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明,男,1968年11月出生,内蒙古
赤峰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1994年参加工作,高级工程师。
人物经历
1994年7月从
内蒙古工业大学路桥专业本科毕业,同年来到中交一公局三公司工作。
曾任一公局三公司宋跳立交桥技术员、一公局三公司 上海外环五标技术员、一公局三公司江苏连云港 A8 标项目副经理、一公局三公 司江苏连云港 A8 标项目经理、一公局三公司连云港宿迁二合同项目经理、一公局三公司连云港淮盐十三标项目经理、一公局三公司
灌河特大桥项目经理、一公局三公司副总经理、灌河特大桥项目经理(兼)、一公局三公司副总经理、
曹妃甸1#桥项目经理(兼)、一公局五公司代总经理、一公局五公司总经理、一公局五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其间:2011.03--2012.06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项目管理领域专业在职学习,获得工程硕士学位)、一公局副总经理、一公局党委常委、 副总经理、一公局集团临时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国交建安全质量环保监督部总经理、中交集团安全质量环保(QSHE)监督部总经理,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 中国交建安全质量环保(QSHE)监督部总经理,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中交集团暨中国交建安全质量环保监督部(应急管理办公室)总经理(主任)。
2022年6月至2022年7月,任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2年6月,任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法定代表人。
所获荣誉
1999年获中交一公局第五届项目经理学习班优秀学员称号;
2000~2006年连续六年被江苏省业主评为“新世纪杯劳动竞赛先进个人”;
2002年获中交一公局文明职工称号,多次获一公局
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4年荣获“全国优秀项目经理”、“首届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
2005年被北京市评为“优秀项目经理”;
2006年,其管理的江苏
灌河斜拉桥项目被全国总工会授予“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交通建设十大杰出青年”、“中国交通建设品牌员工”称号。
人物评价
韩国明,他从项目基层干起,始终扎扎实实、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克难攻坚,用青春和智慧铸就了一座座精品工程。从他2000年5月开始担任项目经理以来,带领队伍先后参加了五个
工程项目的建设,在已完工项目中一个获部优、一个获国优。2001年3月,韩国明带着业主的期望,带队分包
宿迁二合同工程。望着一群比
总包单位迟2个半月进场的年轻人,业主、监理用疑虑的眼光看着他们。但韩国明马上用实际行动给业主、监理吃了一颗“
定心丸”。3月6日进场,3月25日开钻,创全线开工最快记录;用75天时间完成业主下达的百天
劳动竞赛目标;同年7月中旬,项目顺利进行了上部
箱梁的施工。严格遵约,诚信施工,不但令监理、业主刮目相看,而且取得了绝对的信任。2002年,业主开始直接对项目计量。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他凭借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为企业争得了荣誉。
项目部因此荣获2003年度
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十佳
项目经理部”称号。
2003年初,韩国明带队承接了江苏连盐高速公路
盐城13标特大桥施工任务。当时因“
非典”影响,全线
施工进度严重滞后。在业主召开的加快施工进度
动员会上,韩国明代表项目部做出积极响应,并掷地有声地表示要“在全线争第一”。凭着对业主负责的态度,凭着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不等不靠,不抱怨,想方设法严把质量关,通过开展劳动竞赛争时间、抢进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3标不但100%完成
施工生产任务,在雨季还抽出机械和人力帮助村民抗洪排涝,清理积水。项目部连续4个季度超额完成
施工计划,且均获得
优质优价一等奖,列全线第一名,并被树立为
样板工程。
职务任免
2022年7月19日,
中交一公局集团召开干部大会。会议宣布了
中交集团党委关于中交一公局集团
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韩国明同志不再兼任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相关职务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办理。
发表论文
1、《政府管制改革的新趋向与中国电力改革分析》,《
开发研究》,2005年第1期;
2、《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7期;
3、《中国电力工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12期;
4、《论我国官方行业协会民间化》,《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5期;
5、《西部省市两级政府间权责划分研究》,《
学术论坛》,2007年第3期;
6、《非营利组织: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
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7、《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契机——对政府职能重心转移的思考》,《
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5期;
8、《行业协会参与下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分析》,《
教育科学》,2007年第6期;
9、《乡村能人与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供给》,韩国明(1/2),《
农村经济》,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