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骨岩部
人体解剖学规范术语
颞骨岩部(petrous part of temporal bone),人体解剖学规范术语,为颞骨的一部分。形似一横卧的三棱锥体,故又称颞骨锥部(pyramid part of temporal bone),曾称岩锥,位于颅底,嵌于枕骨蝶骨之间,内藏听觉器官和平衡器官,有1底,1尖,3面(前面、后面和下面),3缘(上缘、后缘和前缘)。岩部尖向前内,岩部底向后外。岩部内有内耳骨迷路膜迷路
简介
颞骨岩部(petrous part of temporal bone),规范名。
颞骨锥部(pyramid part of temporal bone),岩锥,非推荐名。
定义:位于颅底蝶骨枕骨之间,向上和前内侧倾斜,颞骨呈三棱锥形的部分。分为1底,1尖,3面即前面、后面和下面,3缘即上缘、后缘和前缘,尖向前内,底向后外。内有内耳迷路。
见载:《人体解剖学名词》第二版(2014年)
结构
1底:颞骨岩部底,接颞骨鳞部、颞骨乳突部。
1尖:颞骨岩部尖,嵌于蝶骨大翼和枕骨底部之间。
3面:
颞骨岩部前面,又称岩部大脑面,组成颅中窝的后部,毗邻大脑
颞骨岩部后面,又称岩部小脑面,组成颅后窝的前界,毗邻小脑。
颞骨岩部下面,构成颅底底面的一部分。
3缘:
颞骨岩部上缘,颞骨岩部前面与颞骨岩部后面相交处,有岩上沟容纳岩上窦。接小脑幕
颞骨岩部后缘,颞骨岩部后面与颞骨岩部下面相交处,有岩下沟容纳岩下窦。接枕骨
颞骨岩部前缘,颞骨岩部前面与颞骨岩部下面相交处,接颞骨鳞部、颞骨鼓部蝶骨大翼。
2重要内部腔隙:内耳道骨迷路
颞骨岩部底
颞骨岩部底:向外,与颞骨鳞部(颞鳞)、颞骨乳突部相融合。
颞骨岩部尖
颞骨岩部尖:粗糙,朝向内前而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和枕骨底部之间,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颈动脉管内口开口于此。
颞骨岩部前面
颞骨岩部前面又称颞骨岩部大脑面,组成颅中窝的后部,向外与鳞部的大脑面相接。
颞骨岩部前面由内向外有以下重要标志:
1.三叉神经压迹:颞骨岩部前面,近岩尖处有三叉神经压迹,容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又称半月节压迹。
2.岩浅大神经沟:颞骨岩部前面,三叉神经压迹的外侧有两条与岩锥长轴平行的小沟,内侧者称岩浅大神经沟,通过同名神经岩浅大神经。
面神经管裂孔:岩浅大神经沟的外侧末端为面神经管裂孔,有岩浅大神经穿出。
3.岩浅小神经沟:颞骨岩部前面,三叉神经压迹的外侧有两条与岩锥长轴平行的小沟,外侧者称岩浅小神经沟,通过同名神经岩浅小神经。
岩浅小神经管裂孔:岩浅小神经沟的外侧末端为岩浅小神经管裂孔,有岩浅小神经穿出。
4.弓状隆起:颞骨岩部前面,岩浅小神经沟向后外方有一大的凸起,称为弓状隆起。前半规管位于其下方。
5.鼓室盖:颞骨岩部前面,弓状隆起向外有一浅凹形的薄骨板,称鼓室盖,将鼓室颅中窝分隔。
颞骨岩部后面
颞骨岩部后面又称颞骨岩部小脑面,组成颅后窝的前界,向外与乳突部的内侧面相连。是由三个静脉窦(岩上窦、岩下窦、乙状窦)围成的三角形骨面,其顶朝向内,其底朝向外。
1.内耳门:颞骨岩部后面中部偏内处为内耳门,向外通入内耳道
2.内淋巴囊裂:颞骨岩部后面内耳门之后外有一为薄骨板遮盖的裂隙,称内淋巴囊裂。
内淋巴囊裂底有一小孔,即为前庭水管外口。前庭水管外口经骨性前庭水管通向骨迷路前庭,有内淋巴管(又称膜性前庭水管)经过。
3.弓形下窝:颞骨岩部后面内耳门和内淋巴囊裂之间的上方有一小凹,称弓形下窝,有硬脑膜的细小静脉通过。
颞骨岩部下面
颞骨岩部下面,粗糙凹凸不平,最不规则,构成颅底底面的一部分。
