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大黄
蓼科大黄属植物
食用大黄是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叶掌状浅裂,淡红色,心脏形,叶肉厚,叶面皱缩;叶柄淡红色,密布红色细线,柔嫩叶柄呈鲜红色;花绿色,无花冠萼片;果实紫红色三角状或卵状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6—7月。
形态特征
叶大、淡红色、掌状浅裂、心脏形,叶肉厚,叶面皱缩。叶柄长50-60cm,宽5-6cm,淡红色,密布红色细线,柔嫩叶柄呈鲜红色。6-7月自叶腋生花梗,高1m左右。花绿色,无花冠萼片6,雄蕊9。三角形有翼瘦果,9月成熟,果实各粒重20g左右,发芽期3年按叶柄颜色分为红色和绿色两个类型。
生长环境
常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地,喜冷凉环境,耐寒,忌高温。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茎叶生长适温16℃左右,开花结实则需较高温度。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土栽培为好。
分布范围
食用大黄原产蒙古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等省地,在俄罗斯、欧洲、北美等地区亦有分布。
生长习性
宜选深厚肥沃、含有机质丰富、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种子繁育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系数高,适于扩大栽培面积时用,但易变异且生长慢。分株繁殖常利用保护地软化栽培后的残株。选长势旺的芽移栽,每畦栽两行,行株距均为50cm左右,定植后需中耕、除草、施肥等。
繁殖方法
一般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
播种育苗 可使用营养钵或营养土方育苗。先用清水浸种催芽,待种子刚露白时播种,每钵放已萌发种子1—2粒,覆土2—3厘米,保温保湿。温度适宜3—4天可出苗。出苗后要适当控制浇水,见干见湿。夏季高温期要遮阳降温。50—60天后幼苗3—4片真叶、9—10厘米高时即可定植到田间。
定植 选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施足基肥,每667平方米可结合耕地施入腐熟的有机肥5000—6000千克,耙平后做成1.2—1.5米宽的平畦。如果做多年栽培可按株行距50—60厘米×60—80厘米定植,每667平方米可种植1300—2200株;如果留作软化栽培的,可增加种植密度至3500—4000株。定植不宜过深,以心叶与地表相平为宜。
如采用分株繁殖可在春季越冬植株刚要萌动时进行,选择无腐烂的种根,切取带有生长健壮芽的根茎,直接定植或先育成苗后再定植。
食用大黄6月至7月份开花,除种株外,应摘去花梗,促进叶子生长。一般栽植后翌年采收。一次采收的须酌留数叶,以保持植株翌年长势。8月后叶柄粗硬,品质差。如需冬季供应,可将根株掘起,密植于保护地内,保持20℃左右温度,在黑暗条件下30天后可收。有些品种欲得淡红色叶柄,需适当见光,但切不可过强,以免叶柄又转绿。
栽培技术
中耕、除草、施肥。缓苗后要及时中耕,适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见干见湿。根据植株长势适当追肥。夏季降雨较多时注意排水防涝,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培土。可促进叶柄伸长生长,改善品质。每年培土1—2次。寒冷地区上冻前培土要厚,以利越冬,且到翌年春还能长出又长又厚的鲜红色大叶柄。
采种。北方食用大黄一年可开花2次,春季4月,夏季7月。如需采种可让花开结籽,否则应及时摘除花蕾促进叶片生长,以提高产量。
病虫防治
大黄的病虫害甚少,病害主要为轮纹病炭疽病霜霉病根腐病,可采用与其他蔬菜相关的防治法;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可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洒。
主要价值
食用大黄干燥根及根茎可以入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也可用于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痛肿疔疮等症状。食用大黄粗壮的叶柄加糖后可当作水果食用,还可以用于做馅饼、蜜饯和果酱,或是制葡萄酒和酸辣酱。
食物营养成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02:5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