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在天,出自《易经·乾卦》中的第五爻的
爻辞,原句:“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飞龙在天”的认知与古老星象文化有关,源于远古时期龙图腾崇拜,古人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即是对
苍龙群星一年四时运行情况的阐发。第五爻:“仲夏的龙星飞跃于正南中天,故称“飞龙在天”,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九五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最好的一爻。
原句出自于《
易经》中
乾卦第五爻的
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为乾卦诸爻当中至吉的爻,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
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又比作
九五至尊。
王弼注曰:不行不跃,而在乎天,非飞而何?故曰:“飞龙”也。如鱼归大海,自由驰骋,一说为表示左右逢源。
中国人历来崇尚中、正,这在《
易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飞龙在天”是
重卦乾卦五爻的爻辞;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又称
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九五之爻在上
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大贵之位。
乾:
卦名,下卦、上卦皆为乾,象征“天”。如《
说卦传》所讲:“乾,天也”,“乾,健也”,即言“乾”之象为“天”,其义为“健”;乾:元,亨,利,贞。由于
易经的
阴阳转化之道,
盛极必衰,因此“九五”是为“飞龙在天”,而“
上九”(乾卦第
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
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因此会呈凶相;“用九”(见群龙无首)就是占卜得到六个数都是九,奇数九为阳爻,故所得之卦为乾;而九又为变爻,六个阳爻都要变为
阴爻,那么整个乾卦将变而为坤。所以用九所得之卦既不完全是乾,也不完全是坤。是乾,却将变为坤;变坤,却又仍然是乾。处在乾坤转变之中,兼有乾、坤二者的美德:乾德刚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备,就是刚而能柔了。故而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最好的一爻了。《易·乾》爻辞多处言“龙”,《
象传》解释“龙”的
象征意义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此言称道君子,也是赞美龙;飞龙在天,龙腾虎跃,刚健进取,自强不息。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古老星象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
时空观。
上古时代人们根据
日月星辰的运行
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个星宿,俗称“
二十八宿”;28个星宿分为四组,分别与四个地平方位、四组动物形象、四种颜色相匹配,叫做四象;在东方的7个星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称它为“苍龙七宿”。在
传统文化中,方位是和时间以及八卦联系在一起的。《易·乾》爻辞多言“龙”,爻辞中的“龙”是指
二十八宿中的苍龙七宿星象。“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北方地平线下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二,见龙在田”;仲春
卯月卯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崭露头角,德施普也。“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季春龙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九四,或跃在渊”;孟夏苍龙七宿的全体都摆脱了大地的羁绊,升上夜空。“九五,飞龙在天”;仲夏午月午的龙星飞升到了正南中天高位,故称“飞龙”。“上九,亢龙有悔”;季夏为夏秋之交,苍龙七宿开始从最高点掉头向西下降,故称“亢龙”。“用九,群龙无首”;季秋戌月戌的龙星,此时,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开始潜入正西偏北的地面,故称“无首”。
用九:季秋
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在正西偏北隐退潜入于地面。见群龙无首,天德不可为首也,是吉利的兆头;乾卦
六爻均为
阳爻,是群龙之象,皆有刚健的本质,惟以刚健而为首,则易为外物所忌,若物极而反,阳极变阴,不强为人之首,则能以柔济刚,而获吉祥。
九五:龙星仲夏出现在正南中天之上。龙飞在天上,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对
王公贵族有利,喻帝王在位。
九四:初夏
苍龙七宿的全体都摆脱了大地的
羁绊。或跃在渊,龙或跃上天空,或停留在深渊,表示只要根据形势和时机的需要而进退,就无咎害。
九二:龙星
仲春出现在于东方地表上,崭露头角,德施普也。从坤变乾,阳长到二爻,卦变为临,九二在
临卦互震里,震为龙,龙出现在地表之上,故为“见龙在田”;对王公贵族有利。
初九:龙星冬季时潜隐于北方
地平线下不见了。潜龙不可用,隐喻事物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较好,但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