1.岩部下面肌粗隆:颞骨岩部下面的前内侧部,骨面粗糙,为腭帆提肌、鼓膜张肌、咽鼓管软骨部的附着部。
2.颈动脉管外口:颞骨岩部下面的后外侧及鼓部内侧,有前内和后外紧邻的两个深窝,前内者相当于岩尖与岩底的中间处,为颈动脉管外口。有颈内动脉、静脉丛及交感神经经过。
3.颈静脉窝:颞骨岩部下面的后外侧及鼓部内侧,有前内和后外紧邻的两个深窝,后外侧者为颈静脉窝。颈静脉窝构成颈静脉孔的前界和外侧界,内容纳颈静脉球的顶部。
4.乳突管小沟:颞骨岩部下面,有颈静脉窝,颈静脉窝的外侧骨壁上有一浅沟,称为乳突管小沟,该沟向后穿入骨质而成一小管,成为迷走神经耳支的通路。
5.鼓室小管下口:颞骨岩部下面,颈动脉管外口和颈静脉窝之间的薄骨嵴上,有鼓室小管下口,起于岩神经节的舌咽神经鼓室支即鼓室神经以及咽升动脉的鼓室支通过该小管进入鼓室
6.蜗水管外口:颞骨岩部下面,有颈静脉窝,在颈静脉窝的前内侧、紧靠颈静脉间突有一三角形压迹,为舌咽神经之岩神经节所在的部位,凹底有一小孔,为蜗水管外口。
颞骨岩部上缘
颞骨岩部上缘:最长,有岩上沟容纳岩上窦,岩上沟缘有小脑幕附着。
颞骨岩部上缘内端有一切迹,内含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后部。
颞骨岩部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相接,并形成小管,内有展神经和岩下窦经过。
故在气化非常良好的颞骨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时可并发岩尖炎,而出现三叉神经痛和展神经瘫痪症状。
颞骨岩部后缘
颞骨岩部后缘:
颞骨岩部后缘内侧段有岩下沟,内含岩下窦。
颞骨岩部后缘外侧段和枕骨颈静脉切迹形成颈静脉孔
颞骨岩部前缘
颞骨岩部前缘:
颞骨岩部前缘内侧部分与蝶骨大翼接连形成蝶岩裂。
颞骨岩部前缘外侧部分与对应的颞鳞、颞骨鼓部组成岩鳞裂和岩鼓裂。在岩部和鳞部之间,有上下并列的二管通入鼓室,居上者称为鼓膜张肌半管,居下者称为咽鼓管半管
颞骨岩部内部腔隙
颞骨岩部内部腔隙有内耳道骨迷路,二者以内耳道底隔开。内耳道的外端即为内耳道底,参与构成内耳的前庭和耳蜗内侧壁的大部分。骨迷路内含有膜迷路,两者共同构成内耳。
1.内耳道:为位于颞骨岩部内的骨性管道,长约10mm,向后开口于内耳门(岩部后面中部偏内处),向外为内耳道底(一垂直的而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所封闭。内耳道内含有面神经听神经迷路动脉、迷路静脉。
内耳道底:颞骨岩部内有内耳道,内耳道的外端为一垂直的而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所封闭,该骨板称内耳道底。内耳道底构成内耳的前庭和耳蜗内侧壁的大部分。内耳道底有一横嵴分为大小不等的上下两区。
内耳道底上区较小,被一垂直骨嵴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面神经管区,后部为前庭上区。
内耳道底下区较大。前方为蜗区,后方为前庭下区。
2.骨迷路:颞骨岩部内的骨密质构成的腔隙。为内耳的一部分,包括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它们互相连通。骨迷路内含有膜迷路,两者共同构成内耳。
膜迷路:位于颞骨岩部骨迷路内的连续膜性管道。前庭内有椭圆囊球囊,骨半规管内有膜半规管,耳蜗内有膜蜗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2 19:07
目录
概述
简介
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