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Risk Leading Audit )是指注册会计师以
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是审计专用术语。以战略观和
系统观思想指导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
审计流程,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
财务报告的重大
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
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
由于
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
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
错报的
会计报表项目、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
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
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
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职业界很快开发出了
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
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
审计资源的
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
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
重大错报的领域。
以国际“四大”为代表的大型
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方法论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从被审计单位
经营风险入手进行审计”(Business Risk Approachtoauditing,以下简称“经营风险基础审计”)和“透过战略系统棱镜审计”的审计新思维。“
经营风险基础审计”和“透过战略系统棱镜审计”继承了把
审计资源的分配向容易发生错报的领域倾斜的理念,改良了评估
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方法,使得注册会计师对于
风险评估结果更为全面、正确,能够更有效地实现
审计目标。这些新思维并没有否定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和审计风险模型,而只是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在新
审计环境下的深化和发展。
风险导向审计时代的背景是21世纪
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企业的组织形式和
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会计准则中越来越多涉及判断和估计、可能引致财务报告舞弊的压力大为增加等。
风险导向模式的
理论假设是完善的
内部控制可以降低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概率。
社会公众也期望着,企业应当建立高层
管理理念和业务经营过程的内部控制,以防止舞弊的发生。然而,大量著名的
财务舞弊案例表明,舞弊的发生并非由于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健全,而是由于
管理层藐视或逾越致使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
企业组织形式和
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存在着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
利益驱动。企业管理层舞弊造假时,会利用其掌握的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权与操作权,刻意掩盖其舞弊造假的迹象。此时,从表面上看,其内部控制依然存在并运行良好,但实际上内部控制所要求的相互制约不仅早已不复存在,而且有可能掩盖了舞弊造假的迹象。因此,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无法发现这种刻意隐瞒的管理层舞弊行为。正是基于管理层舞弊的盛行,风险导向
审计模式应运而生,其审计思维就是要跳出单据、
账本、报表的束缚,以被审计单位的
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
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根据所得出的量化风险水平指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而开展
实质性审查。
对于
管理舞弊,
账项基础审计部分失灵。因为账项基础审计完全依赖
实质性测试程序,实质性测试包括交易测试和余额测试。而“
一条龙造假”一般能做到账证相符、
账务处理正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失灵。如果虚增收入的同时没有虚增资产,则
余额的实质性测试也会失灵。仅仅依赖实质性测试,一方面不能查出余额真实的造假,另一方面由于余额测试的不谨慎或难以执行,一旦余额测试不能直接进行,只能改为替代性
测试程序,而所谓的替代性测试程序也就是交易的实质性测试,这样“一条龙造假”是查不出来的。
在“一条龙”造假下,
制度基础审计也会部分失灵。制度基础审计比
账项基础审计多了了解
内部控制及控制测试两道程序。而实际上,“一条龙”造假往往是
管理当局策划并执行的,可以轻易绕过内控。如果是员工舞弊,内控导向的
实质性测试是有效的,但对
管理舞弊往往无效。
正是基于这种管理舞弊,国际上已全面进入风险导向审计时代,审计就是要跳出账簿,跳出内控,根据现代财务舞弊特点,进入以查找管理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这已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