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画:中国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存字和画的
扇子,保持原样的叫
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
扇面。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
团扇(
纨扇)和折叠式的叫
折扇。
历史渊源
扇面上采用书法,文献记载,以东晋
王羲之书老媪扇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先。史载王羲之曾在
团扇上画小人物;其子
王献之的《为桓温书并画乌牸驳牛扇》。扇面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中载:梁·肖贲“曾于扇上画山水,咫尺内万里可知”。
到了宋代,随着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在唐末、五代基础上得到空前的提高。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
文人画创作高潮。加上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书画扇面相应得到飞速发展,臻于顶峰。宋代宫廷画家更是画扇成风,《书继》中载:“政和间,
徽宗每有画扇,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留下扇面画也很多,扇子的形制出现了芭蕉形的扇子。”两宋盛极一时的
画扇,创作了大批不朽之作,流传至今为人们饱览了两宋绘画的高尚艺术。小至花鸟画中的野草闲花,昆虫禽鱼,都运以精心,出以妙笔。
扇面艺术受到历代书画名家的喜爱,许多名家均有扇面作品流传于世。且集书法、绘画于一扇,则始于明代,这是因为折扇形式的出现。明清时代,由于江南制扇工艺高度发达,由此留下了许多具有江南特色的扇画及扇书。江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诸多艺术种类和流派,其中尤以扇面和
楹联最具特色。如今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
文征明、
董其昌、
吴昌硕、
丰子恺这样的书画大家的扇面书画,也可以领略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黄炎培等历史名人的作品,足见中国扇面艺术流传之广并受到不同人群的喜爱。
艺术鉴赏
鉴赏一叶扇面,无论是寥寥数笔,墨竹、秋兰,还是全景工笔,亭台楼阁,笔致毫发。展开扇面,首先是对扇面的形象的评估,从画的精神、气韵、造诣、趣味及意境着眼,细细品味,来领略作者对整个扇面布局,构图的意图,笔触的深浅、虚实。水墨还是设色,更之重彩,来反映作者的思想,体味其流派的特点,作画的风格。
书画扇集实用、工艺与艺术于一体。上至帝王仕宦、下至庶民百姓,都可拥有不同水平的书画扇,是欣赏层面最为广泛的艺术品之一。中国扇子历史悠久,从实用品、礼仪物演变为艺术品,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代团扇书画和明清的折扇书画堪称书画扇巅峰。著名书画家几乎都创作书画折扇,此风气一直盛行到清末。
明清两代扇面书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构图简洁、运笔流畅。书画家在创作时需要布局精准、技法娴熟,一幅盈尺小品往往能体现创作者在自然情态下的艺术造诣和笔墨意趣,因此扇面书画在美术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扇面与书画结合以后便已超越其实用性,成为一件艺术品。许多收藏家将书画扇面直接裱成册页,而不制成可折叠的成扇。还有人将成扇扇面揭下,装裱后收藏起来。因此古代扇面书画大多以册页的形式保存至今。
扇面书画与卷轴书画相比,虽不及卷轴书画宏大精深,但却有着更为浓厚的装饰意趣。“很多大画家能画大画,但却未必画得了小幅扇画。”一位画家介绍。
