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潮灾害
自然灾害
风暴潮灾害(storm-tide disaster),是指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风暴潮会使受到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正常潮位,造成巨大破坏
简介
风暴潮造成的灾害。风暴潮又称风暴增水、气象海啸、风暴海啸。中国历史文献中称为海溢、海啸、海侵、大海潮等。风暴潮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国内外学者按照诱发风暴潮的大气扰动特性,把风暴潮分为由热带气旋引起的台风(在北美和印度洋称为飓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风暴潮的空间范围一般为几十千米到上千千米,时间尺度或周期约1~100小时。但有时风暴潮影响区域随大气扰动因素的移动而移动,因此有时一次风暴潮过程可影响几千千米的海岸区域,影响时间长达数天之久。风暴潮引起的海水水位升高一般为1~3米,最大达7米左右。
主要特点
风暴潮所形成的灾害, 有着下列几个特点:
中国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仅公元前48年至公元1949年的近2000年间,有较详细记载的特大风暴潮灾害就有576次,平均不到4年就有一次,每次造成的死亡人数少则过千,多则数万至10多万。40年来,我国沿岸风暴潮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由1950年代的平均1亿元左右,增加到1980年代后期的20亿元左右。2008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过程25次,死亡人数56人,直接经济损失192. 24亿元。随着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的增加和经济的迅猛发展,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已位居我国各种海洋灾害之首。
形成机制
风暴潮灾害的形成与承载体的脆弱性及孕灾环境息息相关,从观测统计学、瞬变涡动能量学和中尺度数值模拟角度,可深入研究海洋风暴形成的气候特征及可能的动力学机制; 要在分析风暴潮自身特征的基础上,加强影响风暴潮产生因素的研究,如海洋在自身不同热力结构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研究,热带气旋与风暴潮发生频次的关系研究,沿岸地形和海底的深度和形状对风暴潮的高度影响研究,或针对某次风暴潮灾害进行分析研究等,可全面了解风暴潮的形成机理。
风暴潮灾害是天文潮、台风、气象因素、寒潮大风等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 。台风是诱发水位异常变化的强迫力,是台风风暴潮形成的主要因素,寒潮大风也是诱因之一。持续的向岸大风是诱发风暴潮的主要气象因素。强台风风暴潮可以使海平面上升5 ~ 6 m,使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超过正常潮位,当风暴潮和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时,会使水位暴涨、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强弱等级
根据增水高度强弱不同分为四个等级:①风暴增水,增水值小于1米;②弱风暴潮,增水值1~2米;③强风暴潮,增水值2~3米;④特强风暴潮,增水值3米以上。风暴潮是破坏作用特别强烈的海洋灾害,若与天文大潮同时发生,二者叠加,往往挟狂风恶浪,以排山倒海之势猛扑海岸或溯江河而上,使滨海地区潮水暴涨,甚至冲毁或漫过海堤、江堤,吞噬城镇、村庄、码头、工厂,淹没耕地,造成特别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时风暴潮还引起崩塌滑坡,进一步加剧灾害的破坏损失程度。中国风暴潮灾害分布广泛,几乎遍及整个沿海地区;但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包括:渤海湾至莱州湾沿海、长江口和杭州湾、浙江中部沿海、福建北部沿海、广西沿海地区。
预报研究
风暴潮的预报数值模拟技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台风气压场、风场的模拟,二是台风增水的模拟,三是天文潮与增水的耦合模型! 显然,三者有着紧密联系,其预报精度取决于各自的模拟精度。 同时从减灾备灾的角度看,风暴潮灾害预报除了对预报精度的要求外,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时效性[11] 。台风运动具有多变性,因此对台风增水预报的预见期不能很长。从提高精度、增加时效等几个方面考虑,目前大多数较为先进的模型都在朝着台风云图—风暴增水一体化数值预报模式发展,模型通过卫星云图接受系统获得台风信息,实时计算台风可能路径和台风增水,结合决策支持系统,形成防治风暴潮灾害的预警系统。
要进行风暴潮的数值预报,高性能的数值模型是关键。目前,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已取得大量的相关成果,其主要进展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统计公报
2024年4月22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总体来看,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重,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99%;造成人员死亡失踪的全部是海浪灾害。从单次海洋灾害过程看,2305“杜苏芮”台风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最重,福建省海水养殖、海岸防护工程和渔船均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14.6亿元。分区域来看,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6个省(自治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灾害损失。福建省直接经济损失最重、死亡失踪人口最多,分别为21.2亿元和7人,占总直接经济损失和总死亡失踪人口的85%和88%。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0 08:57
目录
概述
简介
主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