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V,英文名称Phenoxymethylpenicillin,化学式为C16H18N2O5S,外观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臭,微苦。
药品信息
中文名称:青霉素V
英文名称:phenoxymethylpenicillin
英文别名:penicillin-V; Oracillin; Phenomycilline; Fenospen; V-Cillin;
CAS号:87-08-1
分子式:C16H18N2O5S
分子量:350.39000
精确质量:350.09400
PSA:121.24000
LogP:1.02590
物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白色至灰白色结晶粉末
熔点:120 - 128ºC
稳定性:Stable. Combustible.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储存条件:-20ºC
药物性质
该品在水中易溶,在
氯仿、
乙醚或液体
石蜡中几乎不溶。
比旋度取该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新沸并冷至室温的水制成每1ml中约含10mg的溶液,依法测定(附录ⅥE),比旋度为+215°至+230°。
说明书信息
功能主治
该品口服后不被破坏,
吸收率为60%,其吸收不受胃中食物的影响。口服后0.5~1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在血浆中与
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56%经肝代谢失活,20%~40%经
肾排泄,t1/2为1小时。
药理毒理
该品为
青霉素类抗生素。
抗菌谱与
青霉素相同。对多数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球菌、个别革兰阴性杆菌(如
嗜血杆菌属)、
螺旋体和
放线菌均有
抗菌活性,但多数葡萄球菌菌株(>90%)包括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产生
β内酰胺酶使该品水解而失活。该品对大多数
敏感菌株的活性较青霉素弱2~5倍。对产
青霉素酶的菌株无抗菌作用。该品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
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迅速破裂溶解。
药代动力
该品耐酸,食物可减少该品的吸收。
蛋白结合率约80%。给药量的20%~35%以原形经尿排出。该品的血消除
半衰期(t1/2β)约为1小时。
适用范围
该品适用于
青霉素敏感菌株所致的轻、中度感染,包括
链球菌所致的
扁桃体炎、
咽喉炎、
猩红热、丹毒等;肺炎球菌所致的
支气管炎、
肺炎、
中耳炎、
鼻窦炎及敏感葡萄球菌所致的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该品也可用于
螺旋体感染和作为
风湿热复发和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用药。
不良反应
1.常见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及
黑毛舌。
2.
二重感染:长期或大量服用该品可致耐
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
白念珠菌感染(
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3.少见溶血性
贫血、血清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升高、
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神经毒性和肾毒性等。
用法用量
口服。
成人剂量为125~500mg(20万~80万单位)/次,每6~8小时1次。
儿童剂量:每4小时1次,每次2.5~9.3mg(4167~15000单位)/kg;每6小时1次,每次3.75-14mg(6250~22500单位)/kg;每8小时1次,每次5~18.7mg(8333~30000单位)/kg。
注意事项
妊娠B类。过敏者禁用。不宜作
鞘内注射。
破伤风和
白喉患者,可采用该品杀灭病原菌,阻止产生毒素,但不能代替抗毒素治疗。青霉素钾盐不可
静脉推注。
青霉素效价单位以结晶
青霉素钠为标准,每1单位(U)相当于0.6mg。详细见下:
有青霉素类药物
过敏史或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1.应用该品前需详细询问
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
皮试液为每1ml含500单位青霉素,
皮内注射0.05~0.1ml,经20分钟后,观察皮试结果,呈阳性反应者禁用。必须使用者脱敏后应用,应随时作好过敏反应的急救准备。
2.对一种
青霉素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胺过敏,有
哮喘、湿疹、
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应慎用该品。
3.