扇画要求一次性完成,中间不能停笔;由于尺幅限制,在扇上绘画要求画家对线条、墨色和构图进行精心设计,胸有成“扇”时,方能落笔;再加上有的材料如色纸、金笺等对落墨、设色要求较高,画家往往难于掌握,所以一般书画家不敢随意尝试。
扇画类别
在中国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团扇(
纨扇)和折叠式的叫
折扇。
扇面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在宋、元时代,团扇画广为流行。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文人墨客精于此道者,灿若繁星。其中不乏超绝脱俗的传世佳作,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折
扇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画家在命笔之时必须考虑在这种特定的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真正的折叠扇的书画实物要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帝
朱瞻基宣德二年画的大折扇,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永乐、宣德年间
谢缙《汀树钓船图》为最早。当时的苏州,经济繁荣,而“院画”(宫廷绘画)势力日薄,“浙派”也步入末流,“吴门派”代之而起。以
沈周为首,
文徵明继起,还有唐寅、
仇英,称之“
吴门四家”。他们技艺全面,题材广泛,是明代成化到嘉靖间,吴门派绘画里最活跃时期,也是明代书法艺术的兴盛期。如文徵明的书画扇面,在清代就出《文徵明书画扇册》。吴荣光题中说,“到明代四家,唐、沈、文、仇始为书画,蔚为吴下人书画扇面之风气”。是后,书画折叠扇风气大盛,名人显贵,名家流派,文人墨客都善笔于折叠扇,遂成明清以来独具一格的书画形式。折叠扇以其独特的造型--一条圆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个端点的两条圆半径的图形而定为扇形。多少丹青妙手为之倾倒。
巧妙的构图,使扇面展开时不觉得是画在半环形式的扇面上,感觉如同画在一张平整的长方形的横幅上一样。扇面的书画更能反映每位书画家的艺术真谛。
精品纷呈
如旧题
徐熙《豆花蜻蜓图》、旧题
黄居寀《
晚荷郭索图》、旧题
徐崇矩《
红蓼水禽图》、
刘寀《
群鱼戏藻图》、张茂《
双鸳鸯图》等。尤其是宋徽宗
赵佶《
枇杷山鸟图》更艺极于神。大至山水画,咫尺千里,反映江山多娇、雄浑壮阔的气势。以全景式的构图,却以细腻的皴法来表现曲折多变的山川、晴峦迭秀、烟云雪雾。在南宋,又有以突出某一局部。使构图和景物变得简洁,主题鲜明突出,达到意境完整的效果。如旧题
马世荣《五云楼阁图》、夏珪《烟岫林居图》和旧题《遥岑烟霭图》、旧题
陈清波《湖山春晓图》;特别是旧题张训礼《春山渔艇图》,著色青绿山水,洋溢着春天江山的迷人景色。它小中见大,咫尺千里。扇面作为绘画的一种形式被继承、发扬、光大。实已脱离了纨扇的实用性,塑造了艺术化的纨扇面形状的绘画作品,被历代皇室显要,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作为精品珍藏。纨扇面的形式的绘画,在元代也有不少精品,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夏永《岳阳楼图》、
赵元《树石图》等。在明、清时期,很多画家也热衷于画纨扇图,直至今日,还受到一些画家的青睐。
创作设计
扇面的画法,包括诸如:绘画技巧、构图设计、创作研究等多方面。这些方面虽与通常国画的道理、原则、规律、技法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扇面形制上的特殊样式(主要是
折扇),又决定了扇面画法有其特别之处。
随纸施技
经胶矾处理过的扇面光滑挺实,加之折痕起伏纸性发生了较大改变。宣纸原有的那种洇润渗染,淡墨轻彩的韵味已无从表现,而是呈现一种汪水浮彩的状态。点、线、面都显得苍润突兀、班驳淋漓。如果用常规手法去画则不易成功,不妨先用一些与扇面纸质相近的光面纸来做练习以掌握纸性,反过来利用这种特性决定技法。书画前辈们总结的经验是:勾线描形多用干笔,点染着色宜用水积。因为扇面原本就比较光滑,用笔也易于流滑,笔滑则甜俗浮躁。所以勾描以生涩为妙,既能使画面产生力量感,又能掩盖由扇面折痕造成的“断线”之缺陷,着色则要在水与墨的操作上多加钻研体会。若能巧妙利用扇面纸质、纸性的特点作画,则能产生在其他画纸上得不到的独特艺术效果。
