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不够聪敏,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克己复礼:这四个字不能分两段说,而是一气呵成,否则己与礼互相对立,难免沦于性恶之说或以礼为外加于人的观点。这句话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在此化解与无形,使“仁”字“从人从二”的通感意义充分实现,天下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为仁由己:克己与由己并观,更显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至于
复礼,则扣紧以下四目而言,因为所谓实践礼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先求
四勿,犹如在固定的航道上,人生之行才可一帆风顺。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惜
英年早逝(
营养不良)。颜渊的死对孔子打击非常大,孔子曾恸哭颜渊,旁边的学生都觉得孔子哭得过分伤心,因为孔子的儿子死时,孔子都未曾像这样痛哭过。孔子反驳,有吗。我不为这样的学生恸哭,又要为谁这样恸哭呢。(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足见颜渊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因为孔子认为颜渊才是了解
孔子思想的人,能为孔子传道,而颜渊却先孔子一步离开人世,等于是断了孔子的“后路”,实属“不孝”。因为曾有“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
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孔子被匡城的群众所围困,颜渊后来才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遇害了呢?”
颜渊说:“老师活着,回怎么敢死呢?”)” 。可见孔子与颜渊的关系非同一般,犹如父子,难怪子恸哭。
“
克己复礼”中的“克己”并不是克制、约束的意思。“克”的意思在此为能、能够的意思。孔子教学生因材施教,颜渊是孔子学生里面最没有欲望的。(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对于一个最没有欲望的学生你跟他说你要克制欲望这不是搞错了吗?如果前面“克己”讲成克制自己的欲望,后面“由己”讲成要由自己来做。这不是矛盾吗?难道是将一个自己分两半,一个是不好的自己要克制,一个是好的自己要由己?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孔子非常认真看待
颜渊请教是仁这件事,而孔子的回答也一定是孔子一生学问的精华,就是把人生从被动变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