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早疫病
番茄病害
番茄早疫病又称轮纹病、夏疫病,是由茄链格孢菌侵染引起的、发生在番茄上的植物病害。其最主要特征是不论发生在果实、叶片或主茎上的病斑,都有明显的轮纹,所以又被称作轮纹病。果实病斑常在果蒂附近,茎部病斑常在分杈处,叶部病斑发生在叶肉上。
病原特征
番茄早疫病菌系茄链格孢(学名:Alternaria solani (Ell.et Mart.) Jones et Grout.),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
形态特征
茄链格孢菌丝有隔膜和分枝,较老的颜色较深。分生孢子梗从病斑坏死组织的气孔中抽出,直立或稍弯曲,色深而短,单生或丛生,有1~7个隔膜,大小为50~90微米×6~9微米。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其形状差异很大。大多为棍棒形,顶端有细长的无色嘴胞,与分生孢子本体等长或更长,黄褐色,有纵横隔膜,大小为130~300微米×12~20微米。
生理特性
分生孢子通常单生,仅在培养基上作双链生长。未见报道该菌有生理专化性,但分离菌的侵染能力以及形态、培养性状和对环境条件的耐性均有很大差异。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45℃,适温为26~28℃。在有水滴和温度为16~34℃的情况下,分生孢子经1~2小时萌发,而在适温28~30℃下经35~45分钟即可萌发,一个孢子可产生5~10根芽管。
为害症状
番茄早疫病菌能侵害叶、果实
叶片被害,初呈深褐色或黑色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斑点,渐状扩大,达1~3厘米,边缘深褐色,中央灰褐色,有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有黑色霉,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渐次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完全枯死。
茎部病斑多数在分枝处发生,灰褐色,椭圆形,稍凹陷,也有同心轮纹。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断枝。幼苗常在接近地面的茎部发病,病斑黑褐色。病株后期茎杆部常布满黑褐色的病斑,因此有“乌脚膀”之称。
果实上病斑多发生在蒂部附近和有裂缝的地方,形或近圆形,褐色或黑褐色,稍凹陷,也有同心轮纹,其上长有黑色霉。病果常提早脱落。
该病的病斑轮纹表面有毛刺不平坦物,这一特点与轮纹较光滑的番茄圆纹病有区别。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附着在种子上越冬。菌丝在干叶中存活1年以上,分生孢子在室温下可存活17个月。在受侵染的茎叶中也可形成厚垣抱子,在-31~27℃下可保持生活力7个月左右。翌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是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发芽后,其上所带的病菌首先侵染子叶,接着侵入胚轴并扩展到茎和叶片。土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直接侵入胚轴。病斑上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也有少数直接穿过表皮侵入。
带菌种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有效媒介,灌溉水、农事作业和昆虫也能传播,特别是雨滴飞溅,把病菌带到植株上,常引起下部叶片先发病,在条件适宜时,病菌侵入寄主后只需2~3天就可形成病斑,再经过3~4天,即可产生大最的分生孢子,引起多次重复的再侵染。
流行规律
气象因素
温、湿度与发病密切相关。温度保持15℃左右,相对湿度在80%以上,病害开始发生。气温保持20~25℃,病情发展最快。露地栽培重茬地、地势低洼、排灌不良、栽植过密、贪青徒长、通风不良发病较重。昼夜差大,相对湿度高,易结露,番茄叶片上常有一层水膜,利于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寄主因素
该病多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病害重。此时植株营养大量向果实输送,叶、茎光合作用产物含量低,因此易被病菌侵染。
管理因素
水肥供应良好,植株生长健壮病害轻。连茬地土壤中累积的菌量多,田间排水不良或种植过密,造成间湿度大;缺或粮田改种番后基肥不足,发病均重。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17:51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