随形布势
折扇画面上宽下窄、狭长而弯曲。这种特定的幅式要求在构图上也应做特殊安排。扇面虽小却能容纳中国画中的各种题材,山水、人物、花鸟等科目都可以表现,工笔、没骨、写意等技法都能运用。关键是如何在这尺幅天地里画出宛若大作的气势来。画山水,中景、远景在扇面上都由近及远逐步拓展,依照扇形格局随势伸张可使画境有深邃感。画近景也可将“地平线”顺应扇面的弧度适当调整,则能“景随扇面移”了。画花鸟,可似小窗裁景,大势取平而令物象布置灵动则能引人入胜。总之,折扇画的景物连同题款钤印都要借助扇形的开张取势,结合画面意境、气势进行经营布置。让圆曲的画面有平稳感,让平面的空间有纵深感,方能以小见大。
随心造境
扇面是手持把玩,近观细瞧的书画小品。非有情趣而不能引人,非有意境而不能入胜。小小扇面仅尺幅天地,若能以较少的笔墨表达许多的情趣;或以精妙的描绘刻画幽深的意境,便是可藏可传的精品佳作了。往往一些画人因扇面是归属于“杂项”、“小件儿”的玩意儿,则因其小而视其轻,多做应酬草就之作。亦有些“大名头”的即兴“闲笔”曾也是无心涂抹的垃圾,而今在市场或拍场上却被有意哄托和抄作,让一些有钱而无知的“冤大头”们盲目追捧。这些东西倘若用心品读,未必能称一“好”。潘天寿先生有言:“作小幅,须有治大国之精神,高瞻远瞩、会心四远,小中见大,扼要得体,便不落小家习气。”我想,扇面这类“小幅”也是马虎不得的。
题材取舍
传统扇面的表现内容多照顾到扇子的实用性,故尔多选择令人望而升凉,观则神爽的题材和物象。画面多出现青山绿水,夏雨秋风,飞瀑流溪,雪野月空,或荷香送爽,或佳色傲霜。一般都是色调清淡,构图疏朗,与暑热浮躁形成反差,给人以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如今,随着扇子引风蔽日等使用功能的逐步消退,扇面画的题材不再有局限性。依照人们审美观念和欣赏情趣的变化,各类艺术创作取材日益丰富,扇面画的创作题材也应更加宽泛。但是,扇面画做为一种把玩清赏的小品,选题还是要以轻松愉快,闲适恬静为好。一些过于庄重严肃或时髦火暴的题材则不太适宜,即使入画,也应用一种幽默诙谐或借喻比拟的手法表现为妙,这也许能起到以小情趣反映大境界的效果。
笔墨技巧
扇面因为纸面光华且不平整,画者首先要擎得住笔,勾描过程中执笔略低些,手腕放松些,根据设计好的构图和造型并注意到扇面折痕的避让。在有限的画面上争取做到提按自然而断续合理;使转灵活而收放有度。
再一点就是控制好笔中的水分和墨色的浓度。在生宣纸上画水墨写意,一笔下去墨、色中的水分透入纸的纤维层洇渗开来,携带着墨色自然形成变化多端的墨气色韵,效果饱满而层次丰富;在熟宣纸上画工笔,“三矾九染”笔笔从容,墨色经数遍渲染可细致入微,效果雅丽而又端庄。在扇面上作画则不然,无论工写,落笔之后水分一时渗不下去,墨、色只能浮在纸面缓慢蒸发。蒸发过程中,扇面凸起的部分水分带着墨色流散,凹下的部分墨色又随水分聚积。凸处先干而墨色浅淡,凹处后干且墨色浓重。所以画者在操作中必须掌握这种特性酌情运用笔、墨、水、色。
勾线、点染各有各的技巧,尤其在扇面上画工笔,每一遍的渲染需一次完成为宜,而后用干净的湿笔将积水轻轻吸干并趁势“轰”匀墨色,流失的墨色处可待纸面稍干后再依原色补匀。画花瓣、叶面、树干、石块等有面积感的部分可水分大一点,一遍遍地“积”出来。有大面积着色的地方,如工笔的荷叶、芭蕉叶等,若在扇面上横向用笔要受其折痕的影响无法将墨色染均匀。此时用笔可顺着折痕一档档地顺染,并随时用另一支笔加以收拾。如嫌墨色不足应待头遍干透后再染下一遍,且笔顺应与前遍一致,不可来回涂抹,以免将原色泛起把画面弄“花”。
传承发展
扇面是中国丰富而多样艺术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别。在扇面上写书作画,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晋书》中所记“但言是
