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1898年11月23日-1967年3月31日),出生于
敖德萨,
苏联国务活动家、军事家、统帅,
苏联元帅(1944),两次
苏联英雄(1945.9.8,1958.11.22)。
人物生平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1898年11月23日-1967年3月31日)是苏联军事领袖、苏联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军作战,1957年至1967年担任苏联
国防部长;他参与指挥
斯大林格勒攻防战,击败
纳粹德国;二战末期率领
苏联红军攻入中国东北,俘虏近60万日本关东军及中国“
末代皇帝”
溥仪。
人物荣誉
苏伏洛夫勋章一级 2次
早年经历
出生在
黑海地区大城市
敖德萨,
卡拉派犹太人家庭犹太人父亲后来遗弃这家庭,官方记录说
马利诺夫斯基是“私生子”,为了糊口讨生活,母亲带着小马利诺夫斯基离开敖德萨搬到
乌克兰乡村并再嫁;再嫁竟是个文盲贫农,还拒绝收养小马利诺夫斯基在他13岁时赶出家庭游荡江湖自生自灭,这位自立少年便在农村当
佃农维持温饱,最终还是回到敖德萨给姑妈收养,并在一般商店当跑腿店员。
军旅生涯
小马利诺夫斯基开始显露头角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才15岁的他到
俄罗斯帝国军队内打杂,稍长接受
军事训练后派到“东战场”(西欧观点)对德军作战且立战功;即便他还只是个基层小兵,被派到进行著名“壕沟战”连队负责机枪射击;在1915年因坚守岗位击退来袭德军得到军队奖赏,也是他往后漫长军事生涯第一面奖励俄罗斯帝国
圣乔治十字勋章第四级,并且晋升下士排长,没多久,他中弹重伤,在医院躺了几个月才康复,1916年他返回部队,这次被远派到法国战场担任“西战场”担任“俄罗斯参战
远征军”一员,17岁马利诺夫斯基下士被派到接近Brion港口、激烈争夺战战区作战并晋升中士,在此次作战中他左臂因此负伤近伤残,也因此得到法国政府颁发奖章;这时俄罗斯
十月革命爆发,法国不得已遣返俄军回国,少数被法国政府视为精兵猛将的俄国军人被慰留在著名的“
法国外籍兵团”助战,马利诺夫斯基因此为法军效命作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军嘉勉他再颁赠“Croix de guerre”勋章给他,并晋升为
少尉(senior NCO),这时他才19岁。
1919年返回俄罗斯国内且加入红军,在内战时对白军于
西伯利亚作战,内战结束后他便继续在军队里任职,于初级军官学校学习,并派任到步兵营少校营长;1926年,他加入
苏联共产党,成为共产党员是在军队里晋升的必需条件。
1927年,他被派往军队精英摇篮的“
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毕业;1931年被派到俄军第3骑兵团担任上校参谋长7年,他上司团长
铁木辛哥是
斯大林重用的将军。
1936年
西班牙内战爆发,
马利诺夫斯基以“志愿军”身份到西班牙为西班牙政府助战,对抗右翼反共的西班牙反政府叛将
佛朗哥将军与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及
纳粹德国派出助佛朗哥的反共联军;马利诺夫斯基他亲自策划与领导数单位政府军部队作战;1938年,他战败回到
莫斯科,苏联政府颁赠给他顶级“
列宁勋章”及“
红旗勋章”表彰肯定他在西班牙领导作战;之后被派至“伏龙芝军事学院”担任总教官教授作战课程。
1941年春天他在铁木辛哥担任“苏联国防人民代表”(Sovnarkom)期间,观察到德军不寻常的大军压境部署,他率先向苏联政府警告:“德军有犯俄意图”,即早
侦知德军将发动全面攻俄的
巴巴罗萨作战,为强化
苏联红军国防抵抗德军蠢动,他紧急自“
伏龙芝军事学院”选派许多优秀军官到第一线部队服役领军备战,这时他又被晋升为少将,并赋予统兵权──于家乡敖德萨防区担任第48步兵军军长,一星期后德军大举攻俄,马利诺夫斯基少将与48军调派到俄国与罗马尼亚边界驻防。
德军于1941年侵略苏联以后,在承受德军巨大攻势的红军数个数十万计兵力的军团陷入包围,马利诺夫斯基此时终于被公认是红军少数具有指挥大军团作战能力的将军。他的3个师只是配备部份步兵,面对作战的是德军