青霉素水溶液在室温不稳定,20单位/ml青霉素溶液30℃放置24小时
效价下降56%,青霉烯酸含量增加200倍,因此应用该品须新鲜配制。
4.大剂量使用该品时应定期检测电解质;
5.对诊断的干扰:(1)应用青霉素期间,以硫酸铜法测定
尿糖时可能出现假阳性,而用葡萄糖酶法则不受影响。
(2)静脉滴注该品可出现血钠测定值增高。
(3)该品可使血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妊娠期药
动物生殖试验未发现该品引起胎儿损害。但尚未在孕妇进行严格
对照试验以除外这类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所以孕妇应仅在确有必要时使用该品。少量该品从乳汁中分泌,
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宜暂停哺乳。
鉴别方法
(1)取该品约10mg,加水10ml,振摇,使溶解,加0.1%
中性红溶液(取中性红0.1g,加50%乙醇溶液使溶解,并稀释成100ml,摇匀)0.5ml后,加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适量,使产生持久橙色,加200
单位/ml
青霉素酶溶液1ml后,溶液颜色即变为红色。
(2)取该品,加水溶解并制成每1ml中约含0.2mg的溶液,照
分光光度法(附录ⅣA)测定,在268nm及
274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二者
吸收度比值应为1.20~1.25。
(3)该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792图)一致。
如果已做(1)、(2)、(4)项,则(3)项可不做。如果已做(3)、(4)项,则(1)、(2)项可不做。
药品检查
吸收度取该品,加0.1mol/L
氢氧化钠溶液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ⅣA)测定,在306nm的波长处,其吸收度不得大于0.33;另取该品,用上述氢氧化钠溶液制成每1ml中含0.2mg的溶液,同法测定,在274nm的波长处,其吸收度不得小于0.50。酸碱度取该品,加水制成每1
ml中含5mg的溶液,依法测定(附录ⅥH),pH值应为5.0~7.5。水分取该品,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ⅧM第一法A)测定,含水分不得过1.5%。
含量测定
取该品约50mg,精密称定,加水5ml溶解后,加1mol/L氢氧化钢溶液5ml,混匀,放置15分钟,加1mol/L硝酸溶液5ml、
醋酸盐缓冲液(pH4.6)20ml与水20ml,摇匀,照
电位滴定法(附录ⅦA),用铀电极作为
指示电极,汞-
硫酸亚汞电极为
参比电极,在35~40℃,用
硝酸汞滴定液(0.02mol/L)缓慢滴定(控制滴定过程约为15分钟),不计第一个
等当点,计算第二个等当点时消耗滴定液的量。每1ml硝酸汞滴定液(0.02mol/L)相当于7.77mg的总青霉素V钾(按C16H17KN2O5S计算)。另取该品约0.25g,精密称定,加水与上述
醋酸盐缓冲液各25ml,振摇使溶解,在室温下,立即用
硝酸汞滴定液(0.02mol/L)滴定,
滴定终点判断方法同上。每1ml硝酸汞滴定液(0.02mol/L)相当于7.77mg的降解物(按C16H17KN2O5S计算)。C16H17KN2O5S与C16H18N2O5S之比为1:0.902。每1mg的C16H17KN2O5S相当于1600青霉素V单位。
治疗案例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
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引起
扁桃体炎,
丹毒,
风湿热,
心内膜炎及
局部感染。临床以发热、
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
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2—8岁居多。西医治疗方案,提供抗生素药物疗法,青霉素V、
青霉素G,对于青霉素药物过敏者可用
红霉素。
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
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为A组β型溶血性
链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
血循环,引起
败血症,致
热毒素引起发热和
皮疹。少数可见病毒性
心肌炎、
肾小球等病变。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痧毒
疫疠之邪从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热、化火。火热之毒发散,犯卫、人营、
伤阴,从而形成邪侵肺卫,毒在气营,疹后伤阴三个病理阶段,若痧毒内陷,或余毒未尽,又可导致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
临床表现
1、普通型
潜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起病时可能产生
惊厥或
谵妄。患儿全身不适,
咽痛明显,影响食欲。咽及
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分泌物。舌质红,乳头红肿如草莓,称
杨梅舌。颈部及颌下
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皮疹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颈部与
腹股沟,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为弥漫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
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人寒冷时的鸡皮样疹。
疹间皮肤
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肤皱折处,如
腋窝、肘、腹股沟等处,
皮疹密集,色深红,其间有针尖大小之
出血点,形成深红色“帕氏”。口腔黏膜亦可见黏膜疹,充血或出血点。病程第1周末开始
脱屑,是
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达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2~4周脱净,不留
色素沉着。
2、其他类型
1.轻型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症状,往往至出现典型的皮肤脱屑时,才取得回顾性的诊断。患者可有
低热1~2天或不发热,皮疹隐约可见,
出疹期很短,无
杨梅舌。发病后1~3周皮肤脱屑或脱皮。
2.中毒型起病急骤,体温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头痛、
惊厥、呕吐、为常见症状。
咽扁桃体炎症严重。有明显红斑疹。如合并
脓毒症状,甚至发生
休克,危险性很高。
3.外科型
链球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时,可有局部急性
化脓性病变,
皮疹从创口开始,再发展到其他部位皮肤。无
咽炎和杨梅舌。
诊断鉴别
(一)诊断标准
1.
疑似病例发热、
咽痛,皮肤出现充血红点疹或充血
粟粒疹。
2.确诊病例
(1)骤起发热,
咽峡炎,
草莓舌或
杨梅舌,口周苍白,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发热1—2天内
出疹,皮肤弥漫性充血、
潮红,其间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2~5天后消退。
(3)退疹1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5)
咽拭子或
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β型
溶血性链球菌。
(6)咽拭子涂片
免疫荧光法查出A组β型溶血性
链球菌。
(8)多价
红疹毒素试验在发病早期呈阳性,恢复期成阴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中的第4和第1或第2或第3项。
实验确诊:
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中的第5或第6或第7或第8项。
(二)鉴别诊断
1.
药物疹或其他
过敏性皮疹奎宁、
苯巴比妥、
酚肽、
安替比林、颠茄、阿托晶等药都有引起
猩红热样弥漫性皮疹的可能。但这类疾病缺乏全身症状,而且多有服药和接触
过敏原的病史。
2.金黄色
葡萄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咽炎和
败血症,可发生与猩红热同样的皮疹,但皮疹持续时间短暂,无脱皮,且常有局部或迁
延性病灶,细菌培养结果不同。