵持,则心能束气,气能束心。神会于理,理合于神。于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深根等情形景象,于诵经之时,即能证其一斑。所谓妙理,不特经文之妙理,而身中之妙理亦能得经
力之不可思议而通明。《参同契》所谓:“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忽告人兮,心灵乍
自悟”。持诵经文之心力
念力,一贯于身中,久之自可与大道相通,造化合一,精诚感格,天即人,人即天矣。诵是念诵,久诵而至诚可至开悟,明心见性。这只是做的
性功。持是行持,即以了悟之性灵做修炼大药的工夫,即做阴阳合一,由无生有的命功。才能得到神能飞形的体道合真,肉体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