闪电战攻势沿着普鲁特(Prut)河布防的战线,依照当时惯例,红军将领一般都躲在自己军队的后方指挥作战;但是马利诺夫斯基可不是如此:他反而会亲临具关键性第一线扇形战场与士兵为伍并且勉励激励他们士气。红军此时无能阻挡在数量及技术上占优势而且作战经验丰富的德军,马利诺夫斯基便领败兵沿着
黑海岸边逃跑,德军试图包围消灭马利诺夫斯基军却失败,最后德军终于在尼古拉耶夫成功包围住红军,却被猛烈突围的马利诺夫斯基军再次突破包围转进到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驻防。
8月,他被派往溃不成军的红军第6集团军担任参谋长,很快他便升为集团军司令,他成功阻挡德军在前线凌厉攻势,并因此战功升为中将,之后红军撤退到
顿巴斯,马利诺夫斯基带领第6集团军、第12集团军加入防御战,再次击退德军离开防区。1941年12月他被任命为苏联南方
方面军司令员,下辖兵力只有三个残破的红军集团军与两个实际只等于
坦克师编制的
装甲军(共不到16万兵力),在兵员及装备皆不足的危况下,马利诺夫斯基竟还指挥所部向德军防线深入猛攻。
1942年1月18日马利诺夫斯基在
铁木辛哥元帅率领下,展开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追击德军,目标迫使德军至少后退100公里。由于铁木辛哥高估了红军进攻与可耐受德军重武器攻击的能力,导致红军先胜后大败(75000名士兵阵亡,239000名士兵被俘);即使
斯大林曾经刚开始不听“
总参谋部”劝阻发动哈尔科夫攻击,大力支持这场仿佛早已注定非战败不可的战役,可是当真正战败消息传至时,疑心重的斯大林开始怪罪马利诺夫斯基是不是故意战败(斯大林疑惧马利诺夫斯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法国交往密切)。
1942年7月,红军
南方面军奉令退出战斗,南方面军的单位和人员全部转入北
高加索方面军。马利诺夫斯基改调负责机动支援作战(非主力作战)的红军
顿河军团(Don Operational Group) (马利诺夫斯基同时担任了北高加索方面军的副司令员)。斯大林命令马林诺夫斯基全力阻止德军
A集团军群朝向
罗斯托夫及“顿河”地区进攻,以免战略上具攸关大局的“高加索油田”落入德军控制。但由于德军兵员数量是几乎压倒性多数10倍于红军“顿河”军团,武器机械技术也不输给俄红军,结局可想而知:在9月
苏军最高统帅部 (Stavka)解散了“顿河军团”。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
红军用尽全力围困德军,斯大林命令至今仍不放心的马利诺夫斯基率领仓促成军的红军第66集团军开拔前往固守斯大林格勒东北方,同时斯大林还密令斯大林格勒共产党书记
赫鲁晓夫,“紧盯马利诺夫斯基所有一言一行”。
红军第66集团军没有任何作战经验,可是它却是马利诺夫斯基第一次带领人员及武器足编的军队。1942年9月至10月,他领军攻击德军,虽然在光复失土上战绩平平,可是他始终防止力抗德军自“斯大林格勒”北边他的防区被德军完成包围。逐渐地,德军包围开始不支,马利诺夫斯基便决定派兵渗透深入城内与德军在废墟堆里肉搏巷战,10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急令马利诺夫斯基担任
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员,到11月底,他被再次派回斯大林格勒前线并担任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
11月22日,红军已经完成合围
德军第6集团军。此后德军
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
曼施坦因发起了“冬季风暴”行动,命
赫尔曼·霍特上将从150公里远的库特尔尼科夫向斯大林格勒进军,并曾一度挺进至距斯大林格勒25~30公里。马利诺夫斯基后统领王牌部队近卫第2集团军抵抗赫尔曼·霍特部(曼施坦因回忆录中称其部为“
莱茵哈特军团”),在历经一番恶战终于阻挡住
纳粹装甲军团,且深入破坏德军装甲师“梯形队形”跃进,将德军击退至库特尔尼科夫。马利诺夫斯基的胜利决定了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德军的命运。斯大林下令晋升马利诺夫斯基为上将,并将一级“苏沃洛夫勋章”(苏联当时的最高军功勋章)授予马利诺夫斯基。
1943年2月,马利诺夫斯基再次担任红军南方面军司令员,在不到两星期时间他把德军