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的故事,就表明了文人与扇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所谓的“怀袖雅物”可以成为扇子与书画结缘的核心内容。汉唐时期,以竹木为骨架,糊以薄质丝绸的纨扇,因绘有丹青重彩而显富丽古雅,成为中国古典艺术重要形制的见证;宋画中的团扇作品遗存至今,从中可见绘画大家的风采,是宋代艺术的重要组成;此后,随着造纸业的兴盛,折扇大量登场,沿至明清两代,几乎所有的文人书画家都有在扇面上写书作画的典型经历,从而形成了扇面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与之相应的是,扇面的收藏也成为书画艺术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
集书法、绘画于一扇,则始于明代,这是因为折扇形式的出现。国人历来都有这种习性,一件实用品总要给它艺术化,扇面画就是这样经过明清书画家的匠心经营,从而逐步确定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种而广泛普及、流传下来,继而也逐步形成了扇面画独立的审美体系。及至清代、民国,扇面画都是书画家乐于染翰和文人雅士乐于把玩、收藏的艺术品。
扇子作为纳凉、挡尘、遮阳以及礼仪的实用工具,因书画而有独特的魅力,因魅力之所在而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代代相传,且影响所及至亚洲国家中的朝鲜、日本等地。
当年,乾隆帝曾命礼部尚书、画师
张若霭将宫内所藏元、明两代折扇三百把编目作序。上行下效,此风行于文人之间。而扇面产业在民间,有了职业画商和扇庄,经营书画成扇,玩扇、藏扇也蔚然成风。1924年始创于京城的杨仁雅集时贤书画扇面会,曾多次在中山公园水榭举办扇展,
梁启超、溥心畲、
齐白石、
陈半丁等一代名流均有作品参展,开启了扇面艺术面向公众展览的历史。
收藏价值
书画扇面作为小品清玩,以其颇具特色的形制为中国历代书画家所喜爱。扇面收藏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前后,其拍卖市场都表现得比较稳定,像近现代名家的精品扇面其价格大多在几万元左右。2010年后,精品扇面的成交高价大多在100万元以上。
自古以来,扇画创作主要用于文人、书画家与友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往往会在画面或扇画的背面题上一些重要的信息。在扇面的强势劲头背后不难发现,带动整个扇面市场走高的还是名家精品。有关专家表示,扇面升值空间很大,特别是近现代名家的作品,表现形式多样,真伪鉴别性高,收藏价值极为显著。
扇面画价值高,主要是由于扇面形式特殊,创作空间有局限,材质对笔墨的吸收性差,有折痕等各种因素,导致在其上作画难度较大,这就考验了艺术家驾驭笔墨、章法布局、结构安排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而知名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尤为出色。不过,虽然名人效应一直是书画市场不变的原则,但业内专家表示,这并不是选择时的唯一标准。因为出自同一人之手的作品也会有高下之分,艺术家在不同创作时期作品风格不一,所以还需要藏家对名家画风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作为投资,最好是选择艺术家的代表作。如果接触不到一线名家,退而选择二线时,更要注重精品之作,要选艺术家顶峰时期的作品,以及技艺娴熟、具有个人代表性的作品。扇面收藏中对于年代的要求,记者了解到自然是越早越好。至于品种推荐,更看好明清文人的作品,如吴门四家、齐白石、张大千等,出自这些名家之手的扇面无疑都是精品,可以做适当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扇面收藏这一行内,受关注的不仅是交易价格,变现是否顺利也是藏家看重的因素。相对于动辄数百万元、千万元的书画精品而言,扇面作为其中的分支,有着“价位低”这个优势,数十万元或者百万元出头就能买到一件齐白石的精品扇面。另外,扇面在收藏市场领域中,也因为艺术家名气大、艺术价值高等因素能够缩短交易周期,变现相对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