曼施坦因集团军群赶出
罗斯托夫与顿河防线,为红军打通前往
乌克兰的道路畅通无一德军;3月,
斯大林再晋升他为大将,并改派任红军
西南方面军(1943年10月20日,红军西南方面军改名为
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员,令他把盘踞在
顿巴斯富庶工业区德军扫荡赶跑。10月中旬起,他发动对德军的突袭,目的是突击区域内驻守大部队德军的关键大城扎波罗热并予以占领,这次战役成功地把占据俄罗斯南方的德军一一消灭,围困
克里米亚半岛残余德军,切断他们在“东战场”的返乡退路。
1944年5月,马利诺夫斯基被任命为第2乌克兰方面军司令。8月,马利诺夫斯基同
托尔布欣的第3乌克兰方面军秘密准备并成功地实施了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这是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著名战役之一。这次战役有着巨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完全解放
摩尔达维亚,把罗马尼亚从战争中拖出来并使之倒向盟军。这次战役显示了马利诺夫斯基善于组织围歼敌
集团军群的战役的才能。德军对这次战役也十分重视,曾专门召开高级会议研究计划,声称将不惜一切代价保雅西。如果丧失了这一地区,
巴尔干的所有国家都将面临陷落的危险。为此,他们在那里布置了重兵集团。与马利诺夫斯基、
托尔布欣对峙的是弗里斯纳指挥的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有51个师(旅),90万人,6200多门大炮,500多辆坦克和700多架飞机,力量相当强,平均每9公里1个师,在较重要的雅西、基什尼奥夫等方向达到每7公里1个师。不仅如此,他们还占有有利地形。战役还未开始,马利诺夫斯基等人就与敌人展开了斗智。当时面对德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他的部下多次要求教训敌人,并要求
最高统帅部加强力量,他也非常想这么做。但作为高级指挥员,马利诺夫斯基知道要从全局、从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为了迷惑德军,使其相信
苏军并未特别重视这一作战方向,避免双方投入重兵集团造成持久战,因此不能加强力量,同时也不能轻易进攻。他的考虑与最高统帅部不谋而合。最高统帅部不仅没有给他增派部队,反而把他的几个师调到大本营预备队中。这一招果然奏效,德军以为苏军无力对其突击给予反击,只是在固守雅西前部的高地,便大胆地将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预备队调往其他作战方向。德军显然已被迷惑住了。马利诺夫斯基在战役的准备过程之中,针对战役的特点,将部队的兵种进行了改编并使之完善,指挥部下寻找令德军猝不及防的新方案,要求部属准确、勇猛、灵活机智地而不是亦步亦趋地组织战役。马利诺夫斯基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军事原则。例如,为打破德军的多层防御,决定不像以往的战役那样以空军的突击为先导,而是运用步兵和空军同时发起攻击。为加强战役的突然性,使德军加深犹疑,削弱其抵抗信心,他在短时间内秘密地进行大量军队的重新部署。为隐藏主攻方向,他让工程兵设置了大面积的平地伪装,布置了上千门大炮模型。为使其更加逼真,还让炮兵摧毁了德军在这一方向上的永久火力点。这些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进攻前10天内,集中了优于敌人的兵力,而德军对此毫无察觉,甚至连在进攻前一天苏军进行的火力侦察,也被当成“不安分的俄国人”的一般偷袭。德国
最高统帅部直到最后还认为第2乌克兰方面军、第3乌克兰方面军只可能进行区域性的进攻。由于计划周密、措施得当,战役进行得很顺利,苏军第一天就突破了30公里,第二天中午攻占了雅西。随后
苏军继续向敌纵深突破,包围盘踞在基什尼奥夫的18个师。马利诺夫斯基不失时机地投入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到9月2日,雅西—基什尼奥夫的德军全部被歼。这次战役丰富了苏军实施包围战役的经验。同年,马利诺夫斯基获得苏联元帅军衔。
1945年5月
纳粹德国投降之后,马利诺夫斯基被派至至远东中国东北地区,在那里他领导
外贝加尔方面军对日军作战。1945年8月,他领导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最后一支作战部队攻占中国满洲,原先由一支60万强悍大军
关东军占领的地方。日本关东军一向为各方赞扬的高素质精锐部队,马利诺夫斯基竟能在10天内击溃“关东军”,主要是以坦克加摩托车步兵以
闪电战模式加上古典战术“两重包围”模式交互运用。马利诺夫斯基也因为此战荣获苏联最高荣誉——“
苏联英雄”称号。
在后十年间,马利诺夫斯基因在苏联远东地区战略部署具有的决定权而广受各方重视。最初他担任“泛
贝加尔湖防区”司令员(1945-1947),冷战时代开始他又被升任命为“苏联远东军队统帅”下辖管三个防区(1947-1953);他训练并补给军事物资给北朝鲜“
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1953)对美军作战。
政治生涯
斯大林任命他为“最高苏维埃”(1946)成员之一,苏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52);朝鲜战争结束后,
莫斯科解散“苏联远东军队司令部”,但是马利诺夫斯基仍继续是这个防区里的决策人员。
1953年斯大林死去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他迅速提拔马利诺夫斯基,让其成为苏联陆军总司令并取代
朱可夫成为苏联国防部常务副部长。他也被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借此确认了其在苏联权力中枢的地位。1957年10月,对朱可夫的政治野心愈发担心的赫鲁晓夫让马利诺夫斯基取代前者担任国防部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在这个职位上工作到去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最杰出的国防部长。
马利诺夫斯基尽管是赫鲁晓夫的私人朋友,但他却在军事事务上保留着自己的独立的立场。他和其他几位苏联军方的高层确信未来的战争取决于运载
核弹头的导弹。为此,他们主张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在发展导弹武器并大量减少
常规武器的投入。马利诺夫斯基支持裁减战略核弹头,但是他认为核弹头是阻止战争的有利的威慑而非战争的主要武器。发展了广域军事基础的概念的他鲜明指出随着战争本质的变化,决定性因素仍然是常规部队现代
军事科学的技能与征服和控制敌方领土的能力。苏联军事政策在那个时代在赫鲁晓夫和马林诺夫斯基斯基的观点中折衷。马利诺夫斯基在与美国的核对峙中将苏联军队建设成世界上全能最有力的武装力量并让常规武装力量得以实现现代化。
赫鲁晓夫挑衅美国的
古巴导弹危机,几乎把世界带到核子战争危险边缘,他也因为意见相左开始疏离马利诺夫斯基。危机过后,马林诺夫茨基在军方新闻媒体为军队公然要求赫鲁晓夫在苏联战略政策上,应该给军方更多发言权并明确承诺资源上照护军方;军方对赫鲁晓夫的不满鼓舞了共产党内反赫鲁晓夫势力,于1964年10月政变导致解除赫鲁晓夫总书记权位;
新苏联总书记承诺马利诺夫斯基要求给予军方更多发言权并尊重军方专业战略布置,特别是遵照马利诺夫斯基“平衡发展核武与传统武器作战”的国防理念。
在1964年11月7日的苏联政府举行的纪念
十月革命招待会上,马利诺夫斯基曾当着中国代表团成员
贺龙元帅面前提出推翻
毛泽东的言论,当即引起贺龙以及中国代表团团长
周恩来的抗议,并导致中苏关系一度紧张,最后苏共中央被迫向中共中央道歉。
马利诺夫斯基于1967年逝世后苏联政府为他举办一场风光
国葬,葬在做出巨大贡献的苏联人才可以安葬的
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苏联政府还在
苏维埃陆军学院(莫斯科坦克部队陆军学院)给他安置一个名位:苏联领导,并以他的名字把一个保卫莫斯科的精英
坦克师命名为“马利诺夫斯基坦克师”。苏联后来崩溃瓦解了,可是马利诺夫斯基在
俄罗斯历史上作为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的尊崇